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惟楚

推荐阅读:六十年代,开局就要我娶媳妇恶雌娇又软,众兽夫轮流跪求我宠双修夜,天书说它附错身了?我不是小混混之三人行欢迎来到枉死城黑欲人生阿姨别动,您女儿还欠我高利贷呢为了英雄老婆,成为邪恶大反派金丹重生,校花却要悔婚长生从仙武同修开始

    《瘗鹤铭》作为大字之祖,书法当然是极高妙的,但不适合这里。

    陶弘景是高道,书法缥缈出尘,但这里是岳麓书院。

    书院开宗立派,不是为了出世的,而是为了入世的,不是为了求逍遥的,而是为了立规矩的。

    《九成宫醴泉铭》这块碑,是由名相魏征撰文,文章之内核,是“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

    该碑由欧阳询书丹,法度森严,历来被视为楷书正宗,誉为“天下第一正书”,悬诸书院,最是契合。

    而且,欧阳询是潭州临湘县人氏,就是如今长沙府长沙县人氏,以乡人之法书乡土之联,李步蟾心思之巧,可见一斑。

    众人赞叹之间,李步蟾的对联书毕,是四言联。

    “纳于大麓;

    藏之名山。”

    李步蟾揉揉手腕,站在一旁。

    这副对联,上联出自《尚书·舜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纳麓”的意思,是总揽大政,所谓治国平天下之意。

    下联则是出自太史公《报任少卿书》,“仆诚以着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意思是着作等身,藏山中传授学问。

    儒家门徒的最高成就,不是功名利禄,而是所谓“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此联上联立功,下联立言,直达不朽,这样的对联,无人能有半点异议,能挑出一丝一毫的刺来。

    这副对联,原本是晚清大才子,岳麓书院监院,宁乡程颂万所撰。

    好玩的是,程监院自号十发居士,他这个程十发与后来的海派画家名字撞衫了。

    程颂万名气不大,但他有一个侄孙,便是国学大师程千帆。

    他还有一个孙子,是表演艺术家程之,就是《西游记》中的金池长老,就是那个“宝贝袈裟……”

    见高台上津津乐道,卢藏有些做声不得。

    这副对联自然极好,让人无话可说的好,讨厌的是,还埋了一个“藏”字在里头,这李步蟾是什么意思?

    见卢藏有些便秘的表情,李步蟾顿时觉得手腕都不疼了,对旁边伺候的仆役大叫一声,“再来!”

    写字也是讲情绪的,他这是写嗨了,彻底放飞自我了。

    待仆役重新铺好宣纸,李步蟾站在纸上,在这方寸之地,犹如国王,一尺一寸一分一毫,皆在他的掌控之中。

    如果说第一幅联,众人还有所怀疑,有所审视的话,这第二幅联,就无人再敢有半点轻视了。

    果然,此次更是不凡。

    须臾之间,李步蟾便写下二字,“惟楚”。

    这次他的笔法再变,不是《瘗鹤铭》的简淡玄远,也不是《九成宫》的剑拔弩张,而是处处藏锋,线条圆润,如绵裹铁,骨力内蕴。

    “虞永兴!”

    “孔子庙堂碑!”

    “不得不说,不说联语如何,这字已经直上庙堂了!”

    “这……他小小年纪,从哪里学来的这般本事?”

    “……”

    李步蟾这次所取法的,正是唐代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

    这副对联,是要镌刻在礼门之上的,是代表书院精神内核的,对于书院来说,其它的对联加起来,都不如这一副重要。

    自然就不好用欧阳询了。

    欧阳询书法高绝,但命运多舛,仕途不顺,官职最高只是东宫属官,正四品的太子率更令,爵位则只是最低的渤海县男,这般成就,自非士子所向。

    所以李步蟾选择的是虞世南。

    虞世南书法与欧阳询齐名,但平和中正,含蓄内敛,更有雍容华贵的庙堂之气。

    不同于欧阳询的位卑爵轻,虞世南是妥妥的重臣。

    他官居从二品的秘书监,爵封永兴县公,是唯一以“文学”身份入选凌烟阁的功臣,排名还在李积与秦琼之上。

    尤其是虞世南品性高洁,平生以蝉自诩,“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被时人称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并深得李世民的敬重,称其“当代名臣,人伦准的”。

    这才是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

    而《孔子庙堂碑》是虞世南奉李世民之命撰文并书丹,记述封赏孔子后裔及修缮孔庙之事,立于长安孔庙。

    李世民最爱这通《孔子庙堂碑》,经常临摹。

    有一次,李世民正在临写一个“戬”字,刚写完“晋”,正准备写“戈”,正好虞世南进见,李世民便让他补了一个“戈”字。

    李世民将两人合写的“戬”字拿给魏征看,得意地说,“怎么样,朕学虞世南,还有几分相似?”

    魏征仔细看了看,肯定地道,“不错,这个“戈”写得跟真的似的。”

    虞世南死后,李世民悲痛万分,“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也。”

    眨眼之间,李步蟾第二幅礼门的对联,也已完成,还是四言联。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台上吃瓜群众安静了,柳安如安静了,卢藏安静了,冯驯蒋冕也安静了。

    喜爱李步蟾的,羡慕李步蟾的,厌恶李步蟾的,愤恨李步蟾的,都安静了。

    语言,是有力量的。

    有时候积蓄全身之力,青筋凸起,暴起一击,却只能让池边弱柳摇晃一下。

    有时候轻言细语,轻描淡写地说上一句,却如同雷霆霹雳,震荡九天。

    这副对联,在读书人眼中,便如雷霆震荡。

    这副对联,上联出自《左传》的“虽楚有材”,下联出自《论语》“唐虞之际,于斯为盛”,信手拈来,妙手偶得,浑若天成。

    这副对联在后世,有很多人误解,以为是“只有楚地有人才,而我这里最多”云云。

    这是不对的,全国人才看湖南,湖南人才在岳麓?

    非也,不带这么吹牛皮的。

    后世的湖南还有些名气,嘚嘚着“无湘不成军”,“除非湖南人尽死”什么的,其实,在满清嘉道之前的湖南,真真是人才的\"荒原\"。

    正史24部书中,被立传之人共有4000余人,其中湖南籍仅有55人。

    而冠军省份河南有多少人呢?

    900多。

    湖南只有河南的十八分之一。

    一直到安化陶澍之后,有了他的提倡引喤,湖南人才蔚起,才真正称得上是“于斯为盛”。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top:8081/xs/144/144270/6113538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top:8081/144/144270/6113538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