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1 神书《道德经》
推荐阅读:银发后重归八零,成了科研大佬心尖宠、被逐出宗门后,美人师尊跪求我原谅、姐姐逼我祸害她闺蜜、洪荒:先天阴阳蛟,再无金蛟剪、农家穷叮当,医术科举两手抓、大明皇孙:开局教朱元璋当皇帝、一秒加一只烧鸡,女神跪求我收留、让我医武双绝,你管这玩意儿叫诅咒?、渣男换娶绿茶后糙汉军官惜我如命、结婚三年没圆房,随军一夜多胎了!、
陈明宇打开手机里的《道德经》,“这就是传说中的,包容宇宙天地万物的《道德经》?才五千多字嘛,换成网络小说也才两章,太少了。《道德经》一共八十一章,平均一章不到一百字,这算什么?
难道这是老子装大神的手段?更新慢了反而让人觉得是精品?装得太离谱了吧?不过它毕竟也是道家经典,知名度太高了,我要是不读一读,以后修行境界再高,出去也不好意思自称道家高人。”
他定下心来,从第一章看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怎么看起来像绕口令?不过还好,我学过,古汉语里有名词作动词,动词作名词。不过这个非常道又是怎么回事?是作了形容词?说它很道?那这个形容词又怎么解释?”
徐若贤在旁边看热闹,见陈明宇读《道德经》第一句就读不下去了,笑道:“你一个大学堂的学生,连我们中华文字都看不懂,还好意思在大学堂里上学?干脆从小学语文开始回炉重造罢!”
陈明宇惭愧地挠挠头皮:“我从小学到大学,课本里从来没教过《道德经》嘛。再说了我们是现代人,语文课当然以现代汉语为主,古汉语只要背下内容和教材里的解释就行了。”
徐若贤摇头:“我虽然才三岁,也是看过《道德经》的。虽然我看过的文章不多,也知道这种经典最好从小就看。语文嘛,最能体现我们中华语言文化的,就是这些经典了,不从经典开始学起,还能从什么开始?对了,你小学时从什么文章开始学的?”
陈明宇回忆了一下:“《我爱北京*》。”
徐若贤面色一凝:“没听说过,不过我能猜得到是我死了以后才有的,我活着的时候,还曾经要百花齐放,不是所有人都热爱*的。我爸爸就是,说了很多话,想帮助伟人更好地建设中华。可惜百花齐放没有太长时间就结束了,然后我爸爸,妈妈,还有我,就……”
陈明宇看到徐若贤作出哭相,要流眼泪,赶紧转移话题:“我也不知道那篇文章什么时候写的,应该真是你去世之后吧。反正我们这一代都是读者这篇文章学语文的,恐怕还不如你学得好,要不还是请你多指点我吧。”
一个大学生,要三岁小孩指点语文,陈明宇觉得自己面子都丢没了。不过哄小孩嘛,不牺牲点面子怎么行?否则就要被徐若贤哭声扰得不得安宁了。
徐若贤果然不哭了,板起脸,作出老师教导学生的模样:“嗯,虽然我理解不深,不过毕竟是你们那一代人的经典。现在你是大学生了,语文成绩再差,对我们中华的语言也有不少了解了。嗯,你就先讲讲,这篇经典《我爱北京*》,在你的一生中,给了你什么启发?”
陈明宇沉默了好久,才回答:“好像,也没什么启发吧,只是知道了我国的政治中心在北京*,我们要热爱*,要热爱*的伟大领袖……别的就不知道了。”此时他心中特别惭愧,被一个三岁小孩问住了,自己的语文水平值得怀疑啊!
徐若贤又问:“那你为什么得出这个结论?为什么要热爱*?为什么要热爱伟大领袖?如果这篇文章没告诉你答案,那你又是从哪找到答案的?”
陈明宇低头不语,这玩意怎么回答啊?难道就这么直白地告诉徐若贤,他已经二十多岁了也不理解为什么要热爱*么?至于伟大领袖,虽然他觉得让大家都热爱一下也是正常的政治宣传,可是假如真的回到那个年代又怎么样?徐若贤一家的惨死就是个典型案例。这么一想,好像也没什么理由要热爱领袖。
只好回答:“啊,热爱*,是因为*是我们中华的标志,表达我们的爱国感情。我们生在这个国家嘛,不管这个国家怎么样,我们都是要爱的。”
徐若贤还是问了陈明宇不想回答的内容:“那伟大领袖呢?为什么要热爱伟大领袖?”
