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超级豪华钦差团

推荐阅读:六十年代,开局就要我娶媳妇恶雌娇又软,众兽夫轮流跪求我宠双修夜,天书说它附错身了?我不是小混混之三人行欢迎来到枉死城黑欲人生阿姨别动,您女儿还欠我高利贷呢为了英雄老婆,成为邪恶大反派金丹重生,校花却要悔婚长生从仙武同修开始

    第130章 超级豪华钦差团

    “臣以为,当对边关吏治、军纪进行整顿。”

    “若不如此,则我大明边患还是一如既往的严峻!”

    于谦精通军务,朱祁钰能想到,于谦一样能想到。

    “于卿之言在理,对于边关的治理必须要重视!”

    朱祁钰点了点头。

    “朕之前就已经派出李秉前往巡抚宣、大两地,他前一段时间还有奏本送回京师。”

    “李秉在宣府、大同两地,尽心边事,不计仇怨。”

    “对于边将,李秉弹劾了贪酷不法的都指挥杨文、杨鉴,以及都督江福等人。”

    “李秉还并请求,将田猎扰民的内官征还。”

    “对此,朕已经让都察院派人前往查证。”

    “若是边将确实有违法乱纪之徒,朕定不轻饶!”

    朱祁钰深知,一个地方想要得到治理,那么一定是从肃清吏治开始。

    指望一群贪官污吏给老百姓以生活富足,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这个贪官污吏只想着怎么奴役边关士卒,他们恨不得刮地三尺!

    至于那些太监,朱祁钰并不打算全部召回。

    李秉弹劾了宣府这么多的武将,可见宣府贪赃枉法之事不少,朱祁钰自然不会失去了眼线。

    不过对于这个受到皇权庇佑的太监们,朱祁钰也知道他们中有不少人嚣张跋扈。

    所以朱祁钰已经命令司礼监王诚和御马监成敬,派人前往加以整顿。

    真要是有不知死活的,朱祁钰不介意杀一两条走狗。

    “朕已经知会王文,都察院此番前往宣府大同之人,必须是铁骨铮铮、不畏权贵。”

    “为了防止出现强龙不压地头蛇的情况,朕还会让锦衣卫派出人手,作为此番都察院钦差卫队。”

    朱祁钰表面是为了护卫前往宣府大同调查人员的安危,其实他还有一个更深的心思。

    官官相护,古今皆是如此。

    为了防止都察院和边将们的私相授受,朱祁钰这是让锦衣卫起到额外监督的作用。

    因为锦衣卫的密报,可是不用经过通政司和内阁,就可以直接送到朱祁钰的手中。

    借着这一次的机会,朱祁钰还可以名正言顺的让锦衣卫回归它原本的责任和位置。

    因为前锦衣卫指挥使马顺是王振的心腹,连带锦衣卫被朝野上下所记恨。

    朱祁钰也不能不考虑群臣的态度,他只能图谋循序渐进。

    “针对边区地广人稀的情况,李秉还建议朝廷招徕流民复业开荒。”

    对于李秉在边关的工作,朱祁钰十分满意。

    历史上的李秉,在总督边关数年间,清除弊政所条奏百十章,皆有关边计民生。

    在他的努力下,宣府由一个残破的边镇成为西北雄关。

    “只不过招募流民,谈何容易?”

    “宣府和大同作为边关重镇,可是直面蒙古。”

    “战火纷飞之下,百姓时常被蒙古劫掠。”

    “朕担心的是,老百姓不愿意前往边关。”

    朱祁钰叹息一声。

    趋吉避凶,人之本性。

    更何况华夏文化中,一直就有“父母在不远游”,这种故土情节。

    “奴婢以为,移民实边势在必然。”

    “然而若想做好此事,还需要整个朝廷一起发力才行。”

    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文,很想在政务上有所作为。

    只不过王文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所以他才会建议朱祁钰召集群臣廷议,以群策群力来恢复边关生产。

    “圣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师。”

    “朕今日就听你谏言,朕今日就召集群臣同处一室。”

    朱祁钰对着王诚点了点头,这是一种对于王诚的肯定。

    “奴婢这就派人前去知会重臣们。”

    得到朱祁钰的肯定后,王诚不由得神情为之一振。

    ……

    “朕以为,流民之祸可亡大明!”

