第三百十一章 国产?
推荐阅读:一千零一个诡异夜、重生到60年代被过继、叶罗丽:遁后所有人穷追不舍、仙界消失:诸仙恐慌杀穿万界、不好啦大佬们又在装柔弱白莲、青春莫流、意外中奖后,爱情也跟着来了、宝可梦:从真新镇开始、让你重生当辅助,没让你当主角啊、九天太清宫、
“吸溜~搞出这么大个成果,不打算给自己放个假?”同样也买了碗牛肉面的李岩便吃着面边问吴斌。
“嗯,是打算放个假。”吴斌点点头。
“噗……咳,咳咳……”不小心被呛到的李岩连忙抽出两张餐巾纸擦了擦喷出来的汤汁,一边惊疑的问:“你真打算休息?”
李岩自从认识了吴斌之后,才算是明白了啥叫“永动机”,在李岩眼里,吴斌就像是开车一辆没有刹车器的跑车飞驰在学术之路上,不跑到没油是绝对不会停下来的。
“嗯,打算换换脑子,去研究一下超导玩玩。”
忍住再次喷面的冲动,李岩摇摇头翻了个白眼说:“我就知道……”
“超导的课程还蛮有意思的,你有兴趣的话推荐你也来听听。”
“我就免了。”李岩摆摆手,“暂时还没潇洒到能腾出空去听一门不在考试范围内的课。”
“李神谦虚了呀,大学里还有能难住你的课?是学生会太忙吧。”
“别别别,吴神您可别捧杀我,最近我可是被量子力学虐的不轻。”
“哦?折在数学上了?”
从高中刚开始接触量子力学开始,吴斌就觉得这门课不该归进物理,而是应该送去数学,因为你如果想要看懂量子力学,就必须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等一个都不能缺。
这主要是因为高维线性空间的概念完全就要靠数学来建立。
直到后来学深入了,力学,电磁学和电动力学才慢慢开始发挥作用。
“也说不上折吧,反正我和这量子力学犯冲,一去上课就脑仁疼。”
一听这句话吴斌就放心了,这家伙上一次这么抱怨的时候是针对原子物理,结果考试成绩一下来,离满分就差4分。
看着吴斌没有要继续安慰自己的意思,李岩将最后一口面“吸溜”掉对他说:“对了,你现在怎么也算是空下来了一点,那篇答应我的报道也该兑现了吧。”
吴斌听完不禁鄙视道:“你又不是新闻部的,记这么牢干嘛……”
一个月前吴斌那篇《二维铁锗碲中栅压调控的室温铁磁性》的文献就登在了《Nature》上,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而且因为吴斌和曹原同位21岁,两人身上又有太多相似点,所以媒体很快就带起了两人的节奏。
……
总之在人民报转发了吴斌的这条新闻后,一时间各种自媒体都跑来蹭热度,标题也是群魔乱舞。
并且在报道中这些媒体描述最多的并不是吴斌这次的研究发现,而是他与曹原之间的对比。
比如他们也不知道从哪查到了吴斌的年龄,在发现吴斌比曹原小三个月后,立马把标题改成了
另一个节奏就带的更大了,说曹原是留学之后才有了这样的成就,而吴斌则是纯粹的“国产”,这就证明了我们“国产”的更厉害!
一时间这些新闻下面的评论也是粉红美分大乱斗。
……
于是乎,一件挺好的喜事却被一些爱搞事的自媒体弄的乌烟瘴气,而对于它们来说,撕逼是他们最乐于见到的,愁的就是没热度。
所以在双方开撕之后这群自媒体就更欢了,发出了许多与这件事毫无关系的文章,反正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带节奏。
这件事一开始林紫琪跟吴斌说的时候吴斌还没太过在乎,但看着事情越演越烈,甚至开始有人对曹原学长进行人生攻击之后吴斌终于坐不住了,打开电脑登上了他的知乎帐号。
对海外学者冷嘲热讽似乎已经成了网络评论中的一种常态,这种嘲讽下到“海归”上到诺贝尔奖。
每次一提到这个称谓,就会有许多网友条件反射般留下一条评论。
总之就是一副旁观者清的样子,仿佛自己置身于云端,俯视着地面上那些献给学者掌声的“愚民”
然而可笑的是无数华国学子在外披荆斩棘,扬我国威,让外国人见识到我们华国科学已经到了如此高度,可他们在国内却要受到这些“爱国者”的冷嘲热讽。
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外籍华人也一样,他们在世界各地经常被认为是华国人,所以在感情上也和华国很亲近,很乐于帮助华国发展。但偏偏大多数的华国人却都能精准的认出他们不是华国人,并甩上一句“他和华国有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之类的话。
“唉……”
写到这的吴斌不禁叹了口气,带着略显沉重的心情敲下了最后一句话。
请不要再伤害和平时期奋斗在最前线的科研者们了,他们也许真的不如你爱国,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向整个世界展示了华国的实力!
