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查证与圆谎
推荐阅读:一千零一个诡异夜、重生到60年代被过继、叶罗丽:遁后所有人穷追不舍、仙界消失:诸仙恐慌杀穿万界、不好啦大佬们又在装柔弱白莲、青春莫流、意外中奖后,爱情也跟着来了、宝可梦:从真新镇开始、让你重生当辅助,没让你当主角啊、九天太清宫、
紫宸殿内,余音绕梁。
方才还剑拔弩张、恨不得以头抢地死谏的老臣们,此刻竟集体失语,面上愤怒渐消,转为一种混杂着震撼、羞愧、以及难以言喻的激动神情。
辜玑捂着胸口,老脸通红,嘴唇哆嗦着,想再反驳些什么,却发现任何引经据典在这四句面前都显得苍白狭隘。
最终,他长长叹了一口气,喃喃道:“……为万世开太平……这,这竟是女子能说出的话?……”
语气中再无指责,只剩难以置信的茫然。
御座之上,皇帝李诵苍白病态的脸上也罕见地涌上一抹激动的潮红。
他身体前倾,胸腔剧烈起伏,眼中爆发出近乎狂热的光彩,“刘卿……此言,当悬于国子监,刻于弘文馆!令天下读书人日日诵读,以此为志!”
刘绰赶忙解释道:“陛下,其实,这四句话是凤翔府郿县横渠镇一位名叫张载的老先生所言。臣不过是在关中巡查冰务时有幸听闻,铭记于心,今日转述于朝堂之上罢了。”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惊疑不定的低哗。
“张载?”
“横渠镇?”
“凤翔府确有郿县,横渠镇……从未听说过,那是什么地方?”
“此为何人?竟有如此胸襟见识?”
“凤翔府有此等大贤,为何从未听说过?”
方才被四句宏愿震撼得无地自容、又对刘绰生出无限钦佩的众臣,心情顿时变得复杂起来。
一部分老成持重、笃信学问必有渊源的臣工,比如辜玑,虽依旧气血不畅,却像是抓住了什么关键,喘息着追问:“张载?此人现居何处?师从何人?有何着作?能出此振聋发聩之言,绝非寂寂无名之辈!郡主可能请其出山,入长安讲学?不不不,若他肯出山,这礼部尚书的位置合该张先生来坐!”
他语气急切,刘绰方才所言若真是出自某位隐逸大儒,那他方才的激烈反对似乎……也能稍稍挽回些颜面。
另一些人,尤其是那些本就对刘绰的才学抱有疑虑或嫉妒的,暗自松了口气,心思立刻活络起来。
“原来是听来的……”
“我就说嘛,她一女子,纵然聪慧,焉能凭空悟得此等境界?”
“如此说来,她不过是传声之人,其本身学问,未必……”
“此等境界岂是她一介女子能领悟到的?”
“待张先生入京,可定要好生请教一番!”
刘绰不想欺世盗名,却也不想当众犯下欺君之罪。
这帮人听到了如此具体的人名和地点,定要派人去查访的。
她早就想好了,要将锅甩到关中饥荒案这笔糊涂账上。
死了那么多人,谁分得清谁是谁?
真要露底时,大不了就说,张载说话有口音,她也只是跟人家偶遇闲聊,其实也不确定究竟是弓长张还是立早章,是一年半载的载还是栽花的栽呗。
再不行,她就说自己那时遇到的或许是仙人。反正这年头,民间动不动就会传出几个山中遇仙的有趣故事。
面对众人的追问,她脸上适时地露出恰到好处的遗憾与悲悯。
她微微垂眸,声音沉痛:“关中饥荒惨烈,待我后来再派人去横渠镇寻访时,才得知……张先生及其家小,已不幸殁于那场饥荒了。其着作……想必也未能留存于世。或许,这正是天妒英才。”
“殁了?!”
“死于饥荒?!”
