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收拢英才

推荐阅读:社恐我装的,凶手我追的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全民船娘:我的船娘全是BUG级!大佬十代单传,我为他一胎生四宝和前女友分手后!天降京都大小姐剑道仙宗睡觉就能升级,我成至尊懒鸟开局流放:从罪囚营杀到天下之主太虚剑主!和离后,矜贵夫君跪求我原谅

    中和三年,十月

    也许是李业这只蝴蝶扇动翅膀,所带来的影响,黄邺、黄揆这两个原本黄巢的重要助手,都提前覆灭。

    此时,其实黄巢覆灭的时间,是比原本历史时间线早了近一年。

    不过这也使许多事情,加速发展起来,比如田令孜和关中藩镇的矛盾,朱温和魏博镇,以及秦宗权的战争等等。

    此时,关中已经逐渐入冬,刚刚新婚一月的李业,带着崔瑛,一起回到了邠州。

    在今年年末,他就要离开这个自己已经驻守了三年的老地方

    路上,队伍途径咸阳,让李业本人都很意外的是,咸阳父老听闻李业新婚北归,竟是主动有上百乡老前来恭贺。

    李业顿时大为感动

    都说争霸逐鹿,本是王侯将相的家史,可何人贤德,何人残暴,老百姓心中只有一杆秤。

    李业当年不过在咸阳驻守一年,然不扰民,恢复生产,却令本地士民怀念至今。

    后面到了邠州更是如此,尤其是民众听闻,李业要调离邠宁节度使任,纷纷挽留。

    效节军在邠宁数县三年,虽然也征收沉重的税赋,可一不违农时,大规模征发徭役,二不强征丁壮,三不纵容士卒扰民。

    维护本地农业生产,可以说,这三年关中鼎沸,百姓离散。距离长安不过百里的邠宁,却反而成为了唯一的乐土和避风港,效节军与李业,功不可没。

    这样的藩镇节帅,在这年头,说是鹤立鸡群都浅了,说是沙里淘金,一点不过分。

    直到李业再三许诺,新上任的邠宁节度使崔彦冲,会延续旧政,萧规曹随,不会打搅大家正常生活,士民们才缓缓散去。

    而回到邠州以后,李业和一班文武马上就开始忙碌起来

    开始整编军队,置办后勤,准备西迁朔方

    对于军队,本着贵不在多而在精的原则,一千多名邠宁本地,不愿相随西征的士卒,被李业留下。

    交给同样要留在邠宁担任都押衙的姚长奇指挥

    剩下九千将士,除亲兵都外,分为八都,同样是以符杨二人,分别为左右厢兵马使,准备开拔西行。

    当然传统戏码,赏赐是不会少的,反正现在李业富得流油。

    李业对军队的控制还是相当深的,如眼下这样大规模开拔,转移驻地,基本没有出乱子,这在藩镇当中挺罕见。毕竟此时大多数节帅移镇,一般只能带走几千衙军亲兵而已,剩下的军士都是不愿跟随的。

    更多的,还是行政系统上的分割

    李业在邠宁三年,培养了一批行政官吏人才。当了两三年的土霸王,他如何不知道,这些人有时候比啥猛将还有用多了,而且培养起来也不比培养一个将领简单,自然是希望能带走的。

    这一工作自然是敬翔负责,不过现在他倒也多出来一个助手。

    李业的大舅哥,崔舣

    崔安潜也是意识到了,这时候,让儿子考什么进士,实在是屁用没有。

    天子出门都管不到二十个县,进士出身能干嘛?

    既然选择投资李业,那自然就得下注。

    其实对于崔氏这类名门而言,最大的资本,从来都不是什么财富、兵马、权位。

    而是人才

    几百年家学渊源,世代经史传家,尤其是在信息传播比较闭塞的时代,不得不承认,人家就是能培养出优秀的行政官员。

    直到五代、两宋,许多隋唐名门,都还能身居要职为官,靠的就是这个,只是那时候已经无所谓门阀了,再牛逼的出身,你也得走科举跟人卷赢不是?

