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登基第一剑,先斩太上皇 > 第103章 兵部,主战派大本营

第103章 兵部,主战派大本营

推荐阅读:社恐我装的,凶手我追的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全民船娘:我的船娘全是BUG级!大佬十代单传,我为他一胎生四宝和前女友分手后!天降京都大小姐剑道仙宗睡觉就能升级,我成至尊懒鸟开局流放:从罪囚营杀到天下之主太虚剑主!和离后,矜贵夫君跪求我原谅

    第103章 兵部,主战派大本营

    兵部大堂。

    “于公,这封刘定之的奏章,内阁没有批注,司礼监也没有批注,陛下也不写点什么。”

    “如此荒诞,却是为了什么?”

    兵部右侍郎项文曜,对着于谦拱手一礼。

    作为于谦的亲信,作为于谦处理兵部事务的左膀右臂,项文曜是有资格看到奏章。

    而且不止是项文曜,京师各部各衙门,怕是人人都已经看过司礼监下发的奏章手抄本了。

    “刘定之是正统元年科举出身,那一年的主考官陈循就是其中之一。陈循无论批注什么,都会有人拿他是刘定之座师说事。”

    “陈循这是与其弄得一身骚,还不如装聋作哑。”

    “至于司礼监,他们不过是陛下的代言人。”

    “陛下这是想看看群臣之中,到底还有谁在挂念太上皇,陛下这也是在引蛇出洞。”

    “陛下虽然主动派人迎接太上皇,可是借着京师攻防一战,陛下安插了一大批亲信入了重臣之中,就连军队也是充斥着不少陛下的人。”

    于谦虽然刚直,可也是宦海沉浮几十年。

    要是这点事都看不清楚,他又怎么可能得以步入中枢重臣之列?

    “于公说的,隔壁那位也算。”

    项文曜用手指了指右边的屋子,那是仪鸣的办公地点。

    仪鸣,原本的郕王府长史,如今的兵部右侍郎,朱祁钰的心腹死党。

    “慎言,小心隔墙有耳!”

    于谦提醒起了项文曜。

    朱祁钰把仪鸣派到兵部做右侍郎,就是兵部的三把手。

    如此简单粗暴,谁又看不出来朱祁钰的心思?

    “那咱们该怎么应对这封奏章?”

    对于仪鸣,项文曜一直都是表面客客气气,背地里却是防范于未然。

    一个王府长史,来主政兵部?

    何德何能?

    项文曜其实也是清楚明白,只不过为了彰显他对于谦的尊重,所以才给于谦一个教导自己的机会。

    拍于谦的马屁,项文曜一直都有在继续。

    要不然,京师官场也不会给项文曜取了一个“于谦妾”的外号。

    两人出则同行,坐则同议。

    要不是于谦和项文曜都有家室和子女,怕不是就被人说成是龙阳之好。

    “应昌,你帮着本堂磨墨,本堂要立刻上疏自辩。”

    于谦心里清楚,自己虽然是主战派领袖,可因为太过刚直,除了项文曜以外,再无交心之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所以于谦才会在自己没有错的情况下,才要上书陈辩。

    “于公,不至于!”

    看着于谦的墨迹未干,项文曜不由得认为于谦写得太过。

    于谦除了自辩以外,还请辞少保。

    “本堂自认为,单论才能和匡扶社稷之志,满朝文武难有可以和我同日而语者。”

    “然而京师之中的不少人,却是多次出言中伤本堂和兵部。”

    “这些人,不过是嫉妒本堂,也是想通过抨击本堂来显示他们的特立独行,来显示他们忧国忧民。”

    “同样都有斥责南迁,主张固守京师,劝进陛下。为何他们不对东王先生发难,他们只盯着我于谦?”

    于谦嘴里的东王先生,就是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于谦工作的吏部尚书王直。

    “清流之辈,个个心比天高,整天挥斥方遒,自以为可以功在社稷。”

    “然而这些人,大多不过是逞口舌之利,于政务却不能有所建树。”

    “他们不知道的是,实干才能兴邦,空谈只会误国!”

    “本堂就是要让他们看看,陛下到底是听他们的谏言,还是重我于谦安邦定国之实干!”

