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明黜陟
推荐阅读:一千零一个诡异夜、重生到60年代被过继、叶罗丽:遁后所有人穷追不舍、仙界消失:诸仙恐慌杀穿万界、不好啦大佬们又在装柔弱白莲、青春莫流、意外中奖后,爱情也跟着来了、宝可梦:从真新镇开始、让你重生当辅助,没让你当主角啊、九天太清宫、
庆历四年十月初王,在赵祯的支持下,由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拉开了序幕。
范仲淹带着所有支持新政的官员,入主枢密院。
颁布的第一条政令就是“明黜陟\"。
在此前,官员升迁采用磨勘\"制度,只讲资历年限,不太注重政绩,导致官吏因循苟且,无所作为。
甚至很多官员为了磨勘成绩优秀,上下打点。
也使得很多为官清正廉洁的官员始终不得升迁,一直在原地打转。
像黎九首这样的官员毕竟是极少数,哪怕他磨勘得不到甲等,也是照样能升官的。
范仲淹对此提出新的考核政绩,着手准备破格提拔政绩卓着的官员。
并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
规定京朝官及外放的各级官吏,必须在有人保举的情况下。
才可以在三年任期届满后,参与磨勘升迁。
否则便要等到满五年之后,方行磨勘。
政令还未出皇宫,便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可此时赵祯改革之心强烈,丝毫不给保守派面子,接连罢免了副宰相王举正、陈执中等人。
又擢拔欧阳修的三位同窗: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为新政的第一条政令的实施进行保驾护航。
明黜陟这条政令才得以布告天下。
这条政令的推出,极大的鼓舞了那些有真才实学,而常年郁郁不得志的各级官员。
他们看到了希望,自然是欢欣鼓舞。
而那些依靠走后门、走偏门升迁的官员,开始有些惶恐不安了。
这些人纷纷写信给自己的大靠山,希望他们能给出一些建议,寻求保护。
也许是范仲淹知道底下的官员会这么干,他迅速的派人去吏部,抽调了十年内的磨勘记录。
迅速的在记录中找到了一大批有能力的官员,和一大批蛀虫。
并连夜写好奏本上奏,得到赵祯的批复后,传令特使带着罢黜的敕书与任职的敕书同时从京城出发,奔向各地。
离京畿路最近的是京西路、京东路、河北路与河东路。
特别是河北路,由于接壤辽国面积最多,也是被撤换官员最多的地方。
甚至很多官员在睡梦中就被撤换掉了。
当他们在醒来的第二天,照常去衙门里上衙的时候,才拿到了自己罢黜敕书。
有人忧愁,就有人欢喜。
那些有真才实干的人上位后,也紧接着开始了各项整顿。
在一段时期内,不仅官员队伍的素质提高了,老百姓对这样的举动也是赞不绝口。
当这个政令到达淮南路的时候,传令特使发现,黎九首已经把不少地方的官员都换了一遍。
根据记录,竟然都是在三天以前进行撤换的。
可当初枢密院却没有发现任何相关敕书,证明黎九首并没有向上汇报。
但传令特使感到好奇的是,这些被撤职的官员,与自己手上的名单一模一样。
但被重新安置在这个位置上的官员,却与枢密院给出的名单完全不一样。
传令特使找到了黎九首,要他给出一个解释。
黎九首的解释也很简单明了,已经上报,但由于宫里这几天忙着弄新政,可能没来得及批复!
“黎大人!既然如此,那这些被顶上去的官员可能要麻烦他们先下来了!以我这个名单为准!”
黎九首拿过名单看了看,笑着还给了特使:“这份名单我看了,没有一个是淮南路的官员,要么是南方蛮夷之地来的、要么是西南的小地方来的。\"
“黎大人此言差矣,都是我大宋的疆土,何来这么一说呢?\"
\"呵呵!特使说的没错,疆土都是大宋的,可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不一样,要不然为什么会有穷路和富路呢?\"
“这个应该和官员有关吧!\",特使想了想回答道。
“没错!如果他们优秀,那些地方早就富起来了,何至于等到现在!说实话,我撤掉的那些官员都是本领很好的,只不过手脚不干净!\"
\"黎大人!贪赃枉法也是大罪呢!”
黎九首摇着食指说道,“不不不!他们只是贪赃而已,并没有枉法!”
“那您为何要撤换他们?”