“这……苍天无眼!何其痛惜!”
惊呼声、叹息声瞬间充斥大殿。
所有人都沉浸在对一位“天妒英才”、“怀才不遇”、“不幸湮没于苦难”的绝世大贤的无限惋惜与追思中!
皇帝李诵闻言,亦是猛地一怔,喃喃道:“竟……竟如此……朕之过……朕之过啊……”
杜佑看着刘绰却觉得自己越发看不清楚这个小姑娘了。
郑相告了病假,贾耽不想掺和革新派的事,也躲了清闲。
他因为兼任度支盐铁使,不得不被革新派裹挟着,在中书门下主持工作。
横渠四句,他比众臣都先一步听到。作者是张载的信息自然也最早得到。
他早就已经派人去横渠镇探查过了。
原本只是想为此等大贤刻碑立传,却不曾想前去查探的人回报说,他们已经将镇上所有姓张的或是姓章的都查了个底掉,同音不同字的自然也没有放过。
但刘绰所描述的那位大贤,根本就不存在。
他不明白,这小女娘为什么不肯承认这振聋发聩的四句就是她自己所思所为。
不明白,她为什么要胡诌一位横渠先生出来顶包。
不管刘绰出于什么目的不肯承认,他都愿意成全她。
小小年纪就懂得收敛锋芒,真是后生可畏!
他出列朗声道:“陛下!虽张先生不幸蒙难,然其精神不灭!此四句真言,经由明慧郡主之口,得以昭示天下,此乃不幸中之万幸,亦是郡主之大功!若非郡主心怀天下,铭记贤言,并于今日宣之于朝堂,此等足以照耀千秋的箴言,只怕真要随张先生一同埋没于黄土了!郡主之功,不在创立,而在存续、弘扬!其功至伟!”
刘绰面皮抽了抽,心想:杜相,倒也不必吹成这样。我听着怪不好意思的,咱就是说。
太子李纯立时便跟上:“杜相所言极是!张先生乃隐逸之贤,明慧郡主乃弘道之人!二者皆功不可没!如今四句既出,便当属于天下读书人!张先生已然仙去,郡主却能不掠人之美,坦然道出渊源,此等品德,何其可贵!”
东宫太子亲自下场定调子,这下,风向彻底定了。
刘绰的形象非但没有因“非其原创”而受损,反而更加高大光辉!
她不再是那个“惊才绝艳到令人恐惧”的异数,而是一个“有幸得聆圣贤遗音、并甘冒奇险将其发扬光大”的“弘道者”和“传承人”!
她有着发现珍宝的眼光和运气,更有着不贪天之功的品德!
那些刚刚生出“不过如此”念头的人,顿时羞愧不已。
是啊,即便是听来的,能在死无对证的情况下,不欺世盗名,将泼天名利荣耀据为己有,可见刘绰是个何等坦荡之人!
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做出居心叵测、祸乱朝纲的事情来?
皇帝李诵深吸一口气,眼中哀恸与激赏交织,他看向刘绰的目光更加柔和与器重:“刘卿……你不仅有心,更有德!张先生若泉下有知,亦当欣慰。传朕旨意:追赠张载先生为国子监博士,赐谥号‘文贞’。令凤翔府于横渠镇立碑纪念,镌刻此四句,以彰其学。刘绰弘道有功,赐金百两,帛五十匹!”
“陛下圣明!”
众臣齐齐躬身,这一次,心服口服。
出宫的时候,刘绰紧紧跟在李吉甫和刘坤的后面,生怕自己会被宫外的学子们围攻。
宫城外,死一般的寂静笼罩了黑压压的人群。
不久前还喧闹着要“清君侧、黜妖女”的国子监、弘文馆学子们,脸上的愤懑不甘早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庄严肃穆。
学子们个个伸长脖子,眼神热切地望向宫门方向,只求能亲眼目睹说出这旷世名言的女子的风采。
退朝的钟声响起,宫门缓缓打开。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句:“郡主!是明慧郡主!”
