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小说 > 历史军事 > 战争中的玫瑰 > 正文 [下部]战争:血与火_第一章 半路从军5

正文 [下部]战争:血与火_第一章 半路从军5

推荐阅读:饥荒年代:我靠空间发家致富!禅境觅心:修行之路穿成年代娇娇女,靠空间带飞全家宿舍求生:给我配校花,我拿校花孵金蛋渔民:从打捞间谍装置开始偏执爱恋神医归来:十个女囚要我负责刚上高三,系统说校花暗恋我30年?我是清冷师尊惨死的女儿冥王出狱

    第一章 半路从军5

    此次川军出川,没有运输物资的汽车,除了极少数军官坐车乘马,士兵们都是脚踏草鞋、裹绑腿、着单衣、挎干粮袋、背件二尺宽的凉席和两三斤重的棉絮,靠一双裹着草鞋的脚,淌大河,翻高山,晓行夜宿,日夜兼程,奔赴抗日烽火线。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山青水秀,沃野千里,在外人眼里仿佛就是桃花源般的世界,丰衣足食,有吃有喝,谁知道自清末以来,连年战争,天灾地旱,土匪横行,军阀混战,早已是遍地荒芜,民不聊生,川军被戏称为“穷叫化子兵”,“叫化子兵”已经够狼狈,还要加个“穷”字,川军真正成了一群有组织的“叫化子”队伍。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一群300万“叫化子”兵,在抗日的大地上,从芦沟响起抗日第一枪枪声开始,书写了一曲曲激动人心,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今天出征的这1380多名川军将士也将载入中华抗日英雄史册,名垂千古。

    1380多名弟兄,其中有一百名多老兵,其余都是招募的新兵,集中在一起只有一两个月时间,突击学习上弹、瞄准、射击、投弹、立正、稍息、向左右转等基本军事知识和爱国抗日教育,便高举“川军抗日独立311团”的旗帜,马不停蹄奔赴抗日征程,没有后勤保障和供给,半个月时间过去,部队还在茫茫大山中前行。

    一天中午,部队停下生火做饭,做饭的山脚下有一条大河,萧浩宇拿上盆子去打水,水不深清澈见底,抬头向对面山上望,深山野岭,交通如此不便,山上居然还有人家,走了几天没见村见店,萧浩宇好奇心油然而生,决定利用中午饭后休息的时间涉水过去看看这户人家住在这高高的荒山上如何生活。

    吃过午饭,萧浩宇、何仑雨和赵吉豹三个人便淌过河向山上人家去。“这些人怎么会住在这样险峻的高山上,要是生个急病怎么办,只有困死在山上。这家人怎么种粮食,他们以什么为生,真是难以想象。”赵吉豹说,赵吉豹家有三四亩水田一块沙地,水田可以种稻谷小麦,沙地可种玉米、高粱、红薯、马铃薯、花生等多种作物,在他眼里,这高山上除了树就是草,就是荒秃秃一片,简直是不是人住的地方,能种什么庄稼。

    “鸭有鸭路鸡有鸡道,人人都有生存之道。我们去看看不就知道。”萧浩宇说。

    “呜嘟嘟呜嘟呜呜”, 渐渐从山上从那户人家传来悦耳的竹笛声,那笛场高亢激昂,似千军万马杀敌去。三个人停住脚步,凝息屏神,聚精会神倾听,笛声似曾熟悉,大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感,三个人随即加快步伐,向笛声传来的地方走去。

    房前院中,一棵大核桃树,硕果累累,一个老者须飘逸,正全神贯注吹着长笛,旁边,一个幼童在地上用石块砸着核桃,核桃应该是刚从树上采摘下来不久,还带着青壳。老者一身长袍,补丁重补丁,看不出底色是什么衣衫,但一副悠然自乐,忘乎所以的模样,过的就是世外桃源般无拘无束的神仙逍遥快乐日子。三人见此光景,羡慕不已,萧浩宇家住热闹的青城镇街上,嘈杂喧嚣,有土匪有盗贼,何仑雨住在清静的乡下,尽会遇到鸡毛蒜皮的吵闹小事。

    三个不速之客映入老者眼帘,他全然当着没见,小孙子在旁边再次说:“爷爷,有人来了!”

