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小说 > 历史军事 > 农家状元郎 > 第43章 神童的待遇

第43章 神童的待遇

推荐阅读:文娱:开局反串最美贵妃全网爆红重生我要复仇我恨的人七零:霍团长,你媳妇被国家收编啦!变身女剑仙,她们总想当我道侣五年内必死?我选择速通修仙界!大夏世子,从一介书生开始重回60年代不遗憾杀疯!真千金横冲直撞整顿豪门!红楼:贾琮崛起当欧皇穿成七零年代大佬的团宠妻

    回想起前两日的情景,叶老还是有些失神。
    王县令丝毫没把陈平当个孩童来看待,自己如同司农寺的干吏,陈平则是一只急需养肥的肉鸭。
    那般堪称凶狠的教育方式,着实有些让人惊住。
    叶老教学多年,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用过。
    可他从未见过,有哪位先生会对学生如此“凶狠”!
    王县令直接把厚厚一摞,近十年的科举时文范例,摆在了战战兢兢的陈平面前。
    丝毫不顾陈平的小声抗议,并且指着他的鼻子,嗤笑道:“你老师说你是算学奇才,这一点我是相信的。”
    “不过依我看,你同时也是个文章上的废材!”
    “朝廷以文取仕,光是精通明算,永远别想考进士科,这一点难道你不知道吗?”
    这话说的不无道理。
    陈平在书院虽然也学到了一些写文章的技巧,基本知道怎么引用先贤的微言大义,怎么把文章改成骈四俪六的工整句子,但也仅限于此。
    以现在的水平,别说考举人了,就算是想要通过县试博得个秀才,若是没有眼前这位县尊放水,估计都有些玄乎。
    先前在书院里,陈平已经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劲头去学习。
    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文字功底并不是短时间内,靠着苦学就可以突飞猛进的。
    否则对那些自幼志学之士实在有失偏颇。
    除非,另辟蹊径!
    深受刺激的陈平,好像明白了王县令的用意,未再多言伸手接过了厚厚一摞文章范例。
    其实这个方法,陈平之前也有所耳闻。
    据书院里流传的小道消息,在外地州府曾有一个屡试不第,资质极差的童生。
    此人做的文章,可以说是狗屁不通,全然没有半点灵性,多次被先生怒斥为不值一文的醪糟,直言朽木不可雕。
    可就是这么一个愚人,偏偏有着坚定的意志和过目不忘的才能,也不知从哪里听来一个荒谬之极的法子,开始搜罗科举范文,将之一一背熟。
    最后,此人竟然靠着死记硬背,将上千篇文章全都烂熟于心。
    而后,第二年一鸣惊人,一举通过拿到了秀才功名。
    更恐怖的是,仅仅修整备考的两年后又考上了举人,彻底的光耀门楣!
    当他的学习之法被泄露出来之后,当年不知有多少人,发了疯似的有样学样。
    一时间,这奇闻传遍五湖四海,天下各州各府的学子纷纷效仿,到处都是狂背范文的莘莘学子,简直是把进士科当成了明经科来考。
    这也难怪,谁叫明经科在读书人之中最被人所不齿,社会地位低下也没有多大的升迁之望。
    可惜,这般丧心病狂的科举之法,就如认了主一样,在其他人身上并没有什么神效,反而让许多学子成了满口绝妙文章,但连日常说话都不利索的疯子。
    现在,王县令将如此多的科举范文一股脑的拿过来,况且还都是近年针砭时事的时文,其用意不言而喻。
    秀才功名仅需文笔上佳,而举人功名则需结合当下时政作文章,这也成了许多寒门学子的拦路虎。
    他们蜗居一隅又不出自书香门第,从小缺乏对政治的耳濡目染,怎能知晓天下时事。
    若是一知半解强行为之,恐怕只会被人笑作井底之蛙。
    陈平原本想着先考取秀才功名,并未考虑那么远,所以对当下时政也缺乏了解。
    可现在要参加童子举,可是万万离不开策论的。
    陈平双手哆嗦着,小心翼翼接过那一摞文章,同时将求救的眼神,看向自己的老师。
    老师,您不打算管一管?
    王县令这是嫉妒您老有个好弟子,他可是要把我送入虎穴啊!
    叶老已然看穿了陈平内心的挣扎,并未多言只是丢下一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直接拉着王县令匆匆离开了。
    可陈平不知道的是,叶老和王县令走到远处,立刻就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叶老自有一番教学之法,岂能随便让人插手自己关门弟子的教育。
    况且还是这种近乎拔苗助长的方式,若是心智不坚定,只怕是后患无穷,自断前程。
    就算对方是县令,叶老也绝不允许他对陈平的教育如此肆意妄为。
    面对叶老气势汹汹的质问,王县令面色依旧从容不迫。
    只是问了一句,“叶老可知道,你那弟子的极限在哪里?”
    “想一想他近来的一言一行,你当真觉得常人无福消受的学习方法,他也受不住吗?”
    “不走这条路,他又怎能从一众天才中脱颖而出,通过童子举的考试?”
    经此一问,叶老想要驳斥,却又一时无言。
    的确陈平近来的表现,实在是太过于妖孽了。
    而他先前的教导之法,还是先入为主地把陈平当做了心智尚且稚嫩的孩童。
    顶多就是在心里,给他平添了几岁年纪,当做十几岁的少年学子。
    可这分明还是低估了他。
    继续用以往那般教学之法,来教育展露了真实心智的陈平,显然有些不合适了。
    至于王县令所说的极限所在,叶老自然没有测过,也不想测。
    日久见人心,这是对于在官场中摸爬滚打十余载的王县令而言。
    路遥知马力,则是对童子举在即的陈平而言。
    按照叶老原本的计划,陈平年岁尚幼,就算多在书院里打磨几年,再去参加科举也不算晚。
    毕竟如若成为举人之后,必然就要面对诸多人情冷暖、明枪暗箭、名利诱惑,甚至要接触许多官场中人。
    这都不是他这一个年纪的孩子能承受的。
    若陈平十五岁之前就成了举人,那时心智尚未彻底成熟,还是最容易步入旁门左道的年纪。
    万一过早沾染了官场的乌烟瘴气,只怕是自毁前程。
    叶老身为老师,如何能让他陷入如此险境。
    现在却是不同了。
    陈平在提出捐献修路之策的时候,所展现的心智和手段,已不弱于任何成年人。
    这般情况下,若是硬将他拘在书院里,依旧按寻常之法教学,对他而言是自缚手脚,怕是会更加不利于成长。
    叶老明显是被王县令说服了,这才有了今日的这一幕。
    其实王县令还有一些话深藏于心,并没有说出来。
    在王县令看来,陈平此子之所以专心志学,并不是当真爱好钻研学问,也不是仰慕圣贤,而是怀着再明显不过的功利心。
    参加科举都不是他的目的,只是一个过程罢了。
    而这般心态,王县令也算感触极深。
    因为当年的自己,也是这般心态。
    王县令之所以在官袍加身之后,一改往日习性,再不作一诗一词。
    便是因为,他学作诗词文章的目的,只是要借此中举为官,来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抱负。
    既然都已经做官了,自然就该专注于实现夙愿。
    再去用诗句摆弄那些风花雪月,实属玩物丧志浪费生命。
    因为领会到了陈平的心思,王县令才敢如此行事。
    于是在王县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下,叶老终于想通,一改以往的刀子嘴豆腐心,直接拿起了戒尺。
    陈平对他们的心思丝毫不知,只是作为“受害人”,终于体会到了大誉王朝的神童到底有多么不容易!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top:8081/xs/2/2473/164403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top:8081/2/2473/164403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