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 第144章 朝野纷争烽烟起 君臣失德祸乱生

第144章 朝野纷争烽烟起 君臣失德祸乱生

推荐阅读:狼群行动山村孩子王穿越成小姑娘,圣上封我为大国师穿成温柔炮灰大师姐噬锤快穿大佬的灭世日记重生之青樱回来后整顿后宫星穹铁道:仗着师父华为所欲为!兵王令武龙青春烙印

    魏主见萧宝夤战败,大怒,当即下令削去他的官爵,贬为平民。

    “陛下,西征之事……”

    大臣小心翼翼地上奏。

    “不必多言!”

    魏主一挥手,“传朕旨意,即刻整备兵马,准备西征!”

    诏书写得气势汹汹,仿佛皇帝要御驾亲征,一举荡平敌军。

    可实际上呢?

    他整天窝在销金帐里,和宠妃潘嫔寻欢作乐,哪管什么军国大事?

    “陛下,潼关捷报!”

    侍卫匆匆跑来禀报。

    “好!”魏主懒洋洋地应了一声,头也不抬,只顾着和潘嫔调笑,“既已得胜,朕也该考虑北讨葛荣了。”

    “陛下圣明!”潘嫔娇笑着奉承,“区区叛贼,哪是您的对手?”

    魏主哈哈大笑,搂着她继续饮酒作乐。

    另一边,胡太后也毫不逊色。

    深宫之中,夜夜笙歌,笑声不断。

    即便前线战报频频传来,她也毫不在意。

    “太后,葛荣军势凶猛,是否该早作防备?”宫女低声提醒。

    “慌什么?”

    胡太后慵懒地挥了挥手,“天塌下来,自有别人顶着。”

    她只顾眼前享乐,哪管国家存亡?

    就这样,朝廷上下醉生梦死,军国大事全丢给了城阳王元徽和几个宠臣随意处置。

    “王爷,前线军情紧急,该如何应对?”下属焦急地问。

    “急什么?”元徽漫不经心地摆摆手,“陛下都不急,我们操什么心?”

    于是,朝政越发混乱,战事无人过问。

    可奈贼寇势力未平,老将们却一个个凋零。

    雍州行台杨椿又上书称病,请求朝廷派人接替。

    魏廷一时无人可派,只得重新起用萧宝夤,让他都督淮、泾等四州军事,兼任雍州刺史。

    杨椿交卸职务,准备返乡。

    临行前,他特意嘱咐儿子杨昱:“你去洛阳时,务必向皇上和太后禀明——萧宝夤并非能力不足,只怕他心怀异志。

    朝廷必须派心腹之人监督,才能压制他的野心。”

    杨昱奉命入京,面见魏主和太后。

    可此时的朝廷早已昏聩不堪,魏主母子整日沉迷享乐,神志不清,哪里听得进劝告?

    就在这时,北方传来急报——葛荣大军围攻信都!

    朝廷慌忙任命金紫光禄大夫源子邕为北讨大都督,率军驰援。

    可军队刚出发,又传来更坏的消息:相州刺史、文成帝的孙子,乐安王元鉴竟据邺城造反,投降了葛荣!

    朝廷大惊,急忙派舍人李神轨率军与源子邕会合,并调将军裴衍一同讨伐邺城。

    好在这次行动还算顺利,官军攻入邺城,斩杀元鉴,首级被送往洛阳。

    李神轨凯旋回京,朝廷随即任命源子邕为冀州刺史,继续讨伐葛荣。

    裴衍上表请求同行,朝廷准奏。

    可源子邕却忧心忡忡,上书直言:“臣与裴衍不宜同往!

    若他出征,臣愿留守;

    若臣出征,请留他坐镇。

    若强行同行,必败无疑!”

    然而朝廷不听,执意让二人共同北上。

    果然,大军行至漳水,突然遭遇十万贼兵!

    源子邕与裴衍本就互不信任,指挥混乱,士兵们见主帅不和,顿时军心涣散。

    一场混战下来,官军大败,源子邕和裴衍相继战死。

    葛荣乘胜猛攻相州,幸好刺史李神拼死坚守,才勉强保住城池。

    就在北方战事吃紧之际,雍州又传来惊人消息——萧宝夤竟杀了关右大使郦道元,公然造反!