陈明宇只好按照政治课文来说:“因为他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新中华……”一边苦苦追忆,“这三座大山是那三座呢?记不太清楚了……唉,政治课这种东西最讨厌了!”
徐若贤看穿了陈明宇的心里话:“你只能学别人的话说对吧?你只能背下别人说过的话对吧?别人说了什么,你也只能说什么,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可说,对吧?”
陈明宇点头,“对,我确实只会背书。不过学语文不就是这样吗?老师告诉过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我们多读范文,多背一些精彩的语句词汇,以后就能用得上。”
徐若贤反问:“学语文确实需要背,可是不能只会背啊,学习经典,熟读唐诗,都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学的是经典,读的是唐诗,而不是别的?经典和唐诗为什么值得我们学?”
一连串的为什么,打在陈明宇的心中,搞得晕头转向,恨不得拿回家里旧书堆中深藏的《十万个为什么》,重新温习一遍。不过又想起,好像那《十万个为什么》里也没提过这些问题和答案了,看来世界上的“为什么”远不止十万个啊!
徐若贤不等他回答,继续说道:“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说得就是,只学过,看过,背过,还是不行,必须思考,不然就要迷惘,失去自己的思想,只会学别人说话。”
陈明宇回忆起来,好像还真是这样。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他也在语文课上学过,之所以还记得,甚至记得下一句“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因为老师要求背诵默写而已。可是他没去想这句话的意义,老师也讲得不清楚,以后他的生活学习中反而经常实践这句话的悲剧,真是白学了!
徐若贤像小大人一样安慰他:“没事,你能背下来也好,虽然你以前不明白,但是背下来了,以后还有更多机会弄明白它。”
陈明宇得到安慰,却并不满意:“以后?太晚了,我现在连《道德经》第一章几十字都不明白,以后还怎么修道?嗯,那就分析一下吧,这一段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这也不会啊!我想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可是连一句话都搞不明白,又怎么分析?”
徐若贤问道:“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这是什么东西?好像是说,一段文章讲了什么东西吧?哎呀,这个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每个人能从文章中看到的内容都不一样,因为他们读文章的心思就不一样嘛。小时候我爸爸让我读《道德经》,告诉我,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可我读了《道德经》,主要是跟小朋友们炫耀。这种东西,你读懂了语句意思以后,只要自己独立思考,就能从里面受到启发,得到属于自己的思想。”
陈明宇愁眉苦脸:“可是我读不懂语句意思啊!”
徐若贤笑道:“你真笨!谁让你一上来就分析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你应该从字词语句开始入手,然后才是一个段落,一篇文章啊!先从单个字开始吧。
第一句话很好理解,第一个道字是名词,可就是可以,第二个道字是动词,非就是不,常就是一般普通而长久不变的意思,最后的道字还是名词……春秋时代的汉语其实只有字,没有词,后来约定俗成的两三个字组合用的多了,就组成了词。但是不论如何,字才是汉语的根本,寻找文章意思当然要从字开始了。”
陈明宇听了,第一章道德经立刻懂了大部分,又惊又喜。还有一点不懂:“这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我不懂?”
徐若贤一看,“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念jiao,意思很多啦,有抄书,揭发,边界,追求的意思。”
陈明宇头大:“这么多意思,到底是哪个?这就是传说中的一词多义吗?古人还只讲字不讲词,这么多意思,他们分得清楚吗?”
徐若贤解释:“古人思想很丰富很宽广的,这些是很多意思,但是这些意思之间有联系。有的是一个意思联想出另一个意思,也有的是通假字,不过古人发明语言的时候,音形相近的通假字,意思也差不多,只要联想也能想得到。几种意思,结合字词语句环境,就可以找到合适的,比如这一句里面,这个徼就是边界的意思。”
陈明宇看懂了这一章,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名是天地开始的状况,有名(可以区分命名)是万物存在(于心中)的基础。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精微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极致。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茅塞顿开,这一章果然高深奥妙,是在说明万物产生,从无到有的哲学意义和规律,也是一种观察领悟万物的方式。更仿佛与徐若贤刚才的指点有一些相通之处,徐若贤说的,从最基本的字来解释,不就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吗?然后字义都理解了,开始追求整个段落的大意,乃至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不就是“常有欲以观其徼”吗?
这么一联想,徐若贤这个三岁小孩的话,也变得高深莫测起来。“果然是神书,经典就是经典,还多亏了徐若贤,我才真正打开这一扇大门,进入一个全新的精彩世界!”
