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香蕉

推荐阅读:狼群行动山村孩子王穿越成小姑娘,圣上封我为大国师穿成温柔炮灰大师姐噬锤快穿大佬的灭世日记重生之青樱回来后整顿后宫星穹铁道:仗着师父华为所欲为!兵王令武龙青春烙印

    云与海:我那里叫莴笋。

    银河系系花:我们叫高笋。

    百忍成金:原来这就是王维诗里的菰米。

    吃不饱的大可爱:从来没见过这玩意会长米。

    彩云之南:卖得死贵死贵的。

    我爱花花:发现一个商机,种菰米没染病可以卖菰米,染病了可以卖茭白。

    李白:“染病了!”

    岂不代表以后没有雕胡饭可吃!

    李白招呼两个小伙伴,“今日夕食就吃雕胡饭。”

    吃一顿少一顿啊!

    杜甫本来就喜欢,高适没有意见。

    糊糊:“从晋至唐宋,文人诗词中多有咏颂菰米,但元以后,这类诗词就很少见了。

    以至于明朝诗人在诗中提问,不知道雕胡是什么样的食物。

    它没有灭绝,只是变成另外一种想象不到食物。

    茭白可以人工种植,但菰米恐怕只有在一些湖泊沼泽处寻找野生的。

    如今一些餐厅推出的菰米饭,原材料大多来源于国外进口。”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能吃的东西又少了一样。

    痴人说梦:茭白就像菰得了脚气。

    李世民:“菰米变成菜,似乎也不错。”

    菰米只能去野地里采摘,但茭白可以种植。

    只是“脚气”之说,实在败人胃口。

    糊糊:“如今许多熟悉的蔬菜,在古代是另一种面目全非的模样。

    小伙伴们穿越后,不一定只分不清韭菜和麦苗。

    其他的东西可能一样也认不出来。”

    刘彻:“会有人分不清韭菜和麦苗吗?”

    不过他可能真认不出菰米和茭白,变化太大了。

    糊糊:“西瓜,现代消暑不可多得的妙物。

    与空调、wifi并称于世。

    西瓜传入我国的历史并不晚,五代的胡峤曾在《陷虏记》写道:

    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这是西瓜一词最早的文字记录之一。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也是持这种观点,说西瓜是五代传入的,当时有的地方叫寒瓜。

    按胡峤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南北皆有。

    实际上,西瓜的栽培初时并不盛行,早年间,仅少数权贵能品尝其甘美。

    直至北宋,西瓜于百姓之中仍属珍稀之物。

    南宋时期,洪皓于金国被羁十余载,后携西瓜种归,数十年间,西瓜种植自官府至民间,渐次蔚然成风。

    洪皓在自己的《松漠纪闻》曾这么记录到西瓜的样子。

    西瓜形如匾蒲而圆,色极青翠,经岁则变黄,其瓞类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

    南宋的文天祥吃过西瓜,也写过西瓜,他还吃过黄色瓜瓤的瓜。

    至于古代的西瓜长什么样,可以看看十七世纪的西方油画。”来源网络  迷雾麋鹿迷了路:看一眼就没有食欲了。

    天涯赤子心:看着有点害怕。

    静夜思:白送都没人吃。

    仰望星空:得给精神损失费。

    文天祥:“其实还不错。”

    糊糊:“再来看看,现在的西瓜。来源网络  外皮翠绿欲滴,鲜红的瓜瓤,每一块瓜瓤都饱满多汁。

    现代西瓜将甜、爽、清三字诠释得淋漓尽致。

    一口咬下,首先感受到的是那仿佛能瞬间驱散所有炎热的清凉感,紧接着是如丝般细腻、毫无纤维感的果肉在舌尖缓缓化开,释放出浓郁而不过分的甘甜。”

    吃不饱的大可爱:请记住西瓜之母——吴明珠。

    独自飞翔:夏天不能没有西瓜,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

    嬴政:“无用之物。”不能饱腹。

    刘彻:想吃。

    但他想吃西瓜,得让张骞去西域把寒瓜带回来,再慢慢培育。

    李世民:“想吃。”

    让西域进贡种子。

    糊糊:“西瓜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水果,排第二是哪一样呢?

    香蕉。

    全球每年总产量可达1亿吨以上。也就是说,全球平均每人每年消耗约30斤香蕉。”

    嬴政:“他们没人每年消耗多少西瓜?”

    糊糊:“香蕉,作为众多人心中的挚爱水果,以其甘甜可口的滋味、诱人的色泽、亲民的价格、丰富的产量以及便捷的贮存与运输特性,赢得了广大消费者与种植者的深深喜爱。

    遍布各地的种植园与亲民的价格,常让人误以为香蕉平凡无奇。

    但鲜为人知的是,香蕉在人类农作物驯化的历史长河中,是历经最为坎坷培育历程的水果之一。

    其种植之路布满荆棘,历史上曾多次面临灭绝的危机。

    得益于数代人不懈的努力与持续不断的品种优化,香蕉才得以发展到今日如此庞大的种植规模,继续在全球各地绽放其独特的魅力。

    可以说,香蕉的前世今生是活着就已经要竭尽全力这句话恰如其分的写照。”

    我爱花花:现在不是说,香蕉要灭绝了吗!

    糊糊:“现代普遍认为,香蕉的发源地位于太平洋上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岛。

    我国也有野生香蕉种植的历史,野生香蕉和野生芭蕉在古代都被统称为芭蕉,是重要的文化元素。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香蕉作为古人笔下重要的文化符号,最早可追溯到南宋之前。

    但在此后的数千年间,我国的芭蕉栽培始终局限于诗词歌赋的赞美与园林造景的雅致之中,未曾涉足食用领域的探索。

    因此,两种香蕉尽管其起源可追溯至遥远的古代,却并非今日我们所熟知的食用与栽培品种。

    直至约14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东传至印尼,这一地区乃至整个东亚,逐渐成为了现代栽培香蕉的摇篮。

    可食用的香蕉品种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与贸易的浪潮,一路向西拓展,最终在云南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在漫长的传播历程中,面对世界各地迥异的气候条件与长期的人工选育,最初两种野生芭蕉品种之间发生了复杂的杂交与变异,孕育出了多个各具特色的香蕉品种。

    追溯其源,这些品种均可归宗于两个古老的野生芭蕉属品种,它们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8000年前。

    小果香蕉以其甘甜却多籽的特性着称,而野蕉则展现出软糯却带有些许酸涩的风味。

    尽管这两种野生香蕉早在汉代便已有在我国云南等地分布的记载,却鲜少有人将其视为食物来品尝。

    想想也能理解,那时候,大概长这样。

    非但个头短小,而且也并非是直接拨开就能吃了。

    古代香蕉的内部有点像现在的莲藕,虽然外表看起来比较光滑,但是内部却是一个又一个的小洞,咬上一口,并没有多少东西。”来源网络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怎么说呢,看着就下不去嘴。

    银河系系花:以前不被人当水果的原因找到了。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top:8081/xs/141/141473/6151162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top:8081/141/141473/61511627.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