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是不是也行?
推荐阅读:和离后,矜贵夫君跪求我原谅、万历小捕快、万神鼎、从县长秘书崛起、真福宝挥手粮满仓,全家悔断肠、太古封神、通天剑祖、贵女云鬓酥腰,狼王质子囚娇入帐、国师快跑!你家小神算又开金口了!、前妻怀二胎后,矜贵裴总哭红眼、
苏策也不推辞,直言道:
“想让水果生长,够暖和就成。”
“我造的大棚就是利用棚子保温,再挖个地龙,两端烤火便可。”
“一旦大棚里暖和了,果物自然可以生长。”
说温度有点太过于深奥了,其实不仅仅是要“暖”。
同时也要有适当的“冷”。
只有昼夜温差在合适范围内,才会让果品含糖量更多,口味更好。
杨慎还是不解。
“两端烤火?那岂不是都熏干了?”
“再说了,地龙怎么可能建那么大?”
苏策想起自己研究大棚那会,也整天为这几个问题发愁。
不过好在难不倒他。
最后全都解决了。
他做事的逻辑就是这样,不会因为困难给自己打消积极性。
反倒是缺什么补什么。
怕干?
那不多浇水就行了吗?
“挖地龙,考验的便是土质,所以要在建大棚之前先打地基。”
“把土夯实,再挖地龙。”
“等移植葡萄藤前,再松土才可以。”
杨慎恍然大悟,佩服的说道:
“苏兄真是细致入微。”
“若没这份洞察的能耐,可能成不了。”
“道理说着简单,估计做起来可难了。”
朱厚照无不赞同的点头道:
“老苏是真费心了。”
“那段日子天天在家里画图纸,我都觉得费力气。”
李兆先也钦佩的说道:
“看来以后京城冬日也能吃到新鲜的瓜果了。”
“真了不起啊。”
两位公子哥的想法都停留在享受上。
其实朱厚照也不例外。
只有苏策才清楚大棚的真正潜力。
眼下受限于成本。
日后造出玻璃,降低了成本,推广开之后。
再引入玉米红薯土豆三大神器,大明就再也不会有灾荒饿死人的事了。
苏策在乎享受,有钱肯定要过好日子。
但更在乎天下苍生。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
朱厚照笑道:
“实验棚总共结了七八筐的葡萄。”
“等回去了我就差人都分到你们府上。”
李兆先问道:
“那黄公子自己不留点?”
“还有苏公子呢。”
苏策摆摆手。
“新大棚马上就建好了,不差几天的事。”
朱厚照也跟着说道:
“第一批实验的葡萄还不够好,等老苏再改进改进,隆冬时候我再回去拿给我家里人。”
他一想到父皇看见自己在漫天大雪时,进贡上去水灵灵的瓜果。
露出满脸震惊的表情
爽啊!
朱厚照是极孝顺的,所以他想把最好的留给父皇。
几人边聊边吃,冷了就再喝点黄酒。
惬意至极。
终于,泛舟直至余晖落下。
几人分别,都各回各家去了。
朱厚照的心情格外好。
一路上哼着小曲就到了撷芳殿。
刚准备休息。
忽然想起晚上还没给父皇问安。
就又套上了身衮龙袍,往养心殿走去。
养心殿中。
弘治皇帝正批阅奏章。
他的日常似乎规律的近乎死板。
早上睡醒给太后请安。
然后有朝会开朝会。
没朝会开内阁议事会。
完事就批折子。
中午用过午膳,小睡一二。
醒了接见一批臣子。
完事继续批折子。
再吃晚饭,去给太后请安。
回来接着批折子。
朱厚照曾经在陪同父皇度过一天之后,极度反感这种生活。
甚至想着。
天天批折子,批折子。
人会不会批傻了?
不过后来。
在接触过朝会,推行了自己的政见之后。
他才明白以前自己想法有多幼稚。
所以最近朱厚照也“变乖了”不少。
至少能按时给父皇请安了。
“父皇,儿臣来了。”
弘治皇帝在宫灯烛火下微微眯着眼睛,手中悬朱笔,时不时勾画。
“好。”
“听说你最近在詹事府很听杨师傅的话?”
