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海嫁,水客

推荐阅读:当官哪有种地香七零下乡后的日常生活胤禛:在兄弟们重生的大清当团宠呆萌知青一不小心撩到腹黑狐狸精火影,我的斑是女孩子啊我的同居房客都是绝色美女重生末日前,我和闺蜜的躺平日记梦返1981拒被顶替上大学,我叛出家都哭啥搞什么,女配也要活命的

    这个时代,岛民的日子是非常难熬的。

    他们没有土地、没有房子,一生都住在乌篷船里,被人们戏称水客。

    他们靠打鱼为生,每日天不亮就出海捕鱼,太阳升到半天的时候,就需要趁海货还新鲜的时候,摇船到渔歌码头的鱼市赶紧卖了。

    沧渊王朝,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个沿海的大国,海岸线漫长,这个国家最不缺的就是海货。

    所以,海货,卖不上价格,渔民收入非常有限,勉强能温饱。

    因为穷,日子难,岛民的婚嫁问题也难。

    大多数岛民最后都自我消化了,就是沿岛的几个渔村互相通婚。

    比如兔岛就有几个比较大的村子,兔窝子村,逅海村,前石村。

    兔岛南面还有一座更大的海岛,叫范家坨子,原主的娘范晓娟就是范家坨子嫁过来的。

    原主的奶奶蔡桂花是兔岛隔海相望的内陆海湾富州湾嫁过来的,陆地上的姑娘几乎没有愿意嫁到岛里的。

    为什么蔡老太太当年会嫁进来呢?

