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自行车

推荐阅读:爱情公寓:我成为了电台主持!亲爱的灵石太子妃她断案如神乱说天国夫人重生?疯批反派强吻不放手!崩铁:51章旋转肘击纳努克卷王的修炼手册带着空间,躺平青石湾掐指一算:不可,那是你姐!盘古神藏

    一年之内,郑克均不打算再开战了。现在的郑克均需要粮食,需要很多很多的粮食。
    现在整个大明的农业已经完全铺开,红薯,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已经在天南海北无差别推广。大明各个省几乎没有哪个市县不种土豆了。
    连刚刚成立的东北三省,都已经开始种土豆和玉米了。
    两季稻,三季稻,两季麦,优选稻,从西方引进的各种农作物,也已经在合适的区域广泛种植。
    化肥更是走进千家万户,化肥工厂在全国各省都有建设,生产工艺已经十分成熟。
    如此多的农业利好加在一起,直接让大明的粮食产量,在康熙年间的基础上,增加了十余倍。
    因为郑克均一直坚持三十税一,摊丁入亩,甚至部分省区免粮税的政策,使得百姓家粮仓丰盈,市面上粮价已经跌至三文钱一斗。
    粮价大跌直接导致两个结果。
    首先是大量劳工开始进入工厂做工。
    中国人有故土难离的情结,更有重农抑商,瞧不起工人的情结。要让中国的农民舍弃土地,出来务工,是极难的。
    因为战乱和灾荒,很多人失去了土地,所以南京和上海等地的工厂,一开始才有大量的劳动力。
    但随着时间推移,所以华夏百姓,还是更愿意回家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可是现在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
    守着一亩三分地,吃饱饭没问题,但没钱。
    多余的粮食卖不了多少钱。远远不如工厂做工来钱快。
    以前的华夏百姓,没什么追求,没钱就没钱,反正男耕女织,吃自己种的,穿自己的织的,也不需要花钱。
    可现在不一样了,邻居家的水泥房子太漂亮了。
    华夏百姓除了对土地有情结,对房子的情结更严重。
    看看别人家的水泥房子,再看看自己家的土房子,甚至茅草房……男人根本娶不上媳妇,女孩也被人瞧不起。
    生活条件好了,他们当然想要过好一点。
    关键是水泥房子也不是那么贵,刚好是他们去工厂做工,大概几年就能挣出来的。
    加上官府倡导进工厂务工,务工并不伤面子,反而是住土房娶不上媳妇更伤面子。
    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工厂。
    特别是最开始进厂的那一批人,不但盖了房子,娶了媳妇,甚至学到手艺,自己也开了加工厂,发家致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大明掀起一股务工潮。
    房子,手表,近视眼镜,老花眼镜等等提高生活质量的现代工业产品,成为他们努力奋斗的动力。
    粮食是一切的基础,只有吃饱饭,商业、工业、科技等等领域才能蓬勃发展。
    这也是郑克均坚持低粮税的根本原因。
    只要再等一年,粮价会更低,到时候官府可以大量向百姓购买军粮,同时西方列国这一年也会送来丰富的粮食。
    再加上从系统用户那里购买。
    郑克均不怀疑一年后,自己能进行一场百万军队规模的大战。
    但是这一年,郑克均并不打算对外用兵了。
    “太神奇了,两个轮子也能跑。”
    “有了这玩意,还骑马做什么?”
    北京紫禁城,郑克均和沈括等许多科学家,正在观看一场骑行表演。
    只见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在宽阔的青石广场上往来驰骋。
    不过他骑的却不是马,而是一辆……自行车。
    年轻人骑了好几圈,停在了郑克均面前。
    郑克均和沈括等人纷纷鼓掌。看书溂
    “小黄,不错啊,还真被你鼓捣出来了。”
    沈括连连夸赞年轻人。
    这名年轻人名叫黄履庄,是一个物理和机械的爱好者,本是大明皇家学会的实习会员。
    他之所以能进皇家学会,是因为他发明了聚光镜、温度计等物件,这对蒸汽机的改良大有裨益。
    不过就在一年前,他向沈括报了一个自己的研究项目,想要沈括给他批钱。
    这个项目就是自行车。
    但沈括看着图纸,并排的两个轮子,沈括实在难以想象这玩意能平稳地在地上运行。
    要知道华夏数千年来,两轮车很多,但都是人力的,都是两个轮子横着并排。
    哪有这样竖着并排,还能人骑上去靠脚踩就能走的?
    沈括本想直接给这个项目否了,毕竟皇家学会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每年烧郑克均近百亿新币,不能白烧。
    可是沈括想起郑克均对皇家学会的训话,不要瞧不起某些表面看上去不可能实现的项目,可能这项项目,才是改变世界的钥匙。
    因为如果人人都看得出来这个项目好,那说明这个项目并没有脱离当前社会广泛的认知,那他能改变社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于是沈括对黄履庄画的图纸,做了一番物理力学推演。
    最后发现黄履庄这玩意,理论上真能成一个交通工具。
    这可把沈括吓一跳,赶紧又找了胡克等物理和机械专家一起研究,一群科学家围绕黄履庄这个项目争论不休。
    有的说理论能说,有的说现实绝对不能行。
    如果这玩意能行,那还要战马做什么?还要马车做什么?绝不可能。
    最后沈括拿不定主意,便找到了郑克均。
    郑克均一瞧黄履庄的图纸,差点以为自己又穿越了。
    郑克均是怎么也没想到,早在清朝初年,竟然有人就能设计出自行车了?
    后来找系统用户一问,还真有黄履庄这么个人,第一个发明出自行车,比西方第一辆自行车早一百多年。
    只可惜古代的中国,对这些发明完全瞧不起。
    历史上的黄履庄,是一个天才发明家,一生发明了无数的机械器具,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天才发明家。
    他着有一本关于他的发明的书,名字叫《奇器目略》,里面记载了他的一千多项发明。
    简直堪比爱迪生。
    不过他发明这么多东西,基本没什么用,在封建年代,考不上举,男人就是一事无成。
    所以28岁之后的黄履庄,寂寂无名,连《奇器目略》的原本也散失了。
    如今世人知道的黄履庄发明,还是他的表兄在写《虞初新志》时,引用的一些《奇器目略》叙述,才为世人所知。
    这其中就包括自行车,聚光镜,温度计,湿度计等。
    光是这些发明,就可知黄履庄是一位旷世科学家。
    而清代吴陈琬着作的《旷园杂志》,还记载了黄履庄的一项发明,机械狗。
    这机械狗可不是简单的长得像狗,而是能行走,能发出叫声的狗。
    这在近代都难以做到。
    郑克均了解到黄履庄这些资料,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位不容错过的大才。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top:8081/xs/9/9641/555864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top:8081/9/9641/555864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