这一声如同投入滚油的冷水,瞬间引爆了全场!
“郡主!学生愚钝,望郡主指点迷津!”
“学生愿拜在郡主门下!”
“学生求郡主墨宝!”
请愿的性质彻底变了。
从激烈的反对,变成了狂热的追捧。
若不是禁军拼力维持秩序,人群几乎要冲垮栏杆。
无数双手伸向刘绰,无数双眼睛灼灼地盯着刘绰,仿佛她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行走的圣贤经典。
刘绰自己都吓了一跳,努力维持着镇定,对人群微微颔首,在禁军和护卫的紧密护送下,艰难地登上了马车。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
从皇宫到安邑坊,一路上无数学子追随其后。
消息灵通的,爱看热闹的长安百姓也都涌上街头,想要一睹刘绰的风采。
马车行进得极其缓慢,沿途不断有人高喊“明慧郡主”,甚至有人想将诗稿、名帖塞进车窗。
安邑坊,李宅门前,早已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
场面比之前为了塞人进市舶司时热闹百倍,但也混乱百倍。
这次来的,不再是各府矜持的管事或旁敲侧击的说客,而是狂热的崇拜者。
刘绰的解释无疑使横渠四句披上了一层悲壮、传奇的色彩。
而那位“横渠先生”张载,也在一夜之间,成为了长安学子口中无限神往、扼腕叹息的传奇人物。
待到横渠四句乃是出自张载之口的消息在长安传开后,人们纷纷开始奔赴横渠镇挖掘“横渠之学”的蛛丝马迹。
半个月后,虽终是一无所获,却更衬托出了刘绰的“天命所归”之感。
坊间渐渐开始流传起另外一种说法:横渠四句就是刘绰自己的坚守,她只是不愿太过锋芒毕露,这才找了个托词。
市舶司考试报名的热潮空前高涨。
最终,为了控制参考人数,去除掉一部分随大流的狂热粉丝,刘绰宣布考试收取考试费:两百文钱。
李宅和刘宅门外每天都挤满了狂热的人群。
有从外地赶来的年轻学子大喊:
“郡主高义!弘道之恩,没齿难忘!”
“求郡主多讲讲张先生之事!”
“横渠之学,不能绝啊!求郡主开讲!”
也有白发苍苍的老儒生高喊:“老朽钻研经义一生,今日方知读书真意!若能得见郡主一面,死而无憾!”
更有甚者,直接抬着整箱的银钱跪在李宅外,嚷嚷着:“不求官职!只求郡主用过的旧笔一支!镇宅传家!”
“哪怕只让我等瞧一眼郡主读书的院子也行啊!”
彭城刘氏几房的宅子外,也都挤满了搜集刘绰旧物的人。
“我出千金!求郡主启蒙时读过的《千字文》!沾沾文气!”