    文华殿中,六部九卿已经到齐。

    朱祁钰看着这些重臣,率先开口。

    “朕打算将治理流民,和移民实边并举。”

    朱祁钰更是直接抛出了这一次廷议的主题。

    “自从秦皇嬴政消灭六国之后,流民问题便始终困扰后世所有的皇朝。”

    “从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到汉朝的黄巾起义,再到元末天下大乱,皆是因为百姓流离失所,进而引发的天下大乱和改朝换代。”

    “对于流民问题,历朝历代都是十分重视。”

    “西汉时期,便出台过《流民令》。”

    “然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大明亦开始被流民问题所困扰。”

    “太上皇时期的闽浙民变,朕继位之后的广东之乱,便是在提醒天下,流民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若是朝廷对流民不加以重视,则大明亡国之期不远矣!”

    朱祁钰绝不是在危言耸听。

    明朝中前期,全国有大约六千万的在籍人口,而对应的流民数量却达到了六百万之多。

    这相当于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就是居无定所的流民。

    如此庞大的人群,足可以引发一场惊天之变。

    而历史上明朝的灭亡,朱祁钰一直认为并不是亡于异族之手,而是活不下去的老百姓的揭竿而起和反抗暴政。

    “臣附议!”

    既然谈到了流民问题,那么作用户部尚书陈循就必须要站出来。

    因为对于人口户籍的管理,本就是户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所以陈循在流民问题上,也是最有发言权的那个人。

    要不然,陈循就是玩忽职守。

    “臣最近调阅文档,发现自正统十年后,在籍人口不增反降。”

    “除了去冬瓦剌入寇之外,我大明天下已经承平百年,内地再没有发生过大动乱。”

    “从太祖太宗,到仁宗宣宗,都是致力于招抚流民,都在劝课农商。”

    “我大明如此恢复人口,人口怎么可能不增反减?”

    陈循如此说法,是为了引起群臣的重视。

    当然,陈循也尽可能的减少提到朱祁镇这个太上皇。

    “陈卿之言,朕之所虑。”

    朱祁钰肯定了陈循的调查工作。

    因为陈循的这些努力,都是出自于朱祁钰对他的授意。

    “一边是人口的恢复,一边是户籍的减少,这只能说明不少百姓背井离乡,加入到了流民之中!”

    朱祁钰神色严峻。

    “朕对于流民问题,总结了一下我大明前后百年之情况。”

    “太祖之时,流民主要来源为前元末期的战争。”

    “据《太祖实录》记载道,自兵兴以来,民无宁居,连年饥馑,田地荒芜。”

    “其中尤其是以南北方交战的河南、山东两地,大量百姓为了躲避战乱,从而弃田逃亡。”

    “太祖高皇帝起身微末之中,深知“水能载舟,亦能复舟”的道理。”

    “太祖高皇帝是经历过元末天下大乱的,其父母兄长皆死于战乱之中。”

    “因此,太祖高皇帝对于流民问题格外重视。”

    “太祖常说,民者,国之本也。”

    “太祖还说,百姓足而后国富,百姓逸而后国安。”

    “太祖也说过,凡为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

    “太祖更说过,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朱祁钰深知,朱元璋作为大明开国皇帝,他的一言一行对于后世都是金科玉律。

    朱祁钰重复朱元璋的话,便是给自己树立了政治正确性。

    “故而洪武年间,朝廷上下都是以恢复生产为重,以招抚流民为重。”

    “第一步,便是减免赋税。”

    “第二步,便是减少百姓流动。”

    朱祁钰说的这些,是经过深度总结的。

    朱元璋还是吴王之时,就对治下的江南地区减免赋税,安抚流民恢复生产。

    在称帝开国之后,朱元璋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减免赋税,招抚流民。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百姓能够在元末严酷的环境之后,可以安心生产经营。

    上行下效,朱元璋作为皇帝招抚流民,其治下的地方官也就开始纷纷效仿起来。

    所以明初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招抚流民,因为这是当地官员最重要的政绩之一。

    要是招抚流民不利,朱元璋可不会地方官员心慈手软!

