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如云

推荐阅读:社恐我装的,凶手我追的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全民船娘:我的船娘全是BUG级!大佬十代单传,我为他一胎生四宝和前女友分手后!天降京都大小姐剑道仙宗睡觉就能升级,我成至尊懒鸟开局流放:从罪囚营杀到天下之主太虚剑主!和离后,矜贵夫君跪求我原谅

    毛伯温口中的应奉,是东汉才子。

    应奉有一次去“四世三公”的袁家拜访,却没能进门,应门的是袁家的车夫。

    车夫只是将门开了一条缝,在门后露出半张脸,跟应奉敷衍说了几句话。

    几十年后,应奉在外公干,于道旁遇到一老者,上去说话,老者自是惊讶不已,“这位官爷,咱们认识?”

    应奉笑道,“当然认识,几十年前在袁府,你隔着门与我说过几句话。”

    这件事让应奉的强记之名垂于青史,还留下一个成语,“半面之交”。

    毛伯温摆摆手,不去听李步蟾的谦词,冲钱大音道,“钱知县,天气酷热,咱们开始!”

    钱大音领命,将手一扬,乐曲变得雍容典雅,毛伯温取出谕旨读了,曲调再变为中正平和。

    太平曲乐声中,钱大音引着毛伯温走到牌坊之下,毛伯温伸手一拉,红绸如同秋叶一般飘落,显出牌坊的真容。

    白色牌坊横额,居中是斗大的四个颜体楷书,“孝行流芳”。

    在右上部阴刻着上款,是“巡按湖广监察御史毛伯温,为邑人李步蟾立”,在左下部阴刻着下款,是“安化知县钱大音,儒学教谕石安之,大明嘉靖元年六月六日立”。

    红绸揭了下来,乐声更加热烈,周围的村民也是兴奋之极,与有荣焉。

    说来也怪,这座牌坊就是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修建的,建的时候并不觉得如何,当经过巡按御史一揭彩,感觉立刻就不同了。

    毛伯温退后几步,站到了李步蟾的身侧,抬头看了看眼前的牌坊,再扭头看着李步蟾,指着中额道,“孺子,当谨记,这块牌坊上不但有汝之名,亦有吾之名!”

    他的这句话说得郑重,脸上挂着笑,眼神却是幽深如渊,李步蟾心下凛然,肃容回道,“大柱史之言,小子铭记于心!”

    “回禀大柱史,这孺子别的不敢说,“纯孝”二字,那是真切的。”

    刘诗正作为亲属,站在李步蟾的后头,他头皮发麻,却还是站出来深躬一礼,为李步蟾说话。

    “有件事不为人知,这孺子生而不语,人皆以为是个哑的,直到四岁母丧,此子悲痛之下,方才开口说话!”

    “哦?”毛伯温饶有兴致地问李步蟾,“真有此事?”

    李步蟾讪讪一笑,有些尴尬。

    他挺过了孟婆汤,保留着前世记忆,从娘胎肚子里出来之后,没做好心理建设,觉得有些羞耻,一直不想说话,这般情形,实在有些不足为外人道。

    毛伯温哈哈一笑,“刚才还说你是小应奉,现在看来,你还是小阳明!”

    王阳明在出生之时,王母梦见有神人自云中来,将小儿送入怀中,王阳明由此降生。

    王阳明祖父奇之,为他取名为“云”。

    奇怪的是,一直到了四岁,小王云都不会说话,家人都以为是个哑巴。

    直到某天,一位道人见了,叹息道,“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原来是“云”这个名字道破了天机,所以王云才不能说话,祖父听后,将名字改为“守仁”,小孩便开始讲话了。

    王守仁一开口便不同凡响,就能将祖父平日所读之书给背诵了出来,原来他虽不能讲话,却十分聪慧,过耳不忘。

    先是小应奉,后是小阳明。

    巡按老爷对李家小郎的赞许,让沙湾村民面面相觑,惊诧莫名。

    应奉是谁,他们是不知道的,但王阳明这个名字,近年来广为传播,以他为主角的传说话本也在民间流传,哪怕是田间地头的农夫,都是有所耳闻的。

    他们以前就知道李步蟾有些与众不同,如今看来,他们还是看得浅了。

    尤其是里长,佩服地看了老父一眼,心中盘算着,明天一早,再去李氏祖坟前,磕上几个响头。

    毛伯温再度看了看牌坊,“钱知县,若素兄,咱们一起去这孺子家里看看,看是什么家门,能生出这么个孺子出来!”

    刘诗正往后一退,这下他可就不便跟着了,只能是李步蟾自己应付。

    李步蟾对他微微点头,让他放心,自己在前头引路,带着三人往老屋而来。

    还未至老屋,远远的就能听到一阵竹叶萧萧之声,灼心烈日之下,三人不由得精神一震。

    紧走几步,一片翠绿宛如一块硕大无朋的翡翠,清凉地浮在眉间,让人仿佛凭空饮下一碗酸梅饮子,酷暑顿消。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好竹啊!”

    毛伯温站在竹林外,口中咏竹,却没有进林,而是面露沉思之色,“看到这竹林老屋,倒是让我想起少年往事。

    那是在弘治年间,我少年不识愁滋味,游学至岭南惠州府,盘缠已尽,其中艰辛一言难尽。

    幸而遇到博罗县主簿丁震,得丁主簿青眼收留,并出资让我在他家老屋读书三载,方有如今之毛伯温。”

    毛伯温左顾右盼,不胜唏嘘,“那丁氏老屋亦是如此,掩映在竹林当中,暮有鸦朝有雀,我为其取名为“鸦雀巢”。”

    “大柱史果然有先见之明,”钱大音在一旁凑趣道,“少年有志,如今果然喜登乌台,代天巡狩,震慑群小,鸦雀无声。”

    “呵呵!”

    听了钱大音的凑趣之言,毛伯温面皮一冷,刚起的兴头又落了下去。

    石安之也是面露异色,钱大音知道自己可能说错话了。

    从汉朝开始,就以乌鸦来称呼御史,御史台就被称为乌台。

    但自北宋之后,有些御史对“乌台”一词有些敏感,就会联想到苏轼的“乌台诗案”,更喜欢称为柏台。

    这倒也罢了,御史可是言官,将“鸦雀无声”,用在御史身上,这是让御史闭嘴么?

    毛伯温甩甩衣袖,安步当车,往竹林而去,钱大音不动声色地往后一缩,对石安之拱拱手,请石安之走在前头,自己尾随在后。

    李步蟾跟他们告个罪,回到家里,看见门后紧张兮兮的蒋桂枝,笑着抚慰几句,帮她点燃灶火,让她煮上擂茶。

    这是一早就备好了的,他熟知官场之事,完事之后,领导都会来家中慰问一番,现在果然派上了用场。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top:8081/xs/144/144270/6113521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top:8081/144/144270/61135218.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