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小说 > 历史军事 > 让你代班,没让你中兴大明 > 第176章 学习对他来说,是件可能要命的事情

第176章 学习对他来说,是件可能要命的事情

推荐阅读:狼群行动山村孩子王穿越成小姑娘,圣上封我为大国师穿成温柔炮灰大师姐噬锤快穿大佬的灭世日记重生之青樱回来后整顿后宫星穹铁道:仗着师父华为所欲为!兵王令武龙青春烙印

    为了避免梦中种种变成现实种种,朱祁钰不但自己卷,也带着儿子们卷。

    一天两天不起眼。

    半个月下来,小家伙那肥嘟嘟的小双下巴都消失了。

    气得吴太后直接把儿子唤来清宁宫,好一阵数落:“哪有你这么狠心的爹爹?才多大点的孩子哟,就这般起早贪黑地学着。难得休息片刻,还要被你这糟心玩意考校不休。你小时候……”

    吴太后想说你小时候整日招猫逗狗,就没有个消停时候,现如今当皇帝不也有模有样?

    可话还没等说完,她家儿子就特无语地摇了摇头:“母后啊,那能一样吗?儿子小时只是个藩王,越不务正业越安全,反之就可能有性命之忧的藩王。”

    毫不夸张地说:学习对他来说,是件很可能要命的事情。

    为了自己跟母后,他都得表现得比皇兄庸碌一百倍。就算那货六岁才会说话,一度被怀疑是个傻子。自家皇考也只对他大摇其头,叹一句不堪大用。

    否则的话……

    也许他们娘俩坟头的小树苗啊,现在都已经亭亭如盖了!

    吴太后叹:“罢罢罢,你小子翅膀长硬了,张口闭口就许多大道理,为娘也说不过你。只一条,孩子还小,你媳妇还怀着身孕。你呀,就算再如何望子成龙,也给我小心在意着点,切莫揠苗助长。”

    “累坏了哀家的宝贝孙儿,看哀家如何与你算账!”

    吴太后性子虽风风火火,但在儿子面前素来慈和。

    都是我、为娘、老娘等自称。

    一旦她自矜身份开始自称哀家的时候,就是朱祁钰这个当今帝王也需要绷紧皮子的时候了。

    “是是是,好好好。”

    朱祁钰一脸谄媚地亲自扶着自家母后,妥帖到张诚都有些自愧不如:“然后您放心,您是亲祖母,儿子也是孩子们亲爹来着。只有望子成龙,没有把他们往死里折腾的。倒是您……”

    自己生自己养的孽障,还有谁能比自己更了解呢?

    他这一迟疑,吴太后就知道他那小心思歪到了哪里去。当即摆手:“不是,不是皇后,也不是见淏。是我瞧着乖孙消瘦了些,专门审了他身边伺候的宫人。”

    原本,吴太后也没想那么多。

    只当儿媳妇再度有妊,精力上难免不济。那起子奴才疏懒,怠慢了她的乖孙孙。结果一审才知道,小家伙被他那不靠谱的爹忽悠着正努力学习,争取早日帮衬他老子呢!

    孙子上进当然是好事,但凡事有度。

    过犹不及啊。

    因此上,才有了朱祁钰今日被骂。

    皇帝陛下:……就冤,巨冤,比窦娥还冤,恨不得要六月飞雪的那种。

    就好像官员俸禄新规一样。

    如今海贸风生水起,日本那边还打下了个几百年都挖不尽的超级银山。

    国库内库皆丰盈,他是真心想把官员那相比之下不怎么多,极容易造成贪腐的俸禄水平给提一提的。结果……

    户部几经思索,就在原本禄米之外,又加了等量的俸银。

    比如一品官员月八十七石禄米后面就又给加了八十七两俸银,七品官每月七石半禄米,就也同样有七两半银子。

    这几年风调雨顺,粮价平稳。

    北方一石米七钱银,至多不超一两。南方鱼米之乡,甚至一两银子买两石米。

    听着好像俸禄直接加倍还多,可实际上……

    就算七品官还有两顷职田呢。

    明制一顷百亩,就算一亩只一石米,两顷也有二百石。把地赁出来,一年只收四成租子,还有八十石呢。按着现如今的七钱算,也有五十六两。

    合着加来加去,官员就加了这么点呗?

    如此草率之结果,把朱祁钰都给气乐了。就想问问户部尚书,是抠搜成性。就算国库银积如山,也不愿意善待官员一点。

    还是以此为试探,瞧瞧朕是真心还是为了把职田都收回来故意好话搪塞。

    户部尚书当场跪了。

    言说他们户部上下确实认真考量,仔细比对过。这些相关待遇虽不比唐宋,但确实能让百官温饱无虞云云。

    “是么?”朱祁钰冷哼,表示以九品官为例,那六十两银子,六十石禄米,还不如宗室最末等的奉恩中尉多呢。

    而且奉恩中尉生养死葬与婚礼等,都有朝廷额外赏赐。此番加入皇家船队后,分红更是多到让人眼红。

    何以堂堂朝廷命官,竟还不如最低等的奉恩中尉呢?

    户部尚书:!!!

    这个问题,或者您该往太庙烧个香?看看太祖爷能否再次显圣,仔细回答您这个问题。

    当然,他没吃熊心豹子胆,这么要命的回话,打死他也不敢吐出半个字来。

    只道臣等也只是算出个基本数字来,到底如何,还得皇爷定夺。

    朱祁钰却让他们再议,再拟。

    并且把官员一应必要花销都列出来,比如奉养父母、抚育孩子。基本人情往来,日常开销的方方面面等。

    也好有一个比较清晰而直观的数字,方便参详。

    这个活儿不好干,户部尚书想推给左右侍郎。结果那两位侍郎鬼精鬼灵的,在他眼神瞄过去的刹那就知道他打了什么好算盘。

    干脆先下手为强,隔空就把锅甩了出去。

    于是,在这方面颇有专才的丘濬丘员外郎就被热情推荐了。

    对此,丘濬也半点不怵。

    略熬了点夜,第二天早朝就把官员该有、必有的花销都给详细列了出来。

    以七品县令为例,年禄米九十石。

    其中禄米只能拿到五十四,剩下的就会被各种折色。如苏木、布、胡椒等。

    必要的开销?

    那可就多了。

    虽朝廷没有明旨,但一般官员是不许原籍为官的。就怕其有所偏颇,甚至肆意扶持亲友,跋扈乡间。

    异地为官,总得备几个得用人手?

    师爷、书办、护卫等,甚至觉得衙门差役太少不够听调的,都得再额外多雇几个。

    官职越高,这种需求越强,花费自然也就越大。

    往往这部分的花用就占了大头。

    再加上奉养父母,抚育孩子。

    必要的人情往来等等。

    若请得人手过多,赶着自家人丁也兴旺的。这需要支付的工钱,上上下下的吃喝花用钱往一起那么一加,可不就入不敷出了么?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top:8081/xs/133/133972/5756415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top:8081/133/133972/5756415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