    于谦很是霸气。

    作为兵部尚书,虽然于谦在六部排名中只能算第四,可是于谦的权柄,却是其他尚书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京师官场之中,把于谦冠以宰相之名,哪怕明朝已经废除了宰相。

    而且于谦还被冠以“独相”之名。

    “那陛下会不会当真了?”

    项文曜的心里很清楚,要不是于谦向着朱祁钰举荐自己,那么自己是不可能从兵部主事做到兵不侍郎。

    对于项文曜来说,只有抱紧于谦的大腿,才能立足于朝堂之上,才能更进一步。

    如今吏部侍郎空缺,项文曜可是眼馋得很。项文曜希望于谦可以助力,让自己成为吏部侍郎。

    在兵部,项文曜一直都觉得自己在于谦的阴影下面。

    如此,项文曜觉得自己难有成长。

    吏部不作为六部之首,负责天下文官的考核升迁。

    一旦从兵部侍郎转任吏部侍郎,那么项文曜就实现了官阶和权柄的升迁。

    要是把王直给熬走,项文曜就有可能成为百官之首的吏部天官。

    到了那个时候,项文曜掌吏部,于谦掌兵部,他们两人强强联合之下,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陛下登基不久,又才给重臣赏赐名誉不久。”

    “这个时候陛下要是迫于群臣压力,准了本堂辞去少保,那么群臣就会认为陛下软弱,将来就会得寸进尺。”

    “陛下有气吞四海八荒之志,他断不可能被群臣所要挟。”

    “估计此刻在陛下心中,也在恼怒这个刘定之的沽名钓誉。”

    “既然如此,咱们就陪着陛下一起,好好的唱这一台大戏!”

    于谦算是看透了朱祁钰。

    “而且本堂自请辞去少保一职,也是被逼无奈,也是以进为退。”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卑未篡时。”

    “本堂虽然一心为国,一旦失去了陛下的信任,本堂又怎么能够拨乱反正,为天下谋福利?”

    “本堂也不在乎个人荣辱,少保的荣誉头衔,本堂本就不想要!”

    于谦不贪财,不好名。

    然而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于谦看得很重。

    国家大事,唯祀与戎。

    ……

    “万岁,这是于谦的奏章。”

    “于谦请辞少保头衔。”

    王诚现在很是小心翼翼。

    因为要不是司礼监的疏忽,刘定之的奏章就不会流传出去,朱祁钰也就不用被迫令群臣讨论。

    “于谦,太不懂事了!”

    “朕要是夺了他少保头衔,朕不就成了刻薄寡恩之君?”

    朱祁钰没有生气。

    “王诚,你觉得朕和太祖一样吗?”

    说起刻薄寡恩,朱祁钰最先想到的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手段冷酷,杀人不眨眼。

    “万岁,你这是要让奴婢去死啊!”

    王诚一下子就跪了下去。

    说朱祁钰刻薄寡恩?

    王诚怕是不想活了!

    胆敢议论朱元璋的功过?

    王诚可不想背负一个大不敬的罪名,然后早死早超生。

    “膝盖软的东西,起来说话!”

    朱祁钰笑骂了一句。

    “要是连于谦再造大明社稷之功,朕都不加以赏赐,今后谁又敢在我大明危难之际替身而出?”

    “文人的风骨一旦断了,就接不回来了,就只会剩下一些毫无信仰的投机取巧之辈。”

    “于谦这一回,真是在把朕架到火上烤!”

    朱祁钰摊开于谦的奏章,一字一句的看了起来。

    “王诚,伱亲自去一趟兵部,好好的安慰了一番朕的兵部尚书。”

    “到兵部之前,先去内库取一套莽服和一柄宝剑,然后再给朕的于爱卿送去。”

    朱祁钰并没有赏赐于谦金银财宝,因为朱祁钰知道那样就是在侮辱于谦。

    于谦严以律己,为官不搞排场,生活节俭。

    于谦在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的时候,前往地方乘坐不是官轿,而是普通的骡马车。

    既无锣鼓仪仗,也无卫兵随从。

    于谦还经常深入民间暗访,子了解民生疾苦,每一次也都是轻车简从,从不惊扰百姓。

    在生活上,于谦衣不华美,食不兼味。

    别的官员过生日,都是大搞庆典,大收贺礼。

    而于谦过生日,谢绝一切贺客,拒收所有贺礼。

    这样清廉正直的官员,只会视钱财如粪土。

    “奴婢这就去!”