“不错,趁年轻就要多学习。”
“朕做太子时间短,学的东西少,现在时常后悔年轻没有多刻苦一些,还要临时抱佛脚,到用得上时请教那些大学士。”
“你比朕聪慧,多学东西,以后肯定是明君。”
秉烛夜话时。
弘治皇帝也放下了不少大明天子的威严,多了几分身为人父的慈爱。
他本就不是严苛的性子。
一番软话下来,朱厚照都有点羞愧了。
詹事府全是刘瑾帮着应付的。
甚至苏策也帮着出主意。
学到了一个名叫“向上管理”,也叫“画饼”的法子。
只要自己跟老师说。
以后一定好好学,最后一次出宫。
杨师傅便会放他一马,让他出宫。
朱厚照学会之后,感觉很好用。
没想到,杨师傅居然还在父皇面前替自己美言了。
“那个父皇”
“其实我”
弘治皇帝制止道:“男儿有苦不轻言,委屈就咽到肚子里去。”
“你也不是幼童了,应当有大丈夫的担当!”
“朕知道你辛苦,可朕也是这么过来的。”
“放心,功过无虞多言,做的如何,自有青史评判。”
此刻,弘治皇帝不仅是朱厚照的父亲。
更像君父。
所谓君父,即是天下人的父亲。
若没有天大的担当,是绝对做不好的。
朱厚照心里愈发感动,说道:
“儿臣明白!”
“放心,儿臣以后一定会做个好皇帝。”
弘治皇帝很慰藉,点了点头,笑道:
“好,好,照儿长大了。”
朱厚照听到这句话,十分激动。
他最担心父皇把他当成小孩子。
可如今,能听见父皇说自己长大了。
此中被认可的喜悦,可想而知。
“对了,父皇。”
“儿臣最近在学习农事,颇有收获。”
“还发现了祥瑞!”
“过几日就来报给父皇!”
弘治皇帝十分意外。
并不是因为什么祥瑞。
那些虚幻的东西他已经见了太多。
他感兴趣的是太子竟然主动学习农事了。
要知道,民以食为天。
农事便是整个大明的基石。
作为储君,了解农事,了解百姓辛劳,绝对是好事。
“好,照儿真是不一样了啊。”
弘治皇帝其实内心还有个未曾出口的感激。
那便是苏策。
正是因为结识了苏策之后,朱厚照才有如今的改变。
教育储君,乃是从龙之功。
一个想法开始在弘治皇帝的内心酝酿。
据他所知,苏策距离考上功名,还有乡试会试两道大坎。
可自己的身子每况愈下,愈发需要给太子谋划一个班底。
苏策绝对是其中的不二之选。
此子的潜力,哪怕是身为天下文魁的李东阳都赞不绝口。
若是赐苏策跳过乡试。
直接以监生身份参与会试,然后入朝做官
是不是也可行?
“想让水果生长,够暖和就成。”
“我造的大棚就是利用棚子保温,再挖个地龙,两端烤火便可。”
“一旦大棚里暖和了,果物自然可以生长。”
说温度有点太过于深奥了,其实不仅仅是要“暖”。
同时也要有适当的“冷”。
只有昼夜温差在合适范围内,才会让果品含糖量更多,口味更好。
杨慎还是不解。
“两端烤火?那岂不是都熏干了?”
“再说了,地龙怎么可能建那么大?”
苏策想起自己研究大棚那会,也整天为这几个问题发愁。
不过好在难不倒他。
最后全都解决了。
他做事的逻辑就是这样,不会因为困难给自己打消积极性。
反倒是缺什么补什么。
怕干?
那不多浇水就行了吗?
“挖地龙,考验的便是土质,所以要在建大棚之前先打地基。”
“把土夯实,再挖地龙。”
“等移植葡萄藤前,再松土才可以。”
杨慎恍然大悟,佩服的说道:
“苏兄真是细致入微。”
“若没这份洞察的能耐,可能成不了。”
“道理说着简单,估计做起来可难了。”
朱厚照无不赞同的点头道:
“老苏是真费心了。”
“那段日子天天在家里画图纸,我都觉得费力气。”
李兆先也钦佩的说道:
“看来以后京城冬日也能吃到新鲜的瓜果了。”
“真了不起啊。”
两位公子哥的想法都停留在享受上。
其实朱厚照也不例外。
只有苏策才清楚大棚的真正潜力。
眼下受限于成本。
日后造出玻璃,降低了成本,推广开之后。
再引入玉米红薯土豆三大神器,大明就再也不会有灾荒饿死人的事了。
苏策在乎享受,有钱肯定要过好日子。
但更在乎天下苍生。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
朱厚照笑道:
“实验棚总共结了七八筐的葡萄。”
“等回去了我就差人都分到你们府上。”
李兆先问道:
“那黄公子自己不留点?”
