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名侦探李娃
推荐阅读: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抢我人生?重生七零,我嫁军少走巅峰!、傲世狂帝恩仇录、禅境觅心:修行之路、诡玲珑、历史风口,我率领军队统一全球、都市:开局送金砖,秒升大宗师、大师兄万岁!、摆烂后,满级大佬成了团宠真千金、穿成唯一远古圣雌被强制索爱、
果如李娃所料,又隔了一天,赵公子再一次来了。依然是掌灯时分,自行进屋落座,一切恍如初见。
李娃已习惯了赵公子的高冷忧郁,不但不以为怪,反而颇有些傲然的想道:“我的赵公子,就是和其他人不一样!”
这次李娃早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前两次的“茶钱”都是按着行里最高的档次给的,比她原本的“行情”高出十倍不止。扣除了老鸨那份,落到李娃手里的赏钱比她过去一年的赏钱加起来都多。
李娃难得奢侈了一回,第二天便去采买了全新的茶具,火炉、兽炭、水壶等,具是上等货色。还买得新茶,回来又去精通茶艺的姐妹那里虚心讨教了一番,用心勤加练习,茶艺着实精进了不少。
好在李娃模样讨喜,小嘴儿又甜,在院里人缘极好,姐妹们也都乐于帮衬。众姐妹听说她新得了个好主顾,或谆谆叮嘱,或传授经验,都教她定要好好把握,莫要错失了良人。
因此,第三天李娃又去了坊市,裁了身新衣,又买了熏香。回来之后便开始忙活,将屋里屋外打扫的干干净净,熏得香喷喷的。午后又取来香汤沐浴,换上新衣,晚饭只草草吃了半碗便收了碗筷,坐在几边专等赵公子到来。
赵公子果然如期而至,见李娃准备充分,便不多言,朝她点点头勾了勾嘴角,算是微笑着打了个招呼。
李娃如同受到了莫大的鼓励,圆圆的眼睛都笑成了月牙。一碗纯白茶汤打得汤花持久匀细,久聚不散,俨然已得了茶艺真髓。
“坐下!别那么拘谨。”
赵公子端起茶碗喝了一小口,和声说道。他眉头仍然皱着,脸上没什么表情,但比起初见时明显淡然了些许。应是日子有功,心底的愁怀终被时间所冲淡。或许再过些时日,便能重新开怀了。
到时赵公子会不会便不再来了?再不记得曾经给他烹茶的娃儿了?
李娃胡思乱想间,忽然发现赵公子的目光有些奇特,虽也是定定的看着前方,却不似发呆。
前两回她都是站着,注意不到。如今与赵公子隔桌对面而坐,李娃很快看出了不对。
李家院子建在河边,来这里的客人很有些喜欢透过窗户欣赏汴河夜景。李娃的小屋正好也在河边,从窗户望出去,时常能看见河上的游船画舫,月照汴河景色极美。
但风景最好的位置却是李娃如今坐着的这个,从赵公子那边则只能看见院子里的花草树木,以及——“飞将军”那间单独的小院。
难道……
李娃不由得浮想联翩,难道赵公子心里爱慕的其实是“飞将军”?那他为何不直接过去?却要每隔一晚就来她的小屋,呆呆的看着那边。
还以为时来运转,天赐良缘。终于有白马王子发现了自己的好,来拯救自己脱离苦海。原来,王子是真的,可喜欢的却另有其人。
也是,自来才子配佳人,也只有“飞将军”那般容貌歌舞、才貌俱佳的美人,方能配得起赵公子这样俊俏的贵介公子。
至于可怜的娃儿,从始至终也就是个娃儿而已……
小李娃患得患失,芳心可可。
只是赵公子为什么不直接去“飞将军”的小院找她呢?
这其中定有隐情,或许……
枯坐无聊,李娃不由得暗地里猜测起赵公子这般作为的缘由来。
“啊!我知道了!定然是这样的!”
李娃脑中灵光一闪,将听到的、看到的关于赵公子的线索一下子串了起来,抽丝剥茧,步步推理,越想越觉得自己猜出了真相。
莫非赵公子才艺不佳,或者诗才不够,因此虽仰慕“飞将军”却不得拜见?