    一切正如杨椿所料。

    萧宝夤西征莫折念生,前次战败被朝廷责罚,心中早已不安。

    虽然后来官复原职,却始终疑惧交加。

    这时,莫折念生刚返回秦州,就被州民杜粲率众击杀。

    杜粲自立为秦州之主。

    南秦州城民辛琛也趁机夺权,自领州事。

    两人纷纷派使者向萧宝夤投降,以示归顺。

    萧宝夤见状,立刻上表朝廷邀功。

    魏主大喜,恢复了他齐王的爵位,还加封尚书令。

    然而,朝廷里有人却盯上了萧宝夤。

    中尉郦道元,素来刚正严猛,连权贵都不放在眼里。

    司州牧汝南王元悦宠信小吏邱念,纵容他贪赃枉法。

    郦道元毫不客气,直接把邱念抓进大牢,准备处死。

    元悦慌了,连忙跑去求胡太后:“太后,邱念罪不至死,请您开恩赦免!”

    胡太后点头,下诏赦免邱念。

    可郦道元性子急,还没等赦令送到,就先斩了邱念。

    不仅如此,他还上书弹劾元悦纵容奸佞、徇私枉法。

    胡太后懒得管这事,元悦却恨得咬牙切齿。

    “郦道元,你竟敢如此羞辱本王!”

    元悦咬牙切齿,忽然心生一计,阴笑道:“既然你爱管闲事,本王就让你管个够!”

    他立刻上书朝廷,建议调郦道元为关右大使,去萧宝夤的地盘巡视。

    关右是萧宝夤的势力范围,派郦道元去,明摆着是让他送死。

    朝廷不知是计,真把郦道元派去了关右。

    萧宝夤得知消息,又惊又怒:“朝廷派郦道元来,莫非是怀疑我有异心?”

    他越想越怕,连忙召集心腹柳楷商议。

    柳楷微微一笑,低声道:“大王何必忧心?

    您是齐明帝之子,天下人皆仰望于您,何必屈居人下?”

    萧宝夤皱眉:“可朝廷若真起疑,我该如何应对?”

    柳楷神秘一笑:“近来有童谣传唱——‘鸾生十子,九子卵坏,一子不坏,关中乱。’‘乱’即是‘治’,天命已定,大王当主关中!”

    萧宝夤眼中闪过狠色:“好!

    既然如此,就别怪我心狠!”

    他立刻密令部将郭子恢埋伏在阴盘驿,等郦道元经过时,突然杀出,将其刺死。

    事后,萧宝夤假惺惺地上报朝廷:“郦大使不幸遇害,定是山贼所为!”

    朝廷震怒,责令他缉拿凶手。

    萧宝夤冷笑一声,置之不理。

    此刻,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称帝关中!

    行台郎中苏湛,为人正直,一向深受宝夤器重。

    当时他正卧病在家,宝夤派自己的姨弟姜俭去试探他的态度。

    姜俭刚进门,还没说明来意,苏湛突然放声大哭。

    姜俭吓了一跳,连忙问道:“苏大人,您这是怎么了?”

    苏湛一边抹泪,一边哽咽道:“我全家百余口人,眼看就要被灭门了,怎能不哭!”

    他哭了好一阵,才缓缓抬头,对姜俭说道:“你替我转告齐王——他本如困鸟投林,全靠朝廷赐他权位,才有今日荣华。

    如今却要背弃朝廷,自取灭亡!

    魏国虽衰,天命未改,齐王恩信未孚,民心未附,仅凭一群疲弱之兵,就想据关称帝,岂能成功?”

    他深吸一口气,坚定道:“我苏湛不愿全家陪葬,只求辞官归乡,病死故土,也好在地下见祖宗。”

    姜俭回去如实禀报。

    宝夤听完,知道苏湛不会为自己所用,便放他回乡。

    另一边,长史毛遐和弟弟鸿宾逃到马祗栅,召集氐羌族人,准备抵抗宝夤。

    宝夤大怒,派将军卢祖迁率兵攻打。

    同时,他自己迫不及待地称帝,改元“隆绪”,设立百官,穿上龙袍,大张旗鼓地祭祀南郊,行登基大礼。

    可就在群臣高呼“万岁”时,前线传来噩耗——卢祖迁战败身亡!

