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小说 > 其他小说 > 直播公主一脸懵:圣君是我? > 第118章 昭明吏治建设(5)

第118章 昭明吏治建设(5)

推荐阅读:重生八零小娇妻,被高冷硬汉宠爆了穿越之开局觉醒阴阳眼医道真仙大唐:李世民的头号打手身为宇智波,暴揍火影很合理吧岁月逆流重返十八律剑宝可梦:隐藏进化,精灵秒变神兽我家卧室通七零,拿下疯批当老公一笙慕君

    【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和作为百官榜样的宰相如此,朝政怎么会清明呢?

    大胤大行恩荫,像田佑这样居位而不谋其政的无能之人还有很多。】

    当她尚且年幼时,她的母族沈家便有多人因她得官。

    沈家是恩荫的受益者,沈国公当然支持外孙女当皇帝,但他并不支持废恩荫。

    如沈家这样的,还有很多。

    朱宣伊的目光快速扫过殿前的臣子,落在大理寺少卿丁俭身上。

    察觉到皇帝目光的丁俭稍有不安——他正是恩荫入仕。

    朱宣伊心知,丁俭确实是一个有才有能之人,然而恩荫之官,如丁俭这般的,又能有多少?

    不如借助考核,将无能之官剔除。

    【这也许与惠帝个人性格有关系,越到惠帝执政后期,朝堂上“议而不定、争而不决”的情况越来越多。

    臣子们就某项工作的开展发表看法、进行争论,身为最终决策者的惠帝却只听而不做出决定。

    这直接影响官员工作积极性。

    这种坏风气从上蔓延到下,人心怠惰,再加上朝廷本就有大量庸碌官员又部门分工不明,情况坏上加坏。

    许多事情一再搁置,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有时候直接不了了之。】

    各位臣子不约而同想到那些议而不定、不了了之的事情。

    有人皱着眉,显然对这种坏风气非常不满,但苦于个人力量左右不了这种风气。

    有人不以为然,能不了了之的事情本质上都不是重要的事情。

    朱宣伊微微一笑,自从天幕出现,她执政以来,就让人记录每一次议事、记录每一项工作,跟踪进展情况。

    务必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议而不定、争而不决的歪风邪气必须去除!

    【开明元年,朱宣伊向宰相薛泽若抱怨“朝廷纲纪败坏”,她对吏治的不满早已有之,整肃吏治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由前所述,吏治的问题在于冗官冗政、贪渎腐败、庸碌无为这3点,朱宣伊整肃吏治自然要从这三点下手。

    昭文时期吏治建设举措,主要有八大项,我愿称之为《关于澄清大胤吏治的八条措施》。】

    “这是什么?”

    天幕上出现一份红头文件,红头字样为大胤帝国,文号为“胤政发〔开明年间〕号”,红色分割线下方空一行,用二号方正小标宋体分两行写——

    “大胤帝国关于澄清吏治的八条措施?”朱宣伊念出这几个字,明白这就是后世公文形式,夸了一句,“直白明了。”

    只是,目前,她关于整治吏治的措施就不止八条了……

    天幕是高度概括,还是只捡重点说?

    【具体是:合并州县、机构改革、健全科举、完善考核、限制恩荫、文风改革、出台吏法、裁撤冗官。(非本视频讲解顺序)】

    “嘶……”不知是谁倒吸一口冷气。

    这哪一件是容易做的?每一件单独拿出来,都能引起一时震荡。

    比来比去,竟是文风改革最容易?

    某些习惯浮华文风之人想起数月以来公文撰写之艰难,不由脊背发凉、双手颤颤。

    谁所在的机构会被精简?谁又会被判定为冗官遭裁?

    一时间议论之声此起彼伏。

    而朱宣伊对此不加理会,她目光如火,眼神热切:八条!这八条都是朕心中所想!除此之外,还当行培训、兴百业,以及女子为官合法化!

    【整肃吏治刻不容缓,但也急之不得,是细水长流之事。

    作为一个后人翻看史书,我们会发现,朱宣伊对吏治澄清从她即位之初便已开始,是什么呢?】

    青橘故意停顿,天幕之下,竟有许多孩童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说:“是公文文风改革!”

    除了孩童,还有许多妇人、农人、匠人、商人……

    众人听得十分认真,迫不及待地回答,似乎真的处于学堂中,青橘老师正在讲台上传道授业。

    许多人确确实实在观看视频中有所学,比如视频有字幕,那些不识字的孩童、妇人、农人,看着天幕,渐渐认得些许字。

    比如方才红头文件上的“大胤帝国”,他们便都认得。

    因为大胤、帝、国,是视频所提的高频字眼。

    【没错,正是公文文风改革!

    文风即作风,公文文风事关行政效率,朱宣伊试图以此为杠杆撬动官场风气革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青橘曾在《从加班血案看昭文官场风气革新》这一期视频中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视频了解哦~

    开明元年,新帝登基,朱宣伊按照惯例开恩科。

    这一榜录取进士261人,较惠帝时期平均录取人数少62人,这在当时引起一时议论。】

    学子甲要裂开了:“什么!少了62!这,这可是62个人才啊!”

    学子丙摇摇欲坠:“62个学子的前途,62个家庭的希望,我,我不会就是……不不不,我一定是261中的一个!”

    学子丁眉头深锁:“何故如此,何故如此?明堂诸公不劝劝陛下吗?”

    学生乙捏紧了书:竞争更激烈了!真正的强者从不会抱怨环境!不行,我今晚要挑灯到半夜!

    【不过,昔年惠帝践祚,高后主政时所开恩科录取进士人数不过270余人,261与270相差无几,这是有前例的。

    并且,薛泽若、黎玄微、郭寂等在惠帝朝便上书请降低每榜进士人数的大臣亦支持朱宣伊此举。

    因此,录取261名进士问题不大,所引起的议论如风过耳,少顷即散。

    然而,大多数人没有想到,261是昭文时期每榜录取进士数的最高值。

    黎玄微、郭寂等有识之士早已意识到科举取士数量过多而国朝冗官严重的问题,过量取士后以何位安置他们呢?

    因此,黎玄微、郭寂等人频频上书陈述科举的问题、冗官的问题。

    开明二年,科举考试又一次举行,所取进士数为230余人,较开明元年减少30人。

    30人,不算多,但是这时候有些人已经意识到,黎玄微和郭寂的话,朱宣伊听进去了。

    此后科举每榜取士数量逐渐降低,后来所取进士数维持在160人左右。】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top:8081/xs/131/131861/5699186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top:8081/131/131861/56991869.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