\"我之前不是说了么!我淮南路大力支持新政与改革,我同意撤换官员,但由谁来补缺,我还是有这个权力的吧?\"
黎九首的几句话让传令特使找不到破绽!
枢密院的命令确实很大,但黎九首身份特殊,他才敢如此去做。
其他各路并不敢这么明目张胆的反对枢密院!
再者说,黎九首是在新政出来前撤换的官员,并且已经上报了吏部,这让特使也感到没有办法。
一旦圣上批复了,自己这个枢密院的敕书那是一点用都没有。
正当特使进退两难的时候,朝廷的旨意到了。
旨意上同意了黎九首的做法,当黎九首笑着把旨意递给传令特使的时候,特使就知道事情的结果了。
“既然圣上又批复,那我就不打扰了!我要回京复命!”qqxδnew
\"别急嘛!来都来了,你得好好体验一下我们淮南路的山水风景啊!\"
接下来的事情也是顺理成章的,酒宴上赤裸裸的行贿,让特使也是明白了些什么。
最终特使带着一箱金饼,离开了淮南路,回京复命去了。
特使走后,老罗与黎九首在卧房中谈话。
“黎大人,我们这么做合适么?会不会引起圣上的怀疑?”
“怀疑什么?他们讨论新政的时候,我不是卧病在床么?而且我是在新政颁布之前撤换的官员,有何不可?”
“别的人我们自然是不怕的!怕就怕圣上!”
“老罗,这圣上的旨意都倒了,我们就别去揣测圣上是信还不信了!”
老罗只能点点头,可他又担心其一年后黎九首的磨勘。
“老罗,你就别担心了!我的磨勘现在是圣上说了算,他说行我就行!范仲淹他们还敢怎么样?\"
\"别看他现在这么受宠!那是因为圣上最终是要让他来对付丁原那个王八蛋的!”
老罗有些迷糊了,“丁原不是一直跟我们合作么?这辽国的榷场走私,我们还得靠他呢!\"
\"你不说我还忘了!把所有的生意都给他,我们这个时候不要沾染上辽国的生意!
“那撤下来的人怎么办?\"
\"全都派去泾州!趁现在泾州的榷场还没有开放,我们好好地从西夏捞些钱!\"
黎九首挥了挥手,老罗立刻退下了。
丁原在收到淮南路的来信后,虽然有些不解,但面对巨大的利益,他还是接下了这些生意。
范仲淹带着所有支持新政的官员,入主枢密院。
颁布的第一条政令就是“明黜陟\"。
在此前,官员升迁采用磨勘\"制度,只讲资历年限,不太注重政绩,导致官吏因循苟且,无所作为。
甚至很多官员为了磨勘成绩优秀,上下打点。
也使得很多为官清正廉洁的官员始终不得升迁,一直在原地打转。
像黎九首这样的官员毕竟是极少数,哪怕他磨勘得不到甲等,也是照样能升官的。
范仲淹对此提出新的考核政绩,着手准备破格提拔政绩卓着的官员。
并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
规定京朝官及外放的各级官吏,必须在有人保举的情况下。
才可以在三年任期届满后,参与磨勘升迁。
否则便要等到满五年之后,方行磨勘。
政令还未出皇宫,便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可此时赵祯改革之心强烈,丝毫不给保守派面子,接连罢免了副宰相王举正、陈执中等人。
又擢拔欧阳修的三位同窗: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为新政的第一条政令的实施进行保驾护航。
明黜陟这条政令才得以布告天下。
这条政令的推出,极大的鼓舞了那些有真才实学,而常年郁郁不得志的各级官员。
他们看到了希望,自然是欢欣鼓舞。
而那些依靠走后门、走偏门升迁的官员,开始有些惶恐不安了。
这些人纷纷写信给自己的大靠山,希望他们能给出一些建议,寻求保护。
也许是范仲淹知道底下的官员会这么干,他迅速的派人去吏部,抽调了十年内的磨勘记录。
迅速的在记录中找到了一大批有能力的官员,和一大批蛀虫。
并连夜写好奏本上奏,得到赵祯的批复后,传令特使带着罢黜的敕书与任职的敕书同时从京城出发,奔向各地。
离京畿路最近的是京西路、京东路、河北路与河东路。
特别是河北路,由于接壤辽国面积最多,也是被撤换官员最多的地方。
甚至很多官员在睡梦中就被撤换掉了。
当他们在醒来的第二天,照常去衙门里上衙的时候,才拿到了自己罢黜敕书。
有人忧愁,就有人欢喜。
那些有真才实干的人上位后,也紧接着开始了各项整顿。
在一段时期内,不仅官员队伍的素质提高了,老百姓对这样的举动也是赞不绝口。
当这个政令到达淮南路的时候,传令特使发现,黎九首已经把不少地方的官员都换了一遍。
根据记录,竟然都是在三天以前进行撤换的。
可当初枢密院却没有发现任何相关敕书,证明黎九首并没有向上汇报。
但传令特使感到好奇的是,这些被撤职的官员,与自己手上的名单一模一样。
但被重新安置在这个位置上的官员,却与枢密院给出的名单完全不一样。
传令特使找到了黎九首,要他给出一个解释。
黎九首的解释也很简单明了,已经上报,但由于宫里这几天忙着弄新政,可能没来得及批复!