李刘两家的管家和下人们日日累得满头大汗,拼命阻拦,解释着“郡主劳累,需要休息”、“不见外客”,但根本无济于事。
更有趣的是,长安市井迅速流行起各种周边:
“明慧郡主同款发髻”成了长安女子最时兴的发型,虽然她只是梳了最普通的发髻。
书坊连夜赶印“横渠四句”字帖和条幅,刚一上架就瞬间销售一空。
茶楼酒肆里,说书人编出了刘绰紫宸殿舌战群儒的新段子,场场爆满。
连小摊贩都开始叫卖“明慧纸”、“明慧墨”,声称用了就能文思泉涌。
其实就是普通纸张和墨锭,但文房四宝一旦冠上明慧二字,价格立时便翻上数倍。
刘绰躲在栖云居内,听着外面的喧哗,只觉得一个头有两个大:这下好了,一个谎话,得用无数个谎话来圆了……
如果她这里的处境已经成了这样,横渠镇不知道有多少叫张载的先生,要被惊扰到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生了。
李师的死被悄无声息地淹没在这场热闹里。
革新派王叔文等人乐见其成,甚至推波助澜,无论李师死于谁手,只要能让李锜与宦官集团生出嫌隙,对他们而言都是利好。
多数朝臣本就抱着看戏的心态,暗中猜测究竟是杨志廉下手太黑,还是另有其人栽赃嫁祸。左右,李锜的好处他们早就已经拿到手了。
然而,政治的波澜从不因一时的胜利而停歇。
市舶司的筹建千头万绪,刘绰忙得脚不沾地。
这日,她正在冰务司核对南方新送来的硝石矿产出文书,宫使忽至,传召她即刻入宫。
并非去紫宸殿议事,而是径直被引向了皇帝李诵养病的寝殿。
殿内药气浓重,混杂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闷气息。
新帝李诵半倚在榻上,面色比几日前朝会上更为灰败,呼吸间带着细微的嘶声。
在场的都是革新派核心,个个面色凝重。
“刘卿”李诵的声音虚弱得几乎听不清,他抬了抬手,示意刘绰近前。
“陛下。”刘绰躬身行礼,心中掠过一丝不祥的预感。
这般阵仗,绝非寻常问策。
“海贸市舶司之事,卿做得很好。”李诵断断续续地说着,每说几个字便要歇上一歇,“然则浙西李锜”
王叔文接过话头,语气沉痛:“刚得到消息。李锜拒不交出盐铁转运印信,更以‘镇海节度使’之名,行文浙西各州,称朝廷新政乃乱命,暂缓执行!其麾下牙兵已封锁润州通往长安的要道,盘查往来公文信使,气焰极为嚣张!”
刘绰心中一凛。
李师之死,果然成了李锜公然抗命的导火索。
说起来,她这一招还是跟韦小宝对付吴三桂和吴应熊学的。
“岂止如此!”王伾愤然道,“他还上表上表斥责京兆府无能,要求朝廷严惩凶手!否则否则”
“否则如何?”刘绰追问。
王伾冷笑一声,代为答道:“否则,他便要‘清君侧’,‘靖国难’了!真真是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方才还剑拔弩张、恨不得以头抢地死谏的老臣们,此刻竟集体失语,面上愤怒渐消,转为一种混杂着震撼、羞愧、以及难以言喻的激动神情。
辜玑捂着胸口,老脸通红,嘴唇哆嗦着,想再反驳些什么,却发现任何引经据典在这四句面前都显得苍白狭隘。
最终,他长长叹了一口气,喃喃道:“……为万世开太平……这,这竟是女子能说出的话?……”
语气中再无指责,只剩难以置信的茫然。
御座之上,皇帝李诵苍白病态的脸上也罕见地涌上一抹激动的潮红。
他身体前倾,胸腔剧烈起伏,眼中爆发出近乎狂热的光彩,“刘卿……此言,当悬于国子监,刻于弘文馆!令天下读书人日日诵读,以此为志!”
刘绰赶忙解释道:“陛下,其实,这四句话是凤翔府郿县横渠镇一位名叫张载的老先生所言。臣不过是在关中巡查冰务时有幸听闻,铭记于心,今日转述于朝堂之上罢了。”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惊疑不定的低哗。
“张载?”
“横渠镇?”
“凤翔府确有郿县,横渠镇……从未听说过,那是什么地方?”
“此为何人?竟有如此胸襟见识?”
“凤翔府有此等大贤,为何从未听说过?”
方才被四句宏愿震撼得无地自容、又对刘绰生出无限钦佩的众臣,心情顿时变得复杂起来。
一部分老成持重、笃信学问必有渊源的臣工,比如辜玑,虽依旧气血不畅,却像是抓住了什么关键,喘息着追问:“张载?此人现居何处?师从何人?有何着作?能出此振聋发聩之言,绝非寂寂无名之辈!郡主可能请其出山,入长安讲学?不不不,若他肯出山,这礼部尚书的位置合该张先生来坐!”