“还有苏公子呢。”
苏策摆摆手。
“新大棚马上就建好了,不差几天的事。”
朱厚照也跟着说道:
“第一批实验的葡萄还不够好,等老苏再改进改进,隆冬时候我再回去拿给我家里人。”
他一想到父皇看见自己在漫天大雪时,进贡上去水灵灵的瓜果。
露出满脸震惊的表情
爽啊!
朱厚照是极孝顺的,所以他想把最好的留给父皇。
几人边聊边吃,冷了就再喝点黄酒。
惬意至极。
终于,泛舟直至余晖落下。
几人分别,都各回各家去了。
朱厚照的心情格外好。
一路上哼着小曲就到了撷芳殿。
刚准备休息。
忽然想起晚上还没给父皇问安。
就又套上了身衮龙袍,往养心殿走去。
养心殿中。
弘治皇帝正批阅奏章。
他的日常似乎规律的近乎死板。
早上睡醒给太后请安。
然后有朝会开朝会。
没朝会开内阁议事会。
完事就批折子。
中午用过午膳,小睡一二。
醒了接见一批臣子。
完事继续批折子。
再吃晚饭,去给太后请安。
回来接着批折子。
朱厚照曾经在陪同父皇度过一天之后,极度反感这种生活。
甚至想着。
天天批折子,批折子。
人会不会批傻了?
不过后来。
在接触过朝会,推行了自己的政见之后。
他才明白以前自己想法有多幼稚。
所以最近朱厚照也“变乖了”不少。
至少能按时给父皇请安了。
“父皇,儿臣来了。”
弘治皇帝在宫灯烛火下微微眯着眼睛,手中悬朱笔,时不时勾画。
“好。”
“听说你最近在詹事府很听杨师傅的话?”
“不错,趁年轻就要多学习。”
“朕做太子时间短,学的东西少,现在时常后悔年轻没有多刻苦一些,还要临时抱佛脚,到用得上时请教那些大学士。”
“你比朕聪慧,多学东西,以后肯定是明君。”
秉烛夜话时。
弘治皇帝也放下了不少大明天子的威严,多了几分身为人父的慈爱。
他本就不是严苛的性子。
一番软话下来,朱厚照都有点羞愧了。
詹事府全是刘瑾帮着应付的。
甚至苏策也帮着出主意。
学到了一个名叫“向上管理”,也叫“画饼”的法子。
只要自己跟老师说。
以后一定好好学,最后一次出宫。
杨师傅便会放他一马,让他出宫。
朱厚照学会之后,感觉很好用。
没想到,杨师傅居然还在父皇面前替自己美言了。
“那个父皇”
“其实我”
弘治皇帝制止道:“男儿有苦不轻言,委屈就咽到肚子里去。”
“你也不是幼童了,应当有大丈夫的担当!”
“朕知道你辛苦,可朕也是这么过来的。”
“放心,功过无虞多言,做的如何,自有青史评判。”
此刻,弘治皇帝不仅是朱厚照的父亲。
更像君父。
所谓君父,即是天下人的父亲。
若没有天大的担当,是绝对做不好的。
朱厚照心里愈发感动,说道:
“儿臣明白!”
“放心,儿臣以后一定会做个好皇帝。”
弘治皇帝很慰藉,点了点头,笑道:
“好,好,照儿长大了。”
朱厚照听到这句话,十分激动。
他最担心父皇把他当成小孩子。
可如今,能听见父皇说自己长大了。
此中被认可的喜悦,可想而知。
“对了,父皇。”
“儿臣最近在学习农事,颇有收获。”
“还发现了祥瑞!”
“过几日就来报给父皇!”
弘治皇帝十分意外。
并不是因为什么祥瑞。
那些虚幻的东西他已经见了太多。
他感兴趣的是太子竟然主动学习农事了。
要知道,民以食为天。
农事便是整个大明的基石。
作为储君,了解农事,了解百姓辛劳,绝对是好事。
“好,照儿真是不一样了啊。”
弘治皇帝其实内心还有个未曾出口的感激。
那便是苏策。
正是因为结识了苏策之后,朱厚照才有如今的改变。
教育储君,乃是从龙之功。
一个想法开始在弘治皇帝的内心酝酿。
据他所知,苏策距离考上功名,还有乡试会试两道大坎。
可自己的身子每况愈下,愈发需要给太子谋划一个班底。
苏策绝对是其中的不二之选。
此子的潜力,哪怕是身为天下文魁的李东阳都赞不绝口。
若是赐苏策跳过乡试。
直接以监生身份参与会试,然后入朝做官
是不是也可行?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top:8081/xs/14/14652/707657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top:8081/14/14652/7076578.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