    王诚在回答的时候,眼中流露出向往的神色。

    “舒良,你去内阁催一催!”

    “让陈循别做缩头乌龟!”

    朱祁钰又对着另外一个司礼监大太监下达了命令。

    ……

    “陛下,到底还是护着于公的!”

    “如此君臣相知,当为我大明朝传世的一段佳话!”

    看着王诚送来的莽服和宝剑,项文曜很是羡慕。

    “你说陛下护着于公?”

    “我看未必!”

    兵部右侍郎的吴宁,显然不赞同项文曜的看法。

    “如果陛下真的有心护着于公,就会严厉驳斥刘定之,乃至将其贬官后驱逐出京师。”

    “而且也不会把奏章发往六科给事中,让天下都知道,有人胆敢攻击于公这样再造华夏的功臣!”

    吴宁的眼中,对朱祁钰有着深深的不满。

    朱祁钰的手段,在吴宁看来,是笑里藏刀,是表里不一,是两面三刀。

    朱祁钰监国后,是于谦向着朱祁钰举荐后,吴宁才被擢升为兵部右侍郎。

    于谦于德胜门外都督军事,吴宁被任命为掌兵部事务。

    于谦对吴宁信任有加,委以重任。

    说起吴宁,他和于谦是一类人。

    当初瓦剌围困京师的时候,吴宁从德胜门返回入城,刚好碰到瓦剌骑兵冲击。

    城门未开的情况下,吴宁立在雨中指挥兵士,击退了瓦剌的进攻。

    一心为公,不惧生死。

    “依你的意思,难道是今上指使刘定之的?”

    “是为了敲打于公?”

    项文曜和于谦心里清楚,朱祁钰对于谦是又用又防。

    只不过经过吴宁这么一说,项文曜才觉得事情越发严重。

    “应该不是陛下授意!”

    吴宁沉吟片刻,摇了摇头。

    “陛下乃是于公扶持登基的,于公有从龙之功,又有京师一战的稳固大明江山社稷。”

    “若是陛下此刻针对于公,怕是天下人都会为于公冤之,都会觉得陛下不近人情。”

    “陛下这才刚刚封了于公做少保,又怎么可能马上对于公下手?”

    “陛下初登大宝,正是根基不稳的时候,他需要于公这样的直臣、能臣。”

    “陛下纵然对于公有一些不满的地方,可他还是会重用于公。”

    吴宁的见解,显然在项文曜之上。

    对于手底下的两个侍郎,于谦也是区别对待。

    项文曜,于谦觉得自己和他是亲密好友。

    吴宁,于谦敬重有加,觉得可以对其托付大事。

    “陛下和于公,就如同唐太宗和魏征。”

    “重用魏征,既可以显示唐太宗的大度,又可以让废太子李建臣部下归心。”

    “陛下对待于公,一定会重用,但是只能是君臣相知,却不能如同对待隔壁那位这般亲近。”

    吴宁也提到了郕王长史出身的,如今和吴宁并列兵部右侍郎的仪鸣。

    只不过仪鸣如今外出,所以吴宁才不避讳,不怕被仪鸣给听到了。

    “我明白了!”

    项文曜突然开口,于谦和吴宁都不由得望向了项文曜。

    “刘定之和于公素无仇怨,他上书指责,只是因为他妒忌于公、石亨等人的功劳。”

    “他之所以这么做,还是因为他是清流领袖。”

    “刘定之必须通过主张迎回太上皇,来提升和巩固他在清流、士林中的龙头地位”

    “他攻击主战派中坚力量的于公和石亨,便是想要逼迫陛下讲和。”

    项文曜思来想去,只是得出了这样一个解释。

    “应昌,你是如何下这个结论的?”