    说来也是缘分。

    蔡桂花娘家是福州湾富水村的,家里只有一个弟弟,爹娘对姐弟俩都很好,并没有过分重男轻女,这也养成了蔡桂花从小争强好胜的性格。

    她心直口快,好打抱不平,也不知道无形中得罪了哪个小人,被传不好生养。

    加上她生的个子瘦小,也就一米五几,渐渐地,周围的人也就信以为真了。

    她生的皮肤黑黄,眼睛小脸长,嘴唇薄,说话又快又厉,北方人常年盘腿,腿容易形成内八字罗圈腿。

    这相貌,相亲了好几次都被委婉的拒绝了。

    于是,恶性循环,到了十八岁,蔡桂花还没有定下人家,这可愁坏了她爹娘。

    眼瞅着她弟弟都快成亲了,这可是要被人说闲话的。

    于是,就悄悄和媒人许了承诺:聘礼可以不要,还陪嫁至少价值五两的嫁妆。

    当年,寻常人家娶亲的聘礼也不过二两银子,嫁妆普遍在一两银子左右。

    五两,都够热热闹闹的取两个媳妇儿了。

    她娘还给媒人塞了一个大大的红包,有钱能使磨推鬼,凭借媒婆舌灿莲花的本事,还真就找到合适人家了。

    李有财老大不小了,转年已经十八了,可家里三个兄弟,就两条船,三个儿子,两条船,没法分啊。

    本来就是岛民,没房没地,连船也没有,你让人家姑娘嫁过来蹲罗圈地啊。

    恰巧这时候,嫁到富州湾的七姑奶奶回来上坟,话赶话,两厢就对上了。

    隔房的侄子不也是亲戚,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就想给两人牵线搭桥。

    于是,李有财穿上了老李家唯一一条细棉布裤子,出岛相亲了。

    相亲比较顺利,虽然蔡婆子的爹娘得知对方家里连船都不够分的时候,有些抗拒。

    架不住姑娘愿意啊。

    出于愧疚,即使儿子还在读书,蔡家也给闺女准备了丰厚的嫁妆。除了之前许诺的五两银子,还有一套银头面。

    一根银簪子、银耳钉、银手镯,大五两银子呢。这在渔村可是头一份的,连族长媳妇都没有。

    这也是蔡桂花外嫁渔村腰板能挺直的仰仗之一。

    蔡桂花进门就用嫁妆银子给李老二置办了一艘乌篷船,哥三儿总算是能分家了,这就相当于二房净身出户。

    出于愧疚,两个老人对她很好。

    蔡桂花转年就给老李家添了一个大胖小子,最后直接生了三个儿子,而且全都站住了。

    在古代,小孩的夭折率很高,尤其是海边没有房子的渔民。

    因此蔡桂花在家中的地位非常稳固,李有财性格沉闷,不爱管事,家中大小事基本都是她做主。

    夫妻俩都是勤快人,肯吃苦,下力气干活。

    即使如此,靠卖鱼能攒下多少钱。

    三个儿子,成家立业就需要三艘船。

    两人攒了十几年也堪堪够买一艘最小的乌篷船,供老二成家立业了,也就是原主爹出事卖掉的那艘。

    李鱼儿的三叔今年已经十四了,明年就是成丁了,成丁就要交鱼课了。

    鱼课就是官府向沿海打鱼为生的渔民征收的一种鱼税。

    按人头税,一个成丁(男的)一年二十个大钱。

    开春船下海前收,就是预征税。

    这次老李家出事,鱼税已经拿去垫医药费了。

    明年开春,还不知道怎么办呢。

    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过年了,老李家不见一点喜气,像台风后阴沉的天,笼罩着沉沉的愁云。

    李鱼儿不想待在潮湿阴暗的船舱里,她想出去找找生路。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说干就干,她强忍着寒冷,爬了起来。

    后脑勺偶尔有轻微的阵痛,但不影响她行动,想来是没有大事了。

    在床头看了一圈,没有任何过冬的厚衣服?

    她开始在船舱木板隔出来的小墙柜里翻找,最后只找到了一件满是补丁的破棉袄。

    摸了摸,并不柔软,有些扎人,是芦花袄子。

    家里唯一一件女款棉袄是 蔡老太太的嫁妆,褪了色的大红袄子。

    被大堂姐穿去镇上医馆了。

    她娘范晓娟生产身边得有个伺候的,本来应该是大伯娘去的。

    但是蔡老太太知道大儿媳妇儿的性子,太懦弱了,平日去镇上卖鱼都不顶事,女人生产是大事,指望不上。

    大堂姐从小跟着奶奶,性格不像自己娘,倒是随了她奶,手脚勤快,性格果断好强,是个能干的姑娘。

    芦花袄子就芦花袄子,有总比没有强。

    有了袄子,裤子成了难事,没有棉裤。

    最后,李鱼儿包着淘出来的头巾,手上缠着一件破旧小孩衣服撕碎的布条,裤子是七八条单裤,破破烂烂,裤腿松垮,冷风嗖嗖的直往里灌。

    无奈,她只能将小衣服撕碎剩下的布条,当绑腿用了,这才好过一点。

    鞋,一双露大脚趾的布鞋,她在里边衬了碎布,外边套了一双草鞋。

    外间,蔡老太太正领着大伯娘补网。

    古代的渔网没有结实的尼龙绳,大多是麻绳浸泡油加固编织的。

    遇到外壳坚硬的海货很容易坏,需要经常补,海边的妇人基本都会补网。

    而冬天是最佳补网和修整渔具的时候。

    帘子掀开,蔡老太太就看了过来:“咋了?可是哪难受?”

    蔡老太太心里咯噔一下,就怕孙女再出点什么事。

    这个家,现在可经不起一点风浪了。

    那晚的情况她看的真真的,撞到后脑勺可大可小。

    村里以前有个老渔民,从船上往岸边跳,脚滑了,后仰着摔倒了。

    后脑勺磕在了船舷上,当时只磕了一个包,以为没事,第二天早上家人叫不醒,一摸人都凉了。

    李鱼儿眼珠子转了一下,没说实话,应付道:“我想解手。”

    蔡老太太闻此点点头,继续低头补网。

    又不放心的冲孙女背影喊了一句:“赶紧回来,别冻着了。”

    李鱼儿心想她哪能赶紧回去,随口说了一句:“我去找海丫说说话。”

    蔡老太太眉头皱了一下,出口就想训斥,家里啥情况,还出去耍啥?

    到底是个八岁的娃,不知事。

    但转念一想,指不定是找小姐妹诉苦了。

    她当姑娘时,心里有事不想跟家人说,怕家人为难,也会找小姐妹说说话,心情会舒畅很多。

    但还是不放心的喊了一句:“早点回来!”

    “知道了。”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top:8081/xs/147/147238/6229980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top:8081/147/147238/6229980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