领悟的高兴之余,还有一些悲哀:“我从小学六岁开始,读书读到二十一岁,已经十几年了,竟然还需要一个三岁小孩给我补语文!我在学校都学了什么?老师给我讲了什么?我读这十几年的书,究竟有什么用?”
陈明宇在大学专业课上,来回思考《道德经》第一章几十个字,和周围玩手机聊天谈恋爱的同学一样,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学习他们心中最重要的学问,专心致志,孜孜不倦。
难道这是老子装大神的手段?更新慢了反而让人觉得是精品?装得太离谱了吧?不过它毕竟也是道家经典,知名度太高了,我要是不读一读,以后修行境界再高,出去也不好意思自称道家高人。”
他定下心来,从第一章看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怎么看起来像绕口令?不过还好,我学过,古汉语里有名词作动词,动词作名词。不过这个非常道又是怎么回事?是作了形容词?说它很道?那这个形容词又怎么解释?”
徐若贤在旁边看热闹,见陈明宇读《道德经》第一句就读不下去了,笑道:“你一个大学堂的学生,连我们中华文字都看不懂,还好意思在大学堂里上学?干脆从小学语文开始回炉重造罢!”
陈明宇惭愧地挠挠头皮:“我从小学到大学,课本里从来没教过《道德经》嘛。再说了我们是现代人,语文课当然以现代汉语为主,古汉语只要背下内容和教材里的解释就行了。”
徐若贤摇头:“我虽然才三岁,也是看过《道德经》的。虽然我看过的文章不多,也知道这种经典最好从小就看。语文嘛,最能体现我们中华语言文化的,就是这些经典了,不从经典开始学起,还能从什么开始?对了,你小学时从什么文章开始学的?”
陈明宇回忆了一下:“《我爱北京*》。”
徐若贤面色一凝:“没听说过,不过我能猜得到是我死了以后才有的,我活着的时候,还曾经要百花齐放,不是所有人都热爱*的。我爸爸就是,说了很多话,想帮助伟人更好地建设中华。可惜百花齐放没有太长时间就结束了,然后我爸爸,妈妈,还有我,就……”
陈明宇看到徐若贤作出哭相,要流眼泪,赶紧转移话题:“我也不知道那篇文章什么时候写的,应该真是你去世之后吧。反正我们这一代都是读者这篇文章学语文的,恐怕还不如你学得好,要不还是请你多指点我吧。”
一个大学生,要三岁小孩指点语文,陈明宇觉得自己面子都丢没了。不过哄小孩嘛,不牺牲点面子怎么行?否则就要被徐若贤哭声扰得不得安宁了。
徐若贤果然不哭了,板起脸,作出老师教导学生的模样:“嗯,虽然我理解不深,不过毕竟是你们那一代人的经典。现在你是大学生了,语文成绩再差,对我们中华的语言也有不少了解了。嗯,你就先讲讲,这篇经典《我爱北京*》,在你的一生中,给了你什么启发?”
陈明宇沉默了好久,才回答:“好像,也没什么启发吧,只是知道了我国的政治中心在北京*,我们要热爱*,要热爱*的伟大领袖……别的就不知道了。”此时他心中特别惭愧,被一个三岁小孩问住了,自己的语文水平值得怀疑啊!
徐若贤又问:“那你为什么得出这个结论?为什么要热爱*?为什么要热爱伟大领袖?如果这篇文章没告诉你答案,那你又是从哪找到答案的?”
陈明宇低头不语,这玩意怎么回答啊?难道就这么直白地告诉徐若贤,他已经二十多岁了也不理解为什么要热爱*么?至于伟大领袖,虽然他觉得让大家都热爱一下也是正常的政治宣传,可是假如真的回到那个年代又怎么样?徐若贤一家的惨死就是个典型案例。这么一想,好像也没什么理由要热爱领袖。
只好回答:“啊,热爱*,是因为*是我们中华的标志,表达我们的爱国感情。我们生在这个国家嘛,不管这个国家怎么样,我们都是要爱的。”
徐若贤还是问了陈明宇不想回答的内容:“那伟大领袖呢?为什么要热爱伟大领袖?”
陈明宇只好按照政治课文来说:“因为他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新中华……”一边苦苦追忆,“这三座大山是那三座呢?记不太清楚了……唉,政治课这种东西最讨厌了!”
徐若贤看穿了陈明宇的心里话:“你只能学别人的话说对吧?你只能背下别人说过的话对吧?别人说了什么,你也只能说什么,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可说,对吧?”
