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穿越人?

推荐阅读:文娱:开局反串最美贵妃全网爆红重生我要复仇我恨的人七零:霍团长,你媳妇被国家收编啦!变身女剑仙,她们总想当我道侣五年内必死?我选择速通修仙界!大夏世子,从一介书生开始重回60年代不遗憾杀疯!真千金横冲直撞整顿豪门!红楼:贾琮崛起当欧皇穿成七零年代大佬的团宠妻

    钱和平给赵广清送来七十多只狍子,狍子养殖场的规模再次扩大。

    从建场到现在,存栏种狍有将近四百头之多,青年狍子也有二百来头。

    此时,书友会正在炒作狍子的远期收益。

    推动这件事的是一位近海的林区人。

    他将狍子宣传得神乎其神。

    什么吃狍子肉可以延年益寿,强筋健骨。

    刚刚将包玉面大碴子,高粱米等杂粮撤下餐桌的城里人,开始追逐起时尚。

    一些崭露头角的地下小报也在大肆宣传。

    狍子就是矮鹿,鹿是上天赐给人类的滋补大品,不然红楼梦里贾府的贵公子小姐们,为什么每次聚餐都要吃烤鹿肉?

    管它有钱没钱,多吃点矮鹿强体强健。

    吃到喝到才是真正的赚到!

    这种报导最直观的是,让平头老百姓也开始追逐有档次的生活。

    狍子肉就成了当时的奢侈品,山上的野生狍子自然不够用。

    而且捕捉狍子也是技术活。

    不是每一个生活在林区的人,都能捉到。

    可以说千里挑一也不为过。

    即便是下套,套死的狍子也就冬天能吃。

    到了夏天,如果不是在被套死的当天找到,第二天基本就废了。

    先不说夏天天气火热,有内脏的狍子肉很快会被细菌分解。

    就算及时找到,野生的东西,身上的寄生虫也特别多。

    剥皮之后,肉眼都能看到小白虫子在瘦肉上爬。

    所以,只有人工饲养才能解决这些难题。

    很多铅印小报文章的题目就写:最新改良品种,繁殖快,体型大,抗病力强,让你吃出更加营养的鹿肉。

    最新改良品种又成了一个鳌头,让少数嗅到商机的先知先觉们振奋起来。

    “养狍子,这个产业前途无量!”

    “是啊,就是不知道新品种跟野生的哪个好?”

    “当然是新品种了!野生的是什么玩意?就跟自家养的小笨鸡,你看现在谁还吃小笨鸡啊?”

    “洋东西确实个头大,可我还是觉自己家养的小笨鸡好吃。”

    “那是你土,没见过大世面,”

    “也是哈,老百姓家家都吃自家养的小笨鸡,大笨猪,这洋玩意就是紧俏货,赶紧抓一只来养,肯定能赚大钱!”

    带着这种心理的人不在少数。

    一时间,人工养殖的狍子被推到神坛。

    一狍难求。

    在东北养狍子成了最热门的话题。

    这也是海边的那个人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处心积虑几年铺垫的狍子育种基地,因为过程太长,养得太多,开始还怕卖不上价钱。

    没想到,他用几年时间推广,每只狍子从最开始的一只母狍一千块钱,涨到三千。

    后来三千也不够卖。

    华国人就是有尿性,买高不买低。

    越是把价钱炒到天上去,凑热闹的人越多。

    就拿后世的房价来说。

    五百块钱一平没人买,涨开五千,很多人在观望。

    “这么便宜的东西应该不值这个钱!”

    好,那就等,我人给你涨到一万,二万……

    最后十万起价,买的人挤破脑袋。

    也不知道突然之间,从一个一穷二白走来的人,怎么就有那么多钱进军楼市。

    养狍子也是这样。

    那些想搞特种养殖的人蜂拥而至。

    搞得海边的那个狍子养殖基地的人措手不及。

    面对求狍若渴的人们,心里骂了不下一百句:“我咋那么傻逼”!

    “怎么就不在一开始从三万元一只卖起?”

    现在到好,整个养狍业陷入有市无价的境遇。

    他心急如焚!

    可是铺天盖地的小报还在宣传:“把胆子放大一点,步子迈快一点,你舍得投入,就会有收获!”

    “三千块钱一只种狍不算贵!”

    草!

    那可是人均工资不足百元的时代。

    三千块钱不贵,多少算贵啊!

    就听小编来给你算:你今天花三千块钱买一只母狍子回家,明年它给你下一窝两只崽,你就稳赚不赔。

    再过一年,卖一只种狍收回成本还赚三千。

    然后再崽生崽,崽崽相生相传,连下十七年你再算一下,不发财算我跟你姓!

    这算术,没有九年义务教育,你都算不出来。

    在八十年代中期,能拿出三两千块钱的人,基本是时代的弄潮儿。

    都是一些先知先觉,挣钱比弯腰捡石子还容易的主。

    所以,想标新立异,先别人一步的人,都在四处寻找狍子种。

    当海边的那个人,一次性将自己存栏的狍子都卖光后,以为自己狠狠赚了二十万偷着乐时,突然听说淡江市还有一家大型狍子育种基地。

    当时就傻了。

    这可是他苦心经营五六年,利用书友会的横向发展,又借助友军“小报”的极致发挥,才将种狍子炒到天价。

    现在市场有了,需求有了,自己存栏不足十只,心里急得都冒烟了。

    他火速奔向淡江市。

    其实赵广清在一年前就与他联系上,却不是以狍子育种基地的名义。

    而是以大型养猪场的老板身份跟他交往。

    重生后的赵广清就等他把市场做好,然后再出手。

    这样一劳永逸。

    当海边的那个人来到奋斗林场,见到赵广清后,当时就傻了。

    “赵老板,怎么是你啊?”

    “一直是我,前几次去弯海市,谢谢你热情款待!”

    赵广清热情的握住对方的手。

    转身对于大眼和刘瑞芳介绍道:“这是弯海市的杨老板,养狍子,种药材的爆发户。”

    “幸会幸会!”

    “欢迎您来奋斗林场!”

    于大眼和刘瑞芳相继与杨老板打招呼。

    赵广清嘴里的杨老板,就是弯海市郊的杨奇山。

    一个有先知先觉,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懂得商业运作,种子炒作,而且赚得盆满钵满的人。

    杨奇山热情的上前两步,伸出双手,笑容满面的同于大眼握手。

    又礼貌的向刘瑞芳行了点头礼。

    于大眼见到仰慕已久的大爆发户,高兴得双手抱在一起,不停的摇晃。

    “真是大老板呀,老早就听广清说,他的书友会里有一个从二十二世纪穿越来的人,今天终于一见,这辈子也算没白活!”

    “哪里哪里!赵老板才是二十一世纪的穿越人!”杨奇山轻描淡写的一笑。

    卧草!

    难不成一句玩笑话,还真揭开杨奇山的真实身份?

    赵广清心中一惊。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top:8081/xs/14/14943/715704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top:8081/14/14943/7157049.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