    崔氏、韦氏、郑氏,这几家亲近李业的世族,都给他输送了不少族中青年俊杰,担任文吏。

    当然,也有不想跟李业跑去西边吃沙子的。

    李业也不强求

    但随着天水郡王的名号打响,李业却也吸引到了一批,游历于藩镇间不得志的士子人才。

    名声这玩意,还是很管用的。

    从西返长安,尤其是受封天水郡王以后,大量士子便慕名而来。

    唐代知识分子,还是不少的,既有出身名门的,也有寒门子弟。

    毕竟随着中央统治崩塌以后,朝廷根本给不了这么多位置官职,让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只好投身于藩镇当中。

    当然,亦有朝廷科举门阀壁垒森严的原因,大部分士人心怀怨愤,又有志向,虽不敢像黄巢那样造反,但却是不介意给诸侯们出谋划策,这也是晚唐能够壮大的重要原因。

    一时间,李业至少收到了不下四百封拜帖。

    他也懒得挑选,离开长安前,干脆让敬翔组织一场考试,录取其中成绩优异的一百五十人,相当于“小科举”了。

    这也不算忌讳,毕竟李业现在开府治事,都不用仪同三司,因为他是尚书仆射,本就是三司,有自行任免官吏的权力。

    消息一传出,引得许多不得志的士子争相参与试一试。

    甚至许多人,按照唐代科举惯例,给李业和敬翔投了拜帖诗文。因为唐代考试不封名,甚至可以提前给考官走关系,都很普遍,所以就流行给考官投拜帖诗文,其中优秀的作品甚至留名青史。

    但没成想,这一次李业和敬翔的门人却统统拒绝,然后择日将考试规则张贴于王府大门。

    此次考试,王府专门请了三十名刀笔吏,誊抄考卷,而且考完卷子还会用封泥糊名,也就是说,届时根本分辨不出谁是谁,所以你投了诗文,其实也不管用。

    而且,人家根本就不考诗赋!

    告示明确指出,考试分三个科目

    首先是考二十道《唐律》、《会典》里面的法律和政治制度常识。

    相当于以前科举的明法科,而且更简单,要是这个都不知道,你当个屁的官。

    第二科,要求写三篇公文,主要是安民告示、赏赐军士、州县递文、上计报告之类,都是在地方官吏任上,非常实用,经常要写的东西。

    第三科,就是考数算和农业地理等常识,比如土地粮税核算,商税、盐茶专卖的税赋抽成等等,还有常见作物的生长季节之类。

    不少士子,看到这些考试内容大失所望,不禁抱怨道

    “我等俱是良才,非吏才也!天水郡王何以此相辱?”

    但贴告示的敬翔属吏,只是面无表情道

    “大王有言,不能治民者,虽才倾东海,于国何用?”

    不过此时的士人,到底还是没有后来宋明那般空谈玄虚,唐代文风还是比较务实的。

    况且这年代,也容不得他们这些穷措大挑三拣四,故而虽然嘴上抱怨,但身体还是非常诚实的连忙突击复习,参与了考试。

    而且不得不承认,天水郡王搞出的这些手段,虽然看起来“有辱斯文”,但却让许多出身寒门,对自家身世缺乏信心的士子大胆起来。

    听说这位大王,以前也是出身草莽,想必也不会排斥寒门士子。

    最终,李业果然不分家世,统一让敬翔、李振等人批卷录取,自己还会亲自复核检查一遍,最后才贴出名单公示。

    不少参与考试,甚至事前通过关系,打过招呼的世家子被淘汰,不免颇有怨言。

    而登名在榜的寒门士子,不禁欢呼雀跃

    名列首位的,是一名来自山东的贫寒士子,唤作李愚,更是感叹道

    “今日方知,寒门学问之用耳,昔年巢贼若逢天水郡王,安能反乎?”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top:8081/xs/131/131536/5690998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top:8081/131/131536/56909986.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