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76,我为知青编教辅 > 第二百七十八章 中国无线电发展历程(四)

第二百七十八章 中国无线电发展历程(四)

推荐阅读:社恐我装的,凶手我追的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全民船娘:我的船娘全是BUG级!大佬十代单传,我为他一胎生四宝和前女友分手后!天降京都大小姐剑道仙宗睡觉就能升级,我成至尊懒鸟开局流放:从罪囚营杀到天下之主太虚剑主!和离后,矜贵夫君跪求我原谅

    北京生产的牡丹牌电子管收音机五六十年代在东南亚是最畅销的。

    电子管收音机与半导体收音机相比,前者体积大、耗电大,但是音质好,比较逼真。后者体积小、省电、便于携带,但是音色失真比较大,当时价格昂贵。

    如果说,半导体晶体管的第一个商业化产品是半导体收音机,那么收音机产业对中国半导体产业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如果说北京的电子产业从电子管开始起步,那上海就是主要从晶体管起步的。

    1962年9月,上海无线电三厂与上海元件五厂等电子元件制造企业合作,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全部采用国产元器件的美多牌28a型便携式中短波晶体管收音机。

    当年10月投入生产,建立国内第一条晶体管收音机流水生产线。采用8只晶体三极管和1只晶体二极管组成超外差式电路,分中波和短波两个波段。

    与电子管收音机相比,晶体管收音机耐震动、耗电省、寿命长,上市后立即引起轰动。由于当年晶体管良率低,美多28a投产时每台成本高达19283元。

    1963年,北京组织了大会战,北京无线电仪器厂仿照日本的一个型号(夏普bx327)成功,命名为“牡丹”牌8402型半导体收音机,采用了8个三极管和1个二极管。

    1964年9月30日正式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上市,价格是一百五十八元。

    正值建国十五周年,节后就涨到一百八十多元。这款收音机卖了15年。

    1965年,收音机开始在中国普及。

    当年,半导体收音机的产量也超过了电子管收音机的产量。

    1966年春天,总理提出要积极发展农村广播网,让有线广播和无线广播相结合。

    适合百姓使用的简易和多功能收音机被全国各省的收音机企业生产出来。

    收音机有了一个新绰号“半导体”,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种类繁多,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按外形来分,可分袖珍、便携、台式三大类,落地式比较少了。

    在那时,一个家庭能拥有三转一响,钟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就很富裕了。

    1976年,上海无线电二厂再次推出适合农村需要的大喇叭、大电池、低价格的红灯牌753型一波段小台式晶体管收音机,音质较响亮,既可摆设又可随身携带。

    自投产至1990年底,累计产量突破300万台,为国内同类产品中产量最高、经销历史最长的产品。

    上海的全国品牌很多,有美多、春蕾、飞乐、红灯、工农兵、海燕等。

    到1969年,上海累计生产晶体管收音机173万台,占同期晶体管收音机全国总产量的1\/3。

    全国还有众多知名品牌,如北京的牡丹、天津的北京、无锡的咏梅、南京的熊猫牌等。

    各地生产的半导体收音机有如雨后春笋数不胜数,大部分省市都有知名的区域性品牌,天津有长城牌和海河牌,武汉有长江和黄鹤牌,云南有春城牌,广西有莺歌牌,湖南有枫叶和梅花牌等。

    八十年代,传统集体制度终结,大承包开始,以前的大队连到每家每户的小广播断了。

    农村里不少人家摆上了台式收音机,越大越好,看上去就是豪华家电。春节联欢晚会时,街上的人看电视春晚,农村里则听广播春晚,大家围在一起烤火、吃东西来守岁,也别有风味。

    1983年,根据国家能源政策,电子管收音机全部被半导体收音机取代。

    收音机款式从大台式转向袖珍式、组合式,突破了调频、立体声、集成电路化等关键技术。

    后来,收音机和录音机合并成收录机成为了潮流。

    1983年1月,燕舞l1520型便携式二波段单卡收录机研制成功。

    喇叭多,功能全,红灯闪闪的燕舞收录机诞生了,燕舞主打手提式的收录机。

    当时流行跳舞,需要的是装上干电池、拎出去就能用。中国的消费群体以普通老百姓为主,燕舞也因此成为全国最大的收录机生产基地之一。

    燕舞集团花费400多万,在tv做了3年广告。

    tv元旦晚会开始前的广告节目中,第一个就是一阵霹雳舞曲声中推出的燕舞收录机广告。

    随后,广告语响彻大江南北,“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的调子。

    双卡收录机有一个重要的好处是可以复制磁带,单卡可以录收音机里的歌曲。

    收录机也叫面包机,可以装上电池开着外放招摇过市。

    国内收录机市场逐渐缩小,燕舞在1993年后开始明显地走下坡路,1996年底,宣布全面停产。

    深圳有一家八十年代做收录机起家的公司,一直活到今天,始终坚守音频领域。那就是京华电子。

    京华电子在1986年至1996年十年间生产的收录机产品,年产量名列全国第一,录音机机芯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尽管中国在电子管和晶体管等分立器件上有积累,但是八十年代,在集成电路上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改革开放浪潮到来,南方涌现出了一批造机新势力,采用世界最新的集成电路技术,如德生和德劲。

    梁伟(德生)、李东生(tcl)、黄宏生(创维)、陈伟荣康佳,后创办宇阳和微容做陶瓷电容)都是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上华南理工。

    1988年,梁伟担任广州迪桑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同时被派到东莞创建东莞迪生收音机厂并担任首任厂长。

    梁伟给公司产品想了个品牌叫“迪生”,希望像发明家爱迪生一样不断创新,后来因注册问题改名“迪桑”。

    1994年,收音机在当时是个夕阳产业。

    有利可图的高端市场被索尼、松下等日本厂商垄断,国产品牌只能在低端市场靠价格战苟延残喘,最便宜的只卖七八元。

    龚虹嘉说他花了600元买了一台索尼收音机,拆拆卸卸之后,他发现这个洋品牌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高科技,只不过外观和品牌比国产的好。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top:8081/xs/144/144627/6129902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top:8081/144/144627/6129902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