……
其实在口水战开始后一群人就等着吴斌的本人发声了,所以吴斌这篇文章发出去之后热度上升的非常快,没多久就成了知乎热搜之一,并且被转载到了微博那边。
文章出乎意料的受到了一致好评,但其中还是不乏这样杠精的声音。
不过这种声音很快就淹没在了网民的唾沫中。
“嗯,是打算放个假。”吴斌点点头。
“噗……咳,咳咳……”不小心被呛到的李岩连忙抽出两张餐巾纸擦了擦喷出来的汤汁,一边惊疑的问:“你真打算休息?”
李岩自从认识了吴斌之后,才算是明白了啥叫“永动机”,在李岩眼里,吴斌就像是开车一辆没有刹车器的跑车飞驰在学术之路上,不跑到没油是绝对不会停下来的。
“嗯,打算换换脑子,去研究一下超导玩玩。”
忍住再次喷面的冲动,李岩摇摇头翻了个白眼说:“我就知道……”
“超导的课程还蛮有意思的,你有兴趣的话推荐你也来听听。”
“我就免了。”李岩摆摆手,“暂时还没潇洒到能腾出空去听一门不在考试范围内的课。”
“李神谦虚了呀,大学里还有能难住你的课?是学生会太忙吧。”
“别别别,吴神您可别捧杀我,最近我可是被量子力学虐的不轻。”
“哦?折在数学上了?”
从高中刚开始接触量子力学开始,吴斌就觉得这门课不该归进物理,而是应该送去数学,因为你如果想要看懂量子力学,就必须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等一个都不能缺。
这主要是因为高维线性空间的概念完全就要靠数学来建立。
直到后来学深入了,力学,电磁学和电动力学才慢慢开始发挥作用。
“也说不上折吧,反正我和这量子力学犯冲,一去上课就脑仁疼。”
一听这句话吴斌就放心了,这家伙上一次这么抱怨的时候是针对原子物理,结果考试成绩一下来,离满分就差4分。
看着吴斌没有要继续安慰自己的意思,李岩将最后一口面“吸溜”掉对他说:“对了,你现在怎么也算是空下来了一点,那篇答应我的报道也该兑现了吧。”
吴斌听完不禁鄙视道:“你又不是新闻部的,记这么牢干嘛……”
一个月前吴斌那篇《二维铁锗碲中栅压调控的室温铁磁性》的文献就登在了《Nature》上,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而且因为吴斌和曹原同位21岁,两人身上又有太多相似点,所以媒体很快就带起了两人的节奏。
……
总之在人民报转发了吴斌的这条新闻后,一时间各种自媒体都跑来蹭热度,标题也是群魔乱舞。
并且在报道中这些媒体描述最多的并不是吴斌这次的研究发现,而是他与曹原之间的对比。
比如他们也不知道从哪查到了吴斌的年龄,在发现吴斌比曹原小三个月后,立马把标题改成了
另一个节奏就带的更大了,说曹原是留学之后才有了这样的成就,而吴斌则是纯粹的“国产”,这就证明了我们“国产”的更厉害!
一时间这些新闻下面的评论也是粉红美分大乱斗。
……
于是乎,一件挺好的喜事却被一些爱搞事的自媒体弄的乌烟瘴气,而对于它们来说,撕逼是他们最乐于见到的,愁的就是没热度。
所以在双方开撕之后这群自媒体就更欢了,发出了许多与这件事毫无关系的文章,反正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带节奏。
这件事一开始林紫琪跟吴斌说的时候吴斌还没太过在乎,但看着事情越演越烈,甚至开始有人对曹原学长进行人生攻击之后吴斌终于坐不住了,打开电脑登上了他的知乎帐号。
对海外学者冷嘲热讽似乎已经成了网络评论中的一种常态,这种嘲讽下到“海归”上到诺贝尔奖。
每次一提到这个称谓,就会有许多网友条件反射般留下一条评论。
总之就是一副旁观者清的样子,仿佛自己置身于云端,俯视着地面上那些献给学者掌声的“愚民”
然而可笑的是无数华国学子在外披荆斩棘,扬我国威,让外国人见识到我们华国科学已经到了如此高度,可他们在国内却要受到这些“爱国者”的冷嘲热讽。
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外籍华人也一样,他们在世界各地经常被认为是华国人,所以在感情上也和华国很亲近,很乐于帮助华国发展。但偏偏大多数的华国人却都能精准的认出他们不是华国人,并甩上一句“他和华国有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之类的话。
“唉……”
写到这的吴斌不禁叹了口气,带着略显沉重的心情敲下了最后一句话。
请不要再伤害和平时期奋斗在最前线的科研者们了,他们也许真的不如你爱国,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向整个世界展示了华国的实力!
……
其实在口水战开始后一群人就等着吴斌的本人发声了,所以吴斌这篇文章发出去之后热度上升的非常快,没多久就成了知乎热搜之一,并且被转载到了微博那边。
文章出乎意料的受到了一致好评,但其中还是不乏这样杠精的声音。
不过这种声音很快就淹没在了网民的唾沫中。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top:8081/xs/98/98195/4247911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top:8081/98/98195/4247911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