陈明宇点头,“对,我确实只会背书。不过学语文不就是这样吗?老师告诉过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我们多读范文,多背一些精彩的语句词汇,以后就能用得上。”
徐若贤反问:“学语文确实需要背,可是不能只会背啊,学习经典,熟读唐诗,都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学的是经典,读的是唐诗,而不是别的?经典和唐诗为什么值得我们学?”
一连串的为什么,打在陈明宇的心中,搞得晕头转向,恨不得拿回家里旧书堆中深藏的《十万个为什么》,重新温习一遍。不过又想起,好像那《十万个为什么》里也没提过这些问题和答案了,看来世界上的“为什么”远不止十万个啊!
徐若贤不等他回答,继续说道:“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说得就是,只学过,看过,背过,还是不行,必须思考,不然就要迷惘,失去自己的思想,只会学别人说话。”
陈明宇回忆起来,好像还真是这样。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他也在语文课上学过,之所以还记得,甚至记得下一句“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因为老师要求背诵默写而已。可是他没去想这句话的意义,老师也讲得不清楚,以后他的生活学习中反而经常实践这句话的悲剧,真是白学了!
徐若贤像小大人一样安慰他:“没事,你能背下来也好,虽然你以前不明白,但是背下来了,以后还有更多机会弄明白它。”
陈明宇得到安慰,却并不满意:“以后?太晚了,我现在连《道德经》第一章几十字都不明白,以后还怎么修道?嗯,那就分析一下吧,这一段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这也不会啊!我想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可是连一句话都搞不明白,又怎么分析?”
徐若贤问道:“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这是什么东西?好像是说,一段文章讲了什么东西吧?哎呀,这个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每个人能从文章中看到的内容都不一样,因为他们读文章的心思就不一样嘛。小时候我爸爸让我读《道德经》,告诉我,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可我读了《道德经》,主要是跟小朋友们炫耀。这种东西,你读懂了语句意思以后,只要自己独立思考,就能从里面受到启发,得到属于自己的思想。”
陈明宇愁眉苦脸:“可是我读不懂语句意思啊!”
徐若贤笑道:“你真笨!谁让你一上来就分析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你应该从字词语句开始入手,然后才是一个段落,一篇文章啊!先从单个字开始吧。
第一句话很好理解,第一个道字是名词,可就是可以,第二个道字是动词,非就是不,常就是一般普通而长久不变的意思,最后的道字还是名词……春秋时代的汉语其实只有字,没有词,后来约定俗成的两三个字组合用的多了,就组成了词。但是不论如何,字才是汉语的根本,寻找文章意思当然要从字开始了。”
陈明宇听了,第一章道德经立刻懂了大部分,又惊又喜。还有一点不懂:“这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我不懂?”
徐若贤一看,“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念jiao,意思很多啦,有抄书,揭发,边界,追求的意思。”
陈明宇头大:“这么多意思,到底是哪个?这就是传说中的一词多义吗?古人还只讲字不讲词,这么多意思,他们分得清楚吗?”
徐若贤解释:“古人思想很丰富很宽广的,这些是很多意思,但是这些意思之间有联系。有的是一个意思联想出另一个意思,也有的是通假字,不过古人发明语言的时候,音形相近的通假字,意思也差不多,只要联想也能想得到。几种意思,结合字词语句环境,就可以找到合适的,比如这一句里面,这个徼就是边界的意思。”
陈明宇看懂了这一章,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名是天地开始的状况,有名(可以区分命名)是万物存在(于心中)的基础。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精微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极致。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茅塞顿开,这一章果然高深奥妙,是在说明万物产生,从无到有的哲学意义和规律,也是一种观察领悟万物的方式。更仿佛与徐若贤刚才的指点有一些相通之处,徐若贤说的,从最基本的字来解释,不就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吗?然后字义都理解了,开始追求整个段落的大意,乃至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不就是“常有欲以观其徼”吗?
这么一联想,徐若贤这个三岁小孩的话,也变得高深莫测起来。“果然是神书,经典就是经典,还多亏了徐若贤,我才真正打开这一扇大门,进入一个全新的精彩世界!”
领悟的高兴之余,还有一些悲哀:“我从小学六岁开始,读书读到二十一岁,已经十几年了,竟然还需要一个三岁小孩给我补语文!我在学校都学了什么?老师给我讲了什么?我读这十几年的书,究竟有什么用?”
陈明宇在大学专业课上,来回思考《道德经》第一章几十个字,和周围玩手机聊天谈恋爱的同学一样,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学习他们心中最重要的学问,专心致志,孜孜不倦。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top:8081/xs/21/21509/908874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top:8081/21/21509/9088749.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