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小农民 > 第1223章 张月如的稿费

第1223章 张月如的稿费

推荐阅读:六十年代,开局就要我娶媳妇恶雌娇又软,众兽夫轮流跪求我宠双修夜,天书说它附错身了?我不是小混混之三人行欢迎来到枉死城黑欲人生阿姨别动,您女儿还欠我高利贷呢为了英雄老婆,成为邪恶大反派金丹重生,校花却要悔婚长生从仙武同修开始

    小荷香看着报纸,痴痴笑。

    白素素却被气到不行。她嘟囔着嘴:“要是让我遇见大不安这个家伙,我非宰了他不可。”

    “素素姐,你大可不必生气。这大不安必是师父身边的人。要不然,他哪里来的这些一手资料?”

    白素素当然知道。但如此抹黑潘小安,还是让她生气。

    在她心里,师父可是最完美的男人。

    “小荷香,你怎么了?”

    刚刚还笑的没心没肺的小荷香,此刻竟泪流满面。

    她拿着报纸笑着哭,哭着笑。

    我记忆里的女孩

    “我的记忆里,有个大眼睛女孩。她的眼睛黝黑,明亮的像珍珠一样。

    她身材小小,却能量大大…”

    张月如白话写文章。四百字小作文,我记忆里的一个人。

    为了不引起怀疑,她还在文章后面,发起了话题讨论我记忆里的人。

    谁的记忆里,都会有那么一个让人难忘的人。

    小荷香聪慧。张月如文字里的事,只有她才知道。

    她收到了师母的回信,她感觉到张月如的爱意,小荷香如何不哭泣?

    关于安国周报在新宋贩卖之事,临安朝廷先是严打过一阵。

    后来见管不住,他们索性自己刻版复印。对于有争议的事情,他们会进行删减篡改。

    对于安国境内的灾害,百姓受委屈的事情,则一字不差的复印,有时还会添油加醋的写上几句评论。

    反正,新宋这帮人也是有意思。他们要营造一种意识形态。

    安国常年累月的打仗,很快就会衰落瓦解。安国的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好比在金州府,一颗杨梅就要卖十文钱。金州府百姓,根本吃不起。

    穷的吃面的金州府百姓,又怎么会知道白米的珍贵。

    新宋百姓不明就里。他们听人读完报纸之后,就会哀叹。

    “把个饺子冻成冰块,只为了吃的时候能充饥,可怜啊!”

    “大冬天的,小孩子拿着冻坏的梨吃,可怜啊!”

    “树叶配着黑乎乎的酱泥吃,可怜啊!”…

    新宋百姓恨不得给金州府百姓,捐点米,弄条鱼。

    让金州府百姓知道啥叫鱼米之乡。啥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不得不说,这片土地上的人,一贯皆善。就是有时候,嘴巴毒辣了点。

    金州府不产杨梅,自然要贵点。所谓物以稀为贵。

    而这种小众水果,可替代的水果太多。吃或者不吃,并不影响什么。

    就好比,北方人多喜欢面食,对于大米饭并没有那么热衷。

    而金州府也产米。这里的米品质更高。

    但金州府百姓,还是喜欢把米爆米花,压成糖米板,或者做成杀了马。

    “杀了马”上面还会放葡萄干,或者花生碎。这点心很受老年人和小孩子的喜欢。

    在金州府的年集上,是个很受欢迎的点心。

    中产之家,会买上一点。做过年时的糖果。对贫困点的家庭来说,这点心还是太过奢侈。

    毕竟买一斤杀了马,最少可以买三斤米花。而这三斤米花,可以装一布袋。足够孩子们吃上一个年节。

    为了照顾这些相对贫困的家庭。安王府年关大集,对他们的小摊位,不征收摊位费。

    而对于他们摆在路边的摊位,也多给予一点照顾。

    从腊月十五到除夕夜,总共不过半月。这些个摆摊人能碍着谁呢?

    他们能赚些钱养家,对于安国来说,也是件极好的事情。

    安国,总还是要有点温度。

    依照惯例,张月如出来置办年货。今年在家的姐妹不多,张月如觉得有些冷清。

    “夫人,咱们要少买一点东西。买的多了,吃不下,会坏掉。”

    二嫚还是节俭的性格。她唯恐浪费了东西。

    “二嫚,不是这个道理。小安说过,银钱要流动起来,市场才能活跃。

    百姓手里有钱,安国才能兴旺。而像咱们这些人,更要带头出来买些东西。”

    二嫚挠挠头,她不是很明白:“咱们不缺物品,干嘛要买?把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不好吗?”

    张月如不知道该如何向二嫚讲解。“二嫚,你别问那么多,反正就是要多多花钱,才对咱们安国有利。”

    二嫚便不再问。对安国有利的事情,她都要做。

    “夫人,我还攒了一百块。要不我给它全花了?”

    “花”张月如笑说:“若是不够,我还可以给你些。”

    二嫚不好意思起来。“这一百块就是夫人赏的啊。”

    “不不不,这是劳有所得。在咱们安国,没有白使唤人一说。”

    张月如想到自己的稿费。

    那首《月一》诗发表之后,因为追着分析,谩骂的人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等月末时,龙柔还给她送来二十块。

    张月如推辞不收。她觉得写个打油诗就赚钱,这有点太扯。

    她更怕这是龙柔在奉承她。

    但龙柔很坚决。她的理由很充分:“凡是见报的文字和图画,都是要给予银钱的。

    小安说这是稿费。还有版权费在里面。要尊重文人的劳动成果。”

    张月如便收下。虽然不踏实,但潘小安说过,那就不会错。

    张月如当然很高兴。这二十块不是她种地所得,也不是她绣花所得,这是她的稿费。

    意外之财能不香吗?

    张月如将这二十块小心收好。这笔钱,她只想留给潘小安花,连双十儿都不行。

    慢慢的,张月如的稿费多起来。因为她的专栏有了忠实的读者。

    甚至有商家找到报社,希望月一能给做做广告。

    张月如没敢接广告。她不能让人知道,月一是自己。

    没有亲眼见过,亲自用过的东西,张月如才不会去给推荐。

    如此一年,张月如的稿费就收了三百余块。她不知道龙柔是怎么计算的,反正,龙柔给她,她就收下。

    而今日,她要用稿费购买年货。这些年货,她打算送给孤寡。

    再好的制度,也有穷困之家。或者因病,或者遭灾,或者出了不孝子。

    张月如自有一股执拗。她不去追问这些人如何致贫的,她只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她们一些吃食。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top:8081/xs/130/130476/6108425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top:8081/130/130476/6108425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