    宝夤脸色骤变,慌忙退回城中。

    他急忙另派大将侯终德去剿灭毛遐兄弟,又调重兵把守潼关,生怕朝廷大军压境。

    与此同时,河东平民薛凤贤、薛修义也聚众造反,占据盐池,围攻蒲阪。

    他们与宝夤东西呼应,局势更加混乱。

    朝廷得知后,立即派尚书仆射长孙稚为行台统帅,率军讨伐宝夤;

    又命都督宗正珍孙出兵,镇压二薛之乱。

    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长孙稚智取潼关

    长孙稚率军疾驰至恒农,刚扎下营寨,便收到急报:

    萧宝夤正围攻冯翊,城池尚未陷落。

    他立即召集众将商议对策。

    帐内烛火摇曳,众将神情凝重。

    行台左丞杨侃挺身而出,拱手道:“将军,贼军据守潼关,防御坚固,强攻恐难奏效。

    不如绕道北取蒲坂,渡河西进,直捣贼军腹地。

    届时贼军必回救老巢,冯翊之围自解。

    潼关守军见后方危急,也会不战而退。

    如此一来,长安唾手可得。

    末将愿为先锋!”

    长孙稚眉头紧锁::“此计虽妙,但薛修义正围河东,薛凤贤据守安邑。

    听说宗正珍孙的部队在虞坂寸步难行,我军如何通过?”

    杨侃闻言轻笑:“珍孙不过是个纸上谈兵的庸才。

    二薛的部队都是乌合之众,也就吓唬珍孙之流罢了。”

    他眼中闪过一丝轻蔑,显然已将这些敌人视为囊中之物。

    长孙稚沉思片刻,拍案道:“好!就依此计。”

    当即命长子长孙彦随杨侃率领骑兵,从恒农北渡黄河,进驻石锥壁。

    杨侃一到位,就放出风声:“我军暂驻此地等候步兵。

    沿途百姓都是被迫从贼,实在可怜。

    现在给各位一个机会,速来归降。

    待我军点燃三处烽火时,各村也要举烽火响应。

    我军保证秋毫无犯。若有不响应者,必是贼党,到时别怪我们刀下无情!”

    这招攻心计果然奏效。

    消息如野火般在乡间蔓延,村民们争相前来归降。

    当官军点燃烽火时,方圆数百里内烽烟四起,火光冲天,场面蔚为壮观。

    此时,正在围攻河东的薛修义远远望见这片火海,顿时大惊失色:“不好!官军怎么突然出现在我们后方?”

    他慌忙撤军,与薛凤贤商议后,双双前来投降。

    潼关守军见后方起火,果然军心大乱,纷纷弃关而逃。

    杨侃立即飞马报捷。

    长孙稚见机不可失,亲率大军长驱直入,轻松拿下空虚的潼关,继而进军河东与杨侃会师。

    杨侃乘胜追击,萧宝夤急派大将郭子恢截击,却连战连败。

    更出人意料的是,先前派去攻打毛遐的侯终德,竟然临阵倒戈,与毛遐联手反攻萧宝夤。

    宝夤慌忙率军迎敌,可士兵们早已没了斗志,还没开打就四散奔逃。

    他见势不妙,赶紧调转马头,冲回府中。

    “快!收拾东西,马上走!”

    宝夤一把拉起妻子儿女,从后门逃了出去。

    他们一路狂奔,投奔了万俟丑奴。

    丑奴是胡琛的部将,胡琛本是拔陵的余党,却被费律骗到高平杀害。

    胡琛一死,他的部下全归了丑奴。

    丑奴占据高平,剿灭拔陵残部,势力渐大。

    见宝夤来投,丑奴大喜:“先生智谋过人,不如做我的太傅,共谋大业!”

    宝夤走投无路,只得答应。

    丑奴野心勃勃,竟自称天子,还设立百官,俨然一副皇帝派头。

    这时,波斯国进献了一头狮子给北魏,半路被丑奴截下。

    他得意洋洋地对众人说:“此乃天降祥瑞,正应我登基之兆!”

    于是,他改年号为“神兽元年”。

    手下有人低声议论:“狮子也能当祥瑞?