“黎大人!既然如此,那这些被顶上去的官员可能要麻烦他们先下来了!以我这个名单为准!”
黎九首拿过名单看了看,笑着还给了特使:“这份名单我看了,没有一个是淮南路的官员,要么是南方蛮夷之地来的、要么是西南的小地方来的。\"
“黎大人此言差矣,都是我大宋的疆土,何来这么一说呢?\"
\"呵呵!特使说的没错,疆土都是大宋的,可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不一样,要不然为什么会有穷路和富路呢?\"
“这个应该和官员有关吧!\",特使想了想回答道。
“没错!如果他们优秀,那些地方早就富起来了,何至于等到现在!说实话,我撤掉的那些官员都是本领很好的,只不过手脚不干净!\"
\"黎大人!贪赃枉法也是大罪呢!”
黎九首摇着食指说道,“不不不!他们只是贪赃而已,并没有枉法!”
“那您为何要撤换他们?”
\"我之前不是说了么!我淮南路大力支持新政与改革,我同意撤换官员,但由谁来补缺,我还是有这个权力的吧?\"
黎九首的几句话让传令特使找不到破绽!
枢密院的命令确实很大,但黎九首身份特殊,他才敢如此去做。
其他各路并不敢这么明目张胆的反对枢密院!
再者说,黎九首是在新政出来前撤换的官员,并且已经上报了吏部,这让特使也感到没有办法。
一旦圣上批复了,自己这个枢密院的敕书那是一点用都没有。
正当特使进退两难的时候,朝廷的旨意到了。
旨意上同意了黎九首的做法,当黎九首笑着把旨意递给传令特使的时候,特使就知道事情的结果了。
“既然圣上又批复,那我就不打扰了!我要回京复命!”qqxδnew
\"别急嘛!来都来了,你得好好体验一下我们淮南路的山水风景啊!\"
接下来的事情也是顺理成章的,酒宴上赤裸裸的行贿,让特使也是明白了些什么。
最终特使带着一箱金饼,离开了淮南路,回京复命去了。
特使走后,老罗与黎九首在卧房中谈话。
“黎大人,我们这么做合适么?会不会引起圣上的怀疑?”
“怀疑什么?他们讨论新政的时候,我不是卧病在床么?而且我是在新政颁布之前撤换的官员,有何不可?”
“别的人我们自然是不怕的!怕就怕圣上!”
“老罗,这圣上的旨意都倒了,我们就别去揣测圣上是信还不信了!”
老罗只能点点头,可他又担心其一年后黎九首的磨勘。
“老罗,你就别担心了!我的磨勘现在是圣上说了算,他说行我就行!范仲淹他们还敢怎么样?\"
\"别看他现在这么受宠!那是因为圣上最终是要让他来对付丁原那个王八蛋的!”
老罗有些迷糊了,“丁原不是一直跟我们合作么?这辽国的榷场走私,我们还得靠他呢!\"
\"你不说我还忘了!把所有的生意都给他,我们这个时候不要沾染上辽国的生意!
“那撤下来的人怎么办?\"
\"全都派去泾州!趁现在泾州的榷场还没有开放,我们好好地从西夏捞些钱!\"
黎九首挥了挥手,老罗立刻退下了。
丁原在收到淮南路的来信后,虽然有些不解,但面对巨大的利益,他还是接下了这些生意。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top:8081/xs/3/3637/235868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top:8081/3/3637/235868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