他语气急切,刘绰方才所言若真是出自某位隐逸大儒,那他方才的激烈反对似乎……也能稍稍挽回些颜面。
另一些人,尤其是那些本就对刘绰的才学抱有疑虑或嫉妒的,暗自松了口气,心思立刻活络起来。
“原来是听来的……”
“我就说嘛,她一女子,纵然聪慧,焉能凭空悟得此等境界?”
“如此说来,她不过是传声之人,其本身学问,未必……”
“此等境界岂是她一介女子能领悟到的?”
“待张先生入京,可定要好生请教一番!”
刘绰不想欺世盗名,却也不想当众犯下欺君之罪。
这帮人听到了如此具体的人名和地点,定要派人去查访的。
她早就想好了,要将锅甩到关中饥荒案这笔糊涂账上。
死了那么多人,谁分得清谁是谁?
真要露底时,大不了就说,张载说话有口音,她也只是跟人家偶遇闲聊,其实也不确定究竟是弓长张还是立早章,是一年半载的载还是栽花的栽呗。
再不行,她就说自己那时遇到的或许是仙人。反正这年头,民间动不动就会传出几个山中遇仙的有趣故事。
面对众人的追问,她脸上适时地露出恰到好处的遗憾与悲悯。
她微微垂眸,声音沉痛:“关中饥荒惨烈,待我后来再派人去横渠镇寻访时,才得知……张先生及其家小,已不幸殁于那场饥荒了。其着作……想必也未能留存于世。或许,这正是天妒英才。”
“殁了?!”
“死于饥荒?!”
“这……苍天无眼!何其痛惜!”
惊呼声、叹息声瞬间充斥大殿。
所有人都沉浸在对一位“天妒英才”、“怀才不遇”、“不幸湮没于苦难”的绝世大贤的无限惋惜与追思中!
皇帝李诵闻言,亦是猛地一怔,喃喃道:“竟……竟如此……朕之过……朕之过啊……”
杜佑看着刘绰却觉得自己越发看不清楚这个小姑娘了。
郑相告了病假,贾耽不想掺和革新派的事,也躲了清闲。
他因为兼任度支盐铁使,不得不被革新派裹挟着,在中书门下主持工作。
横渠四句,他比众臣都先一步听到。作者是张载的信息自然也最早得到。
他早就已经派人去横渠镇探查过了。
原本只是想为此等大贤刻碑立传,却不曾想前去查探的人回报说,他们已经将镇上所有姓张的或是姓章的都查了个底掉,同音不同字的自然也没有放过。
但刘绰所描述的那位大贤,根本就不存在。
他不明白,这小女娘为什么不肯承认这振聋发聩的四句就是她自己所思所为。
不明白,她为什么要胡诌一位横渠先生出来顶包。
不管刘绰出于什么目的不肯承认,他都愿意成全她。
小小年纪就懂得收敛锋芒,真是后生可畏!
他出列朗声道:“陛下!虽张先生不幸蒙难,然其精神不灭!此四句真言,经由明慧郡主之口,得以昭示天下,此乃不幸中之万幸,亦是郡主之大功!若非郡主心怀天下,铭记贤言,并于今日宣之于朝堂,此等足以照耀千秋的箴言,只怕真要随张先生一同埋没于黄土了!郡主之功,不在创立,而在存续、弘扬!其功至伟!”
刘绰面皮抽了抽,心想:杜相,倒也不必吹成这样。我听着怪不好意思的,咱就是说。
太子李纯立时便跟上:“杜相所言极是!张先生乃隐逸之贤,明慧郡主乃弘道之人!二者皆功不可没!如今四句既出,便当属于天下读书人!张先生已然仙去,郡主却能不掠人之美,坦然道出渊源,此等品德,何其可贵!”