    这世道真是乱了……”

    与此同时,北魏皇帝元诩渐渐长大,心智成熟,对朝政有了自己的见解。

    可他的母亲胡太后却依旧把持朝政,甚至私生活混乱,惹得朝野非议。

    一天,元诩正在批阅奏章,亲信谷士恢匆匆进来:“陛下,太后最近对您身边的近臣多有动作,您可要当心。”

    元诩皱眉:“她又在打什么主意?”

    果然,没过多久,胡太后便以“结党营私”为由,逼谷士恢自尽。

    元诩得知后,怒不可遏:“谷士恢忠心耿耿,何罪之有?!”

    可胡太后并不收敛。

    不久后,又一位元诩信任的密多道人遇刺身亡。

    此人精通胡语,常为皇帝传递消息。

    太后假惺惺地悬赏捉拿凶手,可明眼人都知道是谁下的手。

    元诩气得摔了杯子:“她这是要断我耳目!”

    母子间的嫌隙,越来越深。

    那时节,天下大乱。

    葛荣和杜洛周这两股势力互相吞并,就像两头饿狼争夺同一块肉。

    最终,杜洛周被葛荣击败,丢了性命。

    杜洛周的残部见大势已去,纷纷投降葛荣。

    这一仗打完,葛荣的势力更大了,野心也膨胀起来,带着人马直逼邺城。

    朝廷里,安北将军尔朱荣坐不住了。

    他眼见葛荣的军队越来越近,连忙上书请求带兵东进,支援相州。

    可奏折递上去,却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倒是另一件事办成了——尔朱荣把女儿送进了宫。

    魏主元诩对这个新来的嫔妃宠爱有加,爱屋及乌,对尔朱荣也格外关照。

    不仅加封他为骠骑将军,都督六州军事,后来又升为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这天,尔朱荣正在帐中踱步,亲兵来报:“将军,有个叫高欢的来投奔。”

    “高欢?”尔朱荣皱了皱眉,“带进来看看。”

    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汉子走了进来,面容憔悴,眼神却格外锐利。

    这正是从怀朔镇来的函使高欢。

    他先前跟着段荣、尉景等人投靠了杜洛周,后来见杜洛周不成气候,又转投葛荣。

    如今葛荣势大,他却偷偷跑了回来。

    尔朱荣上下打量着他,不以为然地说:“先安排在帐下当个随从。”

    过了几日,尔朱荣去马厩巡视,高欢跟在后面。

    马厩里有匹烈马,见人就踢就咬,没人敢靠近。

    “高欢,”尔朱荣突然说,“你去把这马的鬃毛修剪一下。”

    旁人听了都倒吸一口凉气。

    那马凶得很,上次有个马夫想给它钉马掌,被踢断了三根肋骨。

    高欢却不慌不忙。

    他既不用绳索捆马,也不让人帮忙,拿着剪刀慢慢走过去。

    说来也怪,那马见他过来,竟然一动不动,任由他修剪鬃毛。

    剪完后,高欢拍了拍马脖子,转身对尔朱荣说:“驾驭恶人,也是这个道理。”

    尔朱荣眼睛一亮,却不说话,只是微微点头。

    回营后,他立即把高欢叫到内室,屏退左右。

    “你觉得当今天下形势如何?”尔朱荣开门见山地问。

    高欢闻言,眼中精光一闪,拍案道:“如今天子暗弱,太后淫乱,奸佞当道,朝纲败坏!

    将军雄才大略,正该乘势而起。

    只要除掉郑俨、徐纥这些小人,肃清朝政,霸业指日可待!”

    尔朱荣听得心潮澎湃,大笑道:“听君一席话,如醍醐灌顶啊!”

    两人越谈越投机,从晌午一直说到半夜。

    高欢告辞时,尔朱荣亲自送到帐外,拍着他的肩膀说:“以后有事,还要多请教你。”

    果然,从此以后,每逢军机大事,尔朱荣必找高欢商议。

    两人常常密谈到深夜,烛光映照下,时而低声细语,时而开怀大笑。

    帐外,北风呼啸,卷起漫天黄沙。

    乱世之中,谁主沉浮?

    这一文一武,又会掀起怎样的波澜?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top:8081/xs/144/144209/6110643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top:8081/144/144209/61106439.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