    在招抚流民的同时,朱元璋又开始采取了严酷的户籍管理,想要彻底杜绝百姓再次变为流民的可能。

    也就是从朱元璋之后,明朝一直是把百姓捆绑到土地上,让其最可能的少流动。

    流民一词,重在流动。

    只有限制住了人口的流动,老百姓就不会变成流民,就不会成为社会的隐患之一。

    “太宗文皇帝之时,靖难之役也使治理好的流民问题再一次爆发。”

    “比如河间一役,太宗文皇帝率领大军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

    朱祁钰说得比较隐晦,他没说是因为燕军的烧杀抢劫,导致中原大地的生灵涂炭。

    朱棣当时兵微将寡,如果不用抢夺百姓财产来作为大军的赏赐,恐怕朱棣也就不能最后问鼎天下。

    “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中原大地之上的百姓被迫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太宗文皇帝在上位之初,就开始着手处理流民问题,其主要手段也是以招抚为主。”

    “太宗文皇帝继位之后,就下令招抚中原地区因战乱而四散逃亡的流民。”

    “永乐一朝,采取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劝民力于田亩,千方百计招抚流民复业,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除了进行必要的减税、免税措施之外,各地官府还相应的发放耕牛农具等一些生产用具。”

    “除此之外,太宗文皇帝五伐蒙古,就是为了防止异族入侵中原,导致百姓被蒙古铁骑烧杀抢劫。”

    “正是太宗皇帝把蒙古打得一分为二,这才有了胡人五十年不敢厉兵秣马,这才有了后来的百姓安居乐业。”

    对于朱棣,朱祁钰还是肯定他的功劳。

    如果没有朱棣对蒙古的持续穷追猛打,那么也不会有后来明朝近半个世纪的天下太平。

    要是蒙古日夜虎视眈眈,那么百姓就不会有在土地上的安心耕种。

    “至于仁宗和宣宗之时,更是在太宗文皇帝连年征战之后,内迁卫所、罢兵休戈,使得百姓可以减少负担。”

    对于朱高炽和朱瞻基,朱祁钰也能明白他们的苦心。

    因为永乐年间的持续性对外战争,已经让天下民力疲惫。

    要是再不与民休养生息,怕是大明就要步秦、隋后尘,就会国运不到百年而亡。

    “然而太上皇以幼年继位,朝政只能交由三杨之手。”

    “在面对流民问题时,朝廷不能像洪武、永乐年间那样,以雷霆手段处理相关问题。”

    “由于土地兼并,以及各种自然灾害,边关战争等各方面的问题,正统年间又出现了大规模的流民问题。”

    “闽浙民变、广东之乱,叛军裹挟的百姓,莫不是不下于百万之众!”

    “此乃是上天警示,朕不得不谨慎对待!”

    朱祁钰之所以使用如此严厉的措辞,就是为了释放一种政治信号。

    谁要是在流民问题上和朱祁钰过不去,那么朱祁钰就会让他知道什么叫做天子之怒。

    只不过朱祁钰还没有掌握绝对的权力,他这个时候还不能对士绅集团,对藩王宗室下手。

    而且批判朱祁镇,乃是朱祁钰景泰新政的必然之举。

    因为朱祁镇越是昏庸,那么就会彰显朱祁钰的贤明。

    “朕结合北地边关破败,故而决定招抚流民前往移民实边。”

    士绅阶级的力量强大,使得朱祁钰只能循序渐进,而不是立马就像后辈张居正那样轰轰烈烈的重新清丈土地。

    要不然,明天士绅阶级就有可能扶持一位藩王起来。

    不过朱祁钰也不是全盘拿士绅阶级没办法。

    招抚流民和移民实边乃是军国大事,谁要是这个时候反对,朱祁钰就可以对其高举屠刀。

    “至于边关无主之地,朕会放任流民耕种。”

    “朕此举,乃是效仿我大明历代先皇的占田制。”