东宫太子亲自下场定调子,这下,风向彻底定了。
刘绰的形象非但没有因“非其原创”而受损,反而更加高大光辉!
她不再是那个“惊才绝艳到令人恐惧”的异数,而是一个“有幸得聆圣贤遗音、并甘冒奇险将其发扬光大”的“弘道者”和“传承人”!
她有着发现珍宝的眼光和运气,更有着不贪天之功的品德!
那些刚刚生出“不过如此”念头的人,顿时羞愧不已。
是啊,即便是听来的,能在死无对证的情况下,不欺世盗名,将泼天名利荣耀据为己有,可见刘绰是个何等坦荡之人!
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做出居心叵测、祸乱朝纲的事情来?
皇帝李诵深吸一口气,眼中哀恸与激赏交织,他看向刘绰的目光更加柔和与器重:“刘卿……你不仅有心,更有德!张先生若泉下有知,亦当欣慰。传朕旨意:追赠张载先生为国子监博士,赐谥号‘文贞’。令凤翔府于横渠镇立碑纪念,镌刻此四句,以彰其学。刘绰弘道有功,赐金百两,帛五十匹!”
“陛下圣明!”
众臣齐齐躬身,这一次,心服口服。
出宫的时候,刘绰紧紧跟在李吉甫和刘坤的后面,生怕自己会被宫外的学子们围攻。
宫城外,死一般的寂静笼罩了黑压压的人群。
不久前还喧闹着要“清君侧、黜妖女”的国子监、弘文馆学子们,脸上的愤懑不甘早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庄严肃穆。
学子们个个伸长脖子,眼神热切地望向宫门方向,只求能亲眼目睹说出这旷世名言的女子的风采。
退朝的钟声响起,宫门缓缓打开。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句:“郡主!是明慧郡主!”
这一声如同投入滚油的冷水,瞬间引爆了全场!
“郡主!学生愚钝,望郡主指点迷津!”
“学生愿拜在郡主门下!”
“学生求郡主墨宝!”
请愿的性质彻底变了。
从激烈的反对,变成了狂热的追捧。
若不是禁军拼力维持秩序,人群几乎要冲垮栏杆。
无数双手伸向刘绰,无数双眼睛灼灼地盯着刘绰,仿佛她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行走的圣贤经典。
刘绰自己都吓了一跳,努力维持着镇定,对人群微微颔首,在禁军和护卫的紧密护送下,艰难地登上了马车。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
从皇宫到安邑坊,一路上无数学子追随其后。
消息灵通的,爱看热闹的长安百姓也都涌上街头,想要一睹刘绰的风采。
马车行进得极其缓慢,沿途不断有人高喊“明慧郡主”,甚至有人想将诗稿、名帖塞进车窗。
安邑坊,李宅门前,早已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
场面比之前为了塞人进市舶司时热闹百倍,但也混乱百倍。
这次来的,不再是各府矜持的管事或旁敲侧击的说客,而是狂热的崇拜者。
刘绰的解释无疑使横渠四句披上了一层悲壮、传奇的色彩。
而那位“横渠先生”张载,也在一夜之间,成为了长安学子口中无限神往、扼腕叹息的传奇人物。
待到横渠四句乃是出自张载之口的消息在长安传开后,人们纷纷开始奔赴横渠镇挖掘“横渠之学”的蛛丝马迹。
半个月后,虽终是一无所获,却更衬托出了刘绰的“天命所归”之感。
坊间渐渐开始流传起另外一种说法:横渠四句就是刘绰自己的坚守,她只是不愿太过锋芒毕露,这才找了个托词。
市舶司考试报名的热潮空前高涨。
最终,为了控制参考人数,去除掉一部分随大流的狂热粉丝,刘绰宣布考试收取考试费:两百文钱。
李宅和刘宅门外每天都挤满了狂热的人群。
有从外地赶来的年轻学子大喊:
“郡主高义!弘道之恩,没齿难忘!”