确实,门户行里其他小娘倒是好见,可那些花魁行首规矩却大得很。想要求见一面,当真是过五关斩六将。又要考较诗才,又要考较人品谈吐,书画技艺。不是真才子,便是有那金山银海,也见不得面。
李娃对于这种排场心里其实是很不屑的,虽然有些酸葡萄嫌疑,可她真的就是这么觉得。
自古仗义多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若文人才子便是好归宿,便不会有“红颜薄命”这种说法了。想来这种排场多半是为了迎合士人们的心理,让他们自觉高人一等。
说来说去,这都是市场经济,顾客就是上帝啊!
可李娃转念一想,又很快否定了这个想法。赵公子第一次来时,跟着高衙内已经见过“飞将军”的面了,这不得拜见的难处对他来说却是不存在了。
至于囊中羞涩就更不可能了。赵公子这几次出手都极大方,显然广有金银,不是缺钱的主儿。再说高衙内家里富可敌国,赵公子是他的朋友,又会差到哪里去?
那赵公子究竟是为什么烦恼呢?
家人反对?那也不对,他这隔天便往院子里跑,深夜方归,却也没见家里有娘子家仆找来。
想来想去,李娃想到了一个原因,越想越觉得是这么回事。
你道是什么理由?
那理由却是:朋友妻不可欺!
现代人可能觉得奇怪,这赵公子不是去青楼闝院子么?怎么又扯到朋友妻上了?这便说来话长了。
门户人家做的虽是迎来送往的生意,却要做足了体面。从来绝口不说买卖,只说为女儿择婿,索要银钱也只说赏钱、聘礼、帮衬家用。
若是哪个子弟与小娘两情相悦,还可三媒六聘结为“夫妻”。小娘从此闭门谢客,只奉承那子弟一人。从此,院中人等便认此二人为夫妻,大家也都亲戚相称。
当然,这不是真的夫妻,没有法律效力,只有教坊中人认这层关系。而且花费不菲,那子弟除了高昂的“聘礼”,还得负责一大家子几十上百人的日常开销,时不时还需发下赏钱。
这就有些类似现代的包养关系,只是开销更要大得多的多。若非富可敌国,一天至少十多贯钱的开销,又有几人支应得起?
待到子弟金尽,老鸨自然翻脸不认人,镇日冷言冷语,最后寻个由头将他赶出院去。再令小娘重新挂牌开张,另寻金主。
当然青楼之中也有烈女,便如唐代的薛涛、与李娃同名的李亚仙,后世明朝的苏三(玉堂春)等等,便都认定了那子弟,宁死也不再重新接客的。
李娃已习惯了赵公子的高冷忧郁,不但不以为怪,反而颇有些傲然的想道:“我的赵公子,就是和其他人不一样!”
这次李娃早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前两次的“茶钱”都是按着行里最高的档次给的,比她原本的“行情”高出十倍不止。扣除了老鸨那份,落到李娃手里的赏钱比她过去一年的赏钱加起来都多。
李娃难得奢侈了一回,第二天便去采买了全新的茶具,火炉、兽炭、水壶等,具是上等货色。还买得新茶,回来又去精通茶艺的姐妹那里虚心讨教了一番,用心勤加练习,茶艺着实精进了不少。
好在李娃模样讨喜,小嘴儿又甜,在院里人缘极好,姐妹们也都乐于帮衬。众姐妹听说她新得了个好主顾,或谆谆叮嘱,或传授经验,都教她定要好好把握,莫要错失了良人。
因此,第三天李娃又去了坊市,裁了身新衣,又买了熏香。回来之后便开始忙活,将屋里屋外打扫的干干净净,熏得香喷喷的。午后又取来香汤沐浴,换上新衣,晚饭只草草吃了半碗便收了碗筷,坐在几边专等赵公子到来。
赵公子果然如期而至,见李娃准备充分,便不多言,朝她点点头勾了勾嘴角,算是微笑着打了个招呼。
李娃如同受到了莫大的鼓励,圆圆的眼睛都笑成了月牙。一碗纯白茶汤打得汤花持久匀细,久聚不散,俨然已得了茶艺真髓。
“坐下!别那么拘谨。”
赵公子端起茶碗喝了一小口,和声说道。他眉头仍然皱着,脸上没什么表情,但比起初见时明显淡然了些许。应是日子有功,心底的愁怀终被时间所冲淡。或许再过些时日,便能重新开怀了。
到时赵公子会不会便不再来了?再不记得曾经给他烹茶的娃儿了?
