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斯大林模式”
推荐阅读:虫族之神经病雄主他好癫、直播:花式带娃,父爱如山体滑坡、轮回2023、团宠今年五岁半、不小心成了狼人、通灵算命师、诸天万界:我在影视世界的人生、很想很想你之青声细语、莲花楼:肆意爱莲、美恐在我当重生当佬大、
对于“斯大林模式”,我们应该熟悉其形成以及对其的评价。
(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924年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
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二)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据苏联官方统计,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仅为其他欧洲国家平均产量的约三分之一,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924年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
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二)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据苏联官方统计,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仅为其他欧洲国家平均产量的约三分之一,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top:8081/xs/44/44453/1851573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top:8081/44/44453/1851573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