“求郡主多讲讲张先生之事!”
“横渠之学,不能绝啊!求郡主开讲!”
也有白发苍苍的老儒生高喊:“老朽钻研经义一生,今日方知读书真意!若能得见郡主一面,死而无憾!”
更有甚者,直接抬着整箱的银钱跪在李宅外,嚷嚷着:“不求官职!只求郡主用过的旧笔一支!镇宅传家!”
“哪怕只让我等瞧一眼郡主读书的院子也行啊!”
彭城刘氏几房的宅子外,也都挤满了搜集刘绰旧物的人。
“我出千金!求郡主启蒙时读过的《千字文》!沾沾文气!”
李刘两家的管家和下人们日日累得满头大汗,拼命阻拦,解释着“郡主劳累,需要休息”、“不见外客”,但根本无济于事。
更有趣的是,长安市井迅速流行起各种周边:
“明慧郡主同款发髻”成了长安女子最时兴的发型,虽然她只是梳了最普通的发髻。
书坊连夜赶印“横渠四句”字帖和条幅,刚一上架就瞬间销售一空。
茶楼酒肆里,说书人编出了刘绰紫宸殿舌战群儒的新段子,场场爆满。
连小摊贩都开始叫卖“明慧纸”、“明慧墨”,声称用了就能文思泉涌。
其实就是普通纸张和墨锭,但文房四宝一旦冠上明慧二字,价格立时便翻上数倍。
刘绰躲在栖云居内,听着外面的喧哗,只觉得一个头有两个大:这下好了,一个谎话,得用无数个谎话来圆了……
如果她这里的处境已经成了这样,横渠镇不知道有多少叫张载的先生,要被惊扰到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生了。
李师的死被悄无声息地淹没在这场热闹里。
革新派王叔文等人乐见其成,甚至推波助澜,无论李师死于谁手,只要能让李锜与宦官集团生出嫌隙,对他们而言都是利好。
多数朝臣本就抱着看戏的心态,暗中猜测究竟是杨志廉下手太黑,还是另有其人栽赃嫁祸。左右,李锜的好处他们早就已经拿到手了。
然而,政治的波澜从不因一时的胜利而停歇。
市舶司的筹建千头万绪,刘绰忙得脚不沾地。
这日,她正在冰务司核对南方新送来的硝石矿产出文书,宫使忽至,传召她即刻入宫。
并非去紫宸殿议事,而是径直被引向了皇帝李诵养病的寝殿。
殿内药气浓重,混杂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闷气息。
新帝李诵半倚在榻上,面色比几日前朝会上更为灰败,呼吸间带着细微的嘶声。
在场的都是革新派核心,个个面色凝重。
“刘卿”李诵的声音虚弱得几乎听不清,他抬了抬手,示意刘绰近前。
“陛下。”刘绰躬身行礼,心中掠过一丝不祥的预感。
这般阵仗,绝非寻常问策。
“海贸市舶司之事,卿做得很好。”李诵断断续续地说着,每说几个字便要歇上一歇,“然则浙西李锜”
王叔文接过话头,语气沉痛:“刚得到消息。李锜拒不交出盐铁转运印信,更以‘镇海节度使’之名,行文浙西各州,称朝廷新政乃乱命,暂缓执行!其麾下牙兵已封锁润州通往长安的要道,盘查往来公文信使,气焰极为嚣张!”
刘绰心中一凛。
李师之死,果然成了李锜公然抗命的导火索。
说起来,她这一招还是跟韦小宝对付吴三桂和吴应熊学的。
“岂止如此!”王伾愤然道,“他还上表上表斥责京兆府无能,要求朝廷严惩凶手!否则否则”
“否则如何?”刘绰追问。
王伾冷笑一声,代为答道:“否则,他便要‘清君侧’,‘靖国难’了!真真是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top:8081/xs/140/140752/6148569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top:8081/140/140752/6148569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