李娃胡思乱想间,忽然发现赵公子的目光有些奇特,虽也是定定的看着前方,却不似发呆。
前两回她都是站着,注意不到。如今与赵公子隔桌对面而坐,李娃很快看出了不对。
李家院子建在河边,来这里的客人很有些喜欢透过窗户欣赏汴河夜景。李娃的小屋正好也在河边,从窗户望出去,时常能看见河上的游船画舫,月照汴河景色极美。
但风景最好的位置却是李娃如今坐着的这个,从赵公子那边则只能看见院子里的花草树木,以及——“飞将军”那间单独的小院。
难道……
李娃不由得浮想联翩,难道赵公子心里爱慕的其实是“飞将军”?那他为何不直接过去?却要每隔一晚就来她的小屋,呆呆的看着那边。
还以为时来运转,天赐良缘。终于有白马王子发现了自己的好,来拯救自己脱离苦海。原来,王子是真的,可喜欢的却另有其人。
也是,自来才子配佳人,也只有“飞将军”那般容貌歌舞、才貌俱佳的美人,方能配得起赵公子这样俊俏的贵介公子。
至于可怜的娃儿,从始至终也就是个娃儿而已……
小李娃患得患失,芳心可可。
只是赵公子为什么不直接去“飞将军”的小院找她呢?
这其中定有隐情,或许……
枯坐无聊,李娃不由得暗地里猜测起赵公子这般作为的缘由来。
“啊!我知道了!定然是这样的!”
李娃脑中灵光一闪,将听到的、看到的关于赵公子的线索一下子串了起来,抽丝剥茧,步步推理,越想越觉得自己猜出了真相。
莫非赵公子才艺不佳,或者诗才不够,因此虽仰慕“飞将军”却不得拜见?
确实,门户行里其他小娘倒是好见,可那些花魁行首规矩却大得很。想要求见一面,当真是过五关斩六将。又要考较诗才,又要考较人品谈吐,书画技艺。不是真才子,便是有那金山银海,也见不得面。
李娃对于这种排场心里其实是很不屑的,虽然有些酸葡萄嫌疑,可她真的就是这么觉得。
自古仗义多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若文人才子便是好归宿,便不会有“红颜薄命”这种说法了。想来这种排场多半是为了迎合士人们的心理,让他们自觉高人一等。
说来说去,这都是市场经济,顾客就是上帝啊!
可李娃转念一想,又很快否定了这个想法。赵公子第一次来时,跟着高衙内已经见过“飞将军”的面了,这不得拜见的难处对他来说却是不存在了。
至于囊中羞涩就更不可能了。赵公子这几次出手都极大方,显然广有金银,不是缺钱的主儿。再说高衙内家里富可敌国,赵公子是他的朋友,又会差到哪里去?
那赵公子究竟是为什么烦恼呢?
家人反对?那也不对,他这隔天便往院子里跑,深夜方归,却也没见家里有娘子家仆找来。
想来想去,李娃想到了一个原因,越想越觉得是这么回事。
你道是什么理由?
那理由却是:朋友妻不可欺!
现代人可能觉得奇怪,这赵公子不是去青楼闝院子么?怎么又扯到朋友妻上了?这便说来话长了。
门户人家做的虽是迎来送往的生意,却要做足了体面。从来绝口不说买卖,只说为女儿择婿,索要银钱也只说赏钱、聘礼、帮衬家用。
若是哪个子弟与小娘两情相悦,还可三媒六聘结为“夫妻”。小娘从此闭门谢客,只奉承那子弟一人。从此,院中人等便认此二人为夫妻,大家也都亲戚相称。
当然,这不是真的夫妻,没有法律效力,只有教坊中人认这层关系。而且花费不菲,那子弟除了高昂的“聘礼”,还得负责一大家子几十上百人的日常开销,时不时还需发下赏钱。
这就有些类似现代的包养关系,只是开销更要大得多的多。若非富可敌国,一天至少十多贯钱的开销,又有几人支应得起?
待到子弟金尽,老鸨自然翻脸不认人,镇日冷言冷语,最后寻个由头将他赶出院去。再令小娘重新挂牌开张,另寻金主。
当然青楼之中也有烈女,便如唐代的薛涛、与李娃同名的李亚仙,后世明朝的苏三(玉堂春)等等,便都认定了那子弟,宁死也不再重新接客的。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top:8081/xs/131/131782/5697195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top:8081/131/131782/5697195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