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这个刘备不对劲 > 第232章 霸汉之战无不胜

第232章 霸汉之战无不胜

推荐阅读:一千零一个诡异夜重生到60年代被过继叶罗丽:遁后所有人穷追不舍仙界消失:诸仙恐慌杀穿万界不好啦大佬们又在装柔弱白莲青春莫流意外中奖后,爱情也跟着来了宝可梦:从真新镇开始让你重生当辅助,没让你当主角啊九天太清宫

    战国时期的赵括,还有后世某位高粱河战神赐予前线将士阵图来遥控指挥的离谱操作,使 “纸上谈兵”在历史长河中几乎沦为贬义词。

    然而贾诩此次的 “纸上谈兵”,却让曹操深刻领悟到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的真谛,更体会到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至高境界。

    此次能顺利突破大散关,甚至燃起速夺陇西的希望,曹操心中清楚,仰仗的正是贾诩、韩韬、荀彧三人。

    黄忠的勇猛虽令人印象深刻,但在猛将如云的汉军之中,这般勇武并非不可替代。

    唯有这三位谋士,才是整支军队的灵魂。曹操将他们比作张良、陈平、萧何,断言只要有这三位智囊在,换作任何人领兵,这仗都能打得漂亮。

    也是到了此时,他才看明白自家王上究竟有多厉害,那趟让人看不懂的颍川之行,这才有了水落石出的答案。

    若将司马徽、黄承彦、贾诩、郭嘉、戏志才等智谋超绝的一流谋士,每人比作一支万人军队,曹操觉得己方早已拥有足以碾碎天下一切敌人的 “百万雄师”。

    以曹操超前的战略眼光与智慧,他早已明白王上此前按兵不动的深意 —— 是要向世家门阀宣战,将他们从云端打落,而后重新整顿北方局势。

    他甚至猜想,若不是某位高贤预判到北胡会介入搅局,刘备或许还会躲在庐江,继续垂拱而治,坐观北方乱局。

    不过这话曹操与那些看明白的聪明人一样,都选择烂在肚子里。有时候想想,他也确实为袁家那哥俩儿默哀,特别是袁绍。

    都到了这个时候,在领教过贾诩的毒计后,曹操若再不清楚自己是被谁算计,那真可谓白活一世。

    然而技不如人,他又能如何?

    怪贾诩?甚至怪昔日好友、如今的主公刘备?自然是不可能的。

    凭心而论,人家刘备能把在水中快要溺亡的自己捞上岸,还如此这般的重用。易地而处,曹操自认做不到。

    若换成他是赢家,或许会允刘备一生富贵无虞,但掌兵一事,几无可能。

    正是有了如此恩遇,有了这份情真意切的友谊,有了这一场君臣相知,曹操才将曾经被算计的怨念尽数抛却,心甘情愿的当了蜀汉的征西将军。

    就像临别时所言,“君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其实曹操如此忠心并非没有缘由。

    在汉中的一年半里,刘备写给他的信中,没有一字一句涉及军事,更没有质问他为何不迅速发兵夺取陇西。

    信中有的,永远是嘘寒问暖,关心他的头疼旧疾是否发作,询问他在那边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会不会水土不服,需不需要带个侍妾照料起居。

    战事开启后,刘备询问曹操平安的书信几乎十日一封,关心的并非战事胜负,而是他的性命安危。

    信中更是频频提及,战争胜负无关紧要,蜀汉输得起,他刘备也输得起,只望曹操万万不可冒险,更不能因一时热血沸腾而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试问有这样的主公,哪个臣子能不忠心耿耿?

    别说曹操,就是曹氏、夏侯氏的那群将领,也被感动的一塌糊涂,也恨不能提携玉龙为君赴死,以报君王在那黄金台上的厚爱之情谊。

    战争的本质,是双方兵力、武器配置、地理位置、将领素质等因素汇聚而成的势能比拼,哪方势能更强,哪方便能取胜。

    但历史早已通过诸多案例证明,除非是后世那种拥有毁天灭地之能的热武器,否则在冷兵器时代,军队数量和武器装备往往并非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士气才是核心要素。

    兵书【百战奇略】记载:“夫将之所以战者,兵也,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之所以盛者,鼓也。”

    开战前为何要敲战鼓?主帅为何要进行战前动员?皆是为了鼓舞士气。

    但凡优秀的军事统帅,都深知士气的关键作用。

    一般来说,能量守恒,士气亦然。

    敌我双方的士气总是此消彼长,不存在均衡状态。

    因此,善战者总会在开战前通过一系列举措,将己方士气拉满,形成强大势能,向对方发起冲击。

    最典型的当属春秋时期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

    曹刿建议鲁庄公在齐军连续擂响三轮战鼓后再出战,原因在于,三轮战鼓过后,齐军士气已降至极点,而鲁军士气却在不断积累,最终鲁军大败齐军。

    历史上为何常有敌军远道而来,守城一方却避而不战的情况?

    实则是在 “夺气”——也就是避其锋芒,待对方士气衰落,再将其转移到己方,借助这股强大势能击败城下疲兵。

    这一点,【百战奇略】亦有记载,“凡敌人远来气锐,利于速战。我深沟高垒,安守勿应,以待其弊。若彼以事挠我求战,亦不可战。”

    就像司马懿与诸葛亮的那场消耗战。当时曹魏朝廷对司马懿的策略极为支持,深知蜀军远来,利于速战,特意叮嘱他务必持重,等待蜀军内部生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top:8081/xs/144/144309/6116117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top:8081/144/144309/6116117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