    朱祁钰是精通过往政策的。

    明朝承继了宋元时期的两田制度,不过官田相对较少,而民田比例较大。

    不论农民垦荒占田,还是官僚贵族占田,突出一个“占”的特点,故而称为占田制。

    明朝的占田制,总结起来就是。

    其一,公田和民田并举,以民田为主。

    其二,鼓励垦荒、不抑兼并占地。

    其三,佃户和地主之间的田租是定额,不可随意增长。

    也就是地主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佃户拥有使用权,即使地主卖出田地,也不影响佃户继续耕种。

    当朱祁钰能够说出“占田制”后,台下群臣都是为之神色素然。

    因为他们这些都是大地主,他们家中田产都是当地的佼佼者。

    而朱祁钰清楚占田制的核心是保护佃户,也就是在削弱群臣的利益。

    “除了发放种粮以外,还会对其免税五年,并且流民前往边关,沿途官员必须对其保驾护航。”

    对于群臣的反应,朱祁钰不以为然。

    朱祁钰就是要告诉这些大地主,自己不是任人糊弄之辈,自己就是以百姓为重。

    “除此之外,朕还会从内承运库拿出两百万两银子。”

    “只要是到了边关定居的流民,每人发放白银五两。”

    得益于之前抄家王振,朱祁钰才可以在这里大手大脚的花钱。

    五两银子一个人,也就是可以招募到四十万人。

    五两银子,也就是明朝普通百姓半年的收入。

    当然朱祁钰并不认为这是亏本买卖,而是一种多赢的举措。

    第一,边关充实之后,瓦剌人就不能长驱直入,就可以减少对内地的荼毒。

    要知道一次战火的损失,也是一笔不小的数额。

    其次,虽然五年内不能收税,可是五年后就能够为朝廷带来收入。

    这是一种先投资后回报的模式。

    最后,流民得以安定,那么民乱就会减少。

    朝廷不用发大军平定民乱,那么就会节省一笔军费开支。

    大军每一次开拔,耗费钱粮都会是一次天文数字。

    后来人们常说明亡于万历,就是因为万历三大征,掏光了大明国库。

    “边关地少人多,朕以为特许每人给地二十亩。”

    “既然是边关之地,那么必然是土地贫瘠。”

    “只有给地数倍于内地,土地产出才能养活百姓。”

    朱祁钰之前曾经询问过陈循,得知明朝人均土地在五亩左右。

    “陈循,朕命户部派出侍郎,前往宣府、大同一线,对土地丈量。”

    “凡是无主之地,皆收回朝廷,并且发放给前往的流民。”

    “但是耕种满五年,既可以永久归入名下。”

    “高谷,工部亦派出侍郎同往。”

    “修正道路、农具打造之事,工部必须要尽心尽力。”

    “都察院、刑部、大理寺,也要派出各自的副官,凡是流民冲突,官吏徇私舞弊,直接就地解决。”

    “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各自派出得力干将前往,务必不可让蒙古劫掠当地百姓。”

    朱祁钰这一次是动了真格。

    各个衙门都是派出相当于后世副部级的官员,组成了超豪华的钦差团队。

    “东厂和锦衣卫也不能闲着,凡是三法司会审之后,违法乱纪的地方官可就地正法!”

    朱祁钰动用内廷,就是让这些天子爪牙们充当刽子手。

    要是罪大恶极的,锦衣卫和东厂就能在皇权特务之下,来一个先斩后奏。

    “流民问题,几乎贯穿整个华夏历史,也一直困扰我大明。”

    “流民是社会生活中最不安定的群体。”

    “他们动辄千百为群,所至之处,任从作践,检括财帛,毁坏屋宇,斗殴杀伤,鸡犬为之一空。”

    “至于啸聚山林,与官府对抗,也是屡见不鲜。”

    “东晋之时,流民是自耕农逐渐依附于坞堡成为农奴的过程。”

    “我大明的流民,则是因为某些人的贪得无厌。”

    “对比,朕劝这些人,好自为之!”

    朱祁钰这番话,是属于对特权阶级的敲打。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top:8081/xs/20/20060/856245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top:8081/20/20060/8562457.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