    “该来的总会来,不该来的不会来!”见三人来到面前,老者停下竹笛说,“三位英雄从何而来?”这情景就像三国演义中刘皇叔携关张二将拜访诸葛孔明,三顾茅芦一般光景,不过,此“三”是人,非彼“三”是数。

    萧浩宇说明来意,老者听完,站起来双手抱拳答礼:“好男儿杀敌精忠报国,老夫敬佩敬佩,只恨老夫老矣,只可以吹一曲‘大刀向鬼子们头上吹去’、‘披金甲跨战马杀倭寇!’”难怪萧浩宇听到笛声似曾相识,现在恍然大悟。

    老者居于深山,侃侃而谈,足不出户,知天下事,能弄笛抗日歌,不是寻常之辈。

    萧浩宇问老人:“老人家,请问这是什么地方?”

    赵吉豹又说:“你们怎么住在这个地方?”

    老人说:“这个地方不好吗,山青水秀,陶公的世外桃源莫过于此,住在这里无拘无束,过的如神仙日子。所谓‘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这个地方就是赫赫有名的秦岭。”

    可能老者或者老者的祖先或避战乱、或避匪患、或避世间纷争……隐居于外人眼里的穷苦地方,而自己乐得其所,悠然而居。这就是传说中神奇的秦岭大山脉。

    萧浩宇向老者说明自己一行来历,老者频频点头赞许,告诉大家,这里是秦岭,秦岭—淮河是中国地理上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秦岭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它横亘东西1500多公里,南北100多公里,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最高接近4000米,秦岭是阻止日军入川的最佳天然屏障。老者又说,如果有朝一日鬼子打到这里,自己将和鬼子决一死战,决不让鬼子越过秦岭!并说愧疚自己无能力为抗日热血川军子弟兵献粮捐金,居住在此,只可在山坡上种几片玉米,河里捉点鱼虾。老者说完,让大家稍等片刻,随即从屋里拿出一袋玉米、几个鸡蛋、一些核桃和干鱼要送给萧浩宇三人。

    老者的话已让萧浩宇三深受鼓舞,老者的行动更让他们感动。萧浩宇三人看见一个老妇人和一个年轻女人在屋子里向外张望,可能是婆媳二人,两个女人身着麻布,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她们不敢出来见人。

    川军自带着干粮,老者的玉米干鱼和核桃也用得着,但此时此景,萧浩宇三个人会怎么接受老人捐赠,这家人衣不蔽体,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萧浩宇说:“多谢老人家好意,我们从天府之国而来,带着足够的粮食。”萧浩宇说完,脱下自己衣服的外套递给老者,指着屋里的女人说:“老伯,我们上前线要发军装,我见她们没有衣服,穿的是麻布,如不嫌弃,就送给她们暂且避风御寒吧!”说完又叫何仑雨和赵吉豹也脱下一件,赵吉豹在脱衣服的时候,用手从衣服包里一掏,然后迅速将手放回裤包里,其中的奥妙自然没有逃过萧浩宇犀利的目光,萧浩宇走过去小声对他说:“上了前线,揣着银子也没处花,把你的钱留给小朋友买件衣服吧!”见萧浩宇的目光盯着自己,赵吉豹将刚才放进裤包里的钱掏出来递给了小孩。

    小孩拿着钱,问老者:“爷爷,这是啥东西?”可能小孩子从来没见过钱。

    在县城川军出征捐款的时候,赵吉豹是外乡人,他是跟着杨松进城耍的,没有卖农产品,于是偷偷留下一点从家里就带着的回家路费。

    萧浩宇三人准备离开,老者说:“祝你们一路顺风,到前线多杀鬼子,我等着你们凯旋归来!”

    “我们一定多杀鬼子,决不让鬼子越过秦岭!祝你老健康长寿,等着我们胜利归来!” 半路从军,高山流水遇知音,萧浩宇三人和老者握手告别。

    三个人匆匆赶回驻地,眼前的情景顿时令三人目瞪口呆,哪里还有部队的影子?

    萧浩宇说站在一个山包上向前望去,对着层峦叠嶂的青山自言自语地说:“罗排长,你说过部队要休息,一会半时不会开赴,怎么就不等我们,走了,到哪里去了?”

    (——听抗战老兵叙述,当年出川路上,虽然沿途百姓,特别是秦岭山上百姓居住环境如此恶劣,老百姓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贫如洗,可他们为了支持抗战,慷慨解囊,将家里微不足道的粮食等生活必须品捐献给川军,不由令人肃然起敬,故记之)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top:8081/xs/21/21496/908506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top:8081/21/21496/908506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