    于谦虽有些相信,不过他还是想再求证一下。

    “于公、吴公,请看这里。”

    项文曜也不回话,只是指着奏章的几段话。

    “上皇北狩,传大位于骨肉血亲。”

    这就是项文曜在刘定之奏章上指出来的一段话。

    “刘定之一口一个骨肉血亲、兄友弟恭,无非就是想用亲情大义,来行劝说之言。”

    “如此迂腐,就是为了显示他时刻以儒家大义当先,就是在争取士林和清流的支持!”

    项文曜说了很多话,他觉得自己口干舌燥。

    而于谦和吴宁又都不是外人,项文曜也在端起茶水猛灌了几口。

    “刘定之早不提,晚不提,偏偏在陛下派人出使瓦剌的时候,上了这封奏章,他很会拿捏时机。”

    对于刘定之,项文曜多了几分厌恶神色。

    “陛下派人出使瓦剌,刘定之就迎合陛下。就算陛下生气,也不可能处罚刘定之。”

    “不然,陛下就是再说自己压根不想迎回太上皇,陛下就是前后不一!”

    “刘定之想要出名,他也为自己留了一条后路,不至于被陛下找借口驱逐出京师官场!”

    在项文曜看来,刘定之这是谋定而后动。

    “通过攻击主战派,来减少迎回太上皇的阻力。刘定之这是行“割肉取骨”之法啊!”

    “于公和石亨被刘定之攻讦之后,为了避嫌,肯定不能参与讨论。”

    “到时候,刘定之联合清流一起上书,这迎回太上皇的功劳就成了他刘定之的!”

    “在名望有了过后,刘定之就能在仕途更进一步!”

    项文曜醉心仕途,他用自己的方法分析出了刘定之得盘算。

    “有道理!”

    “一旦于公和石亨被排除在外,那么主和派就会士气大涨,主战派就失去了主心骨!”

    吴宁现在信了项文曜的推测。

    “应昌,你虽然年岁比本堂小,想不到却是如此的老辣,本堂实在佩服!”

    “想来陛下定然也是看出这份奏章乃是包藏祸心,所以才对其奏章不予批注。”

    于谦看着项文曜和吴宁,更觉得他们不愧是自己引以为傲的左膀右臂。

    不过,于谦随即又担心起来。

    “刘定之虽然处处小心谨慎,但是上书中仍旧不免露出他的主张。”

    “他今日既然敢上这样的奏章,只怕朝中清流支持议和的人依旧不少。”

    “如果清流们都像他这样,虽然不会对朝局产生大的影响,可是也如同绕耳苍蝇一般令人生厌。”

    “陛下要是一味软弱的听之任之,他又拿什么来约束天下?”

    于谦这是为朱祁钰担心。

    于谦以天下为公,他最希望大明能够出一个圣明君王。

    而朱祁钰这些日子以来的表现,有太祖太宗之杀伐决断,也有仁宗宣宗的仁者爱人。

    如此君主,于谦当然甘为前驱。

    “换做我是陛下,当不能容忍有人一天在耳边期期艾艾。”

    “我觉得可用锦衣卫,给那帮满口空谈的清流们一点教训,让他们好好长长记心!”

    项文曜可不是什么谦谦君子。

    “吴公不是想帮于公牵线搭桥,让于公的千金许配给朱骥吗?”

    “朱骥就在锦衣卫任职,而且颇得陛下重用。”

    “朱骥想要成为于公的乘龙快婿,怎么也得先表示一下心意,送给于公一点彩礼。”

    项文曜说的是于谦的家事。

    于谦有一个女儿名叫于琼英,如今也到了婚假的二九年华。

    于谦一天很忙,没时间关心女儿的终生大事。

    所以于谦就拜托了和他私交不错,并且在京师内外人脉广的吴宁,让吴宁帮着给于家找一个乘龙快婿。

    吴宁在京师为官多年,和权贵世家都很熟悉。

    经过一番考察,吴宁相中了锦衣卫千户的朱骥。

    朱骥虽然是武将,可身上有一股文人的儒雅之风。

    而且朱骥还得朱祁钰重用。

    在京师保卫战前夕,朱祁钰就让朱骥坐镇通州,防止权贵之家南下,避免打击人心士气。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top:8081/xs/20/20060/856243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top:8081/20/20060/856243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