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屯民

推荐阅读:六十年代,开局就要我娶媳妇恶雌娇又软,众兽夫轮流跪求我宠双修夜,天书说它附错身了?我不是小混混之三人行欢迎来到枉死城黑欲人生阿姨别动,您女儿还欠我高利贷呢为了英雄老婆,成为邪恶大反派金丹重生,校花却要悔婚长生从仙武同修开始

    三人回到坑前,邱阳又投入之前的工作。

    宁安给火堆添了柴,蹲在一旁烤火。

    火堆现在已经被移到沤肥池范围外。

    看到一旁被刘叔挑选好的石头,宁安突然想到他们忘记准备糊石台的材料了。

    她也是今天出城的路上才想起新闻上有小孩掉进化肥池的例子,才刚告了刘叔,他们的沤肥池最好用石头垒一圈台子,防止人掉下去。

    刘叔当时可能也没想到要准备糊石头的材料。

    “刘叔,石头用什么糊呢?”

    “和盖房一样,用黄土、细砂、掺点石灰,秸秆或茅草。”

    刘昆回答完也反应过来,他说的这些,除了石灰,其余他们都没准备。

    石灰,是家里盖房剩下的,他们打算沤肥池挖好后,撒石灰粉消毒,所以专门带了。

    黄土也好找,秸秆得去别家借点。

    想到就做,刘叔和邱阳打个招呼准备回家找材料,“阳哥儿,我跟小姐回去找糊石头的材料,你们几个在这忙。”

    “刘叔,材料都备齐了吗,还要秸秆吗,我家有。”刘根站在坑里问道。

    刘根知道宁家刚搬来,什么东西都没有,建房子的所有物料都是从别人家买的。

    “那正好,家里秸秆都用完了,我正打算去邻居家借点。”刘叔和蔼道。

    “哎呀,我忘记了一件事。”宁安突然道。

    “什么事?”刘叔和邱阳都看向她。

    “池子还得防水,光泥土容易渗水。”宁安一脸懊恼,自己把这么重要的问题给忽视了。

    宁安一直说挖池子沤肥,宁家也没人沤过肥,都以为池子挖好就能用了。

    邱阳和刘叔以为她忘记了什么重要的事。

    “这简单,和糊墙一样,在池子四面糊上泥浆就能防水,一会每样材料多备一些就行了。”刘昆不觉得有什么,就是多费点事而已。

    宁安看大家没有责怪她,心里有点歉疚,自己提前没有做好工作,导致多跑一趟,今天很有可能干不完。

    “今天弄不完了,材料一下子也找不齐。”宁安失落道。

    “今天弄不完也没事,明天接着来,冬日里也没旁的要紧事。”邱阳一直把宁安当妹妹,不忍心看她失落自责。

    “我家还有不少秸秆,我明天送过去。”刘根忍不住道。

    “谢谢你们。”宁安真挚地向刘根道谢。

    刘根紧张地捏着拳头,主动提出,“不用谢,明天我可以再来帮忙。”

    不等宁安他们张口,又补充道:“不要工钱。”

    宁安弯着眉眼:“该给的工钱不能少,我也不清楚明天还要不要你们帮忙,要是需要,一定会告诉你的。”

    “嗯。”刘根仰着头,微微点头回复道。

    “那明天再找材料,这会回去也不安全。”邱阳和宁安、他爹商量道。

    因为他家新搬来的,家里女眷又多,小组长专门上他家讲了大半个时辰单独出行的危险,还举了很多镇上不听劝的惨例。

    现在,让宁安和刘叔两个人回城,邱阳不放心。

    出了事,俩人打不过也跑不了。

    “嗯,邱阳哥说的是。”

    反正今天完不了,没必要着急了。

    宁安跟着刘叔挑选合适的石头,石头要扁平的或者方的,好垒。

    夜晚,宁尚这二三百人在一处屯子驻扎。

    屯子有驻防士兵的营房,不过只有三间房,住不下这么多人。

    粮草车停放在营房,留二十多个人在此处,驻扎这儿的什长带剩余的士兵去屯子里农户家借宿。

    这会晚上在野外睡会冻死人的。

    边疆,因着共同抗敌,军民之间亲如一家,百姓对于士兵借宿已经习惯,并且对他们非常热情。

    尽管家中一日两餐,晚上并没有饭,但他们还是起火烧灶要给士兵们做晚饭。

    “大娘,不用给我们做饭,营里管伙食,我们吃了饭才来的。”宁尚的什长阻止道。

    他们现在是一日三顿,他们刚在营房吃过饭才来的。

    军营规定不能吃农户家的饭食,不仅是不能占百姓便宜的原因,也为了士兵安全。

    万一有人心思歹毒,在饭菜里下药,那可能就全军覆没了。

    “是啊,大娘,我们吃过了,不饿。方便的话,我们借锅灶烧点热水。”

    宁尚想热乎乎的洗了脸,泡脚是不大可能了。

    他走了一天,脚底板都硬了。

    老两口互相看了看,老爷子朝老太太道:“我来烧炕,你快去烧水。”

    “欸欸,我这就去。“老太太迈着小碎步往灶房去。

    老爷子家就老两口带着孙子孙女,冬天为了省柴火,他们住一个屋,另间屋子炕还是凉的。

    他们接到村长的通知,才刚抱来柴点上火。

    “大爷,不好意思,打挠您了。”宁尚向看老两口为他们忙活,满含歉意向老爷子道。

    这对夫妇让他想起他们来伊犁路上,碰到劫匪后借宿的那家老人家。

    老人家总是充满善意。

    “不打扰不打扰,你们来,我高兴。”

    老爷子摆摆关节肿胀的手。

    “大爷,家里就您和大娘吗?”宁尚卸下自己的背囊,帮忙烧炕。

    其余人铺炕检查门窗。

    “还有孙子和孙女。”大爷乐呵呵地回道。

    “您孙子孙子几岁了?”

    “大孙子十岁,孙女七岁。孩子可懂事了,跟着下地干活、做饭,再过两年就能顶个大人用了。”大爷眼里带着骄傲道。

    一番闲聊下来,宁尚已知晓老爷子家的情况。

    老人家的儿子儿媳都死在突厥人手里,剩了孙子孙女跟着老两口过活。

    还有个女儿,嫁到远处去了,几年才能回来一次。

    孙子还没到服役的年龄,等到了二十岁就要去服役。

    不过他们屯民与军户不同,屯民每户出一名符合条件的男子,每年参加固定的训练,在军队需要时作为后备人员守卫杀敌,其余时间都在家种田。

    相比较宁尚他们,屯民兵更自由些。

    “大爷,这个冻疮膏,您留着用。”

    宁尚洗漱完后,翻出来一瓶冻疮膏送给老爷子。

    家里给他准备的药品他随身携带,冻疮膏他带了三瓶。

    他刚看见老头和老太太手上,冻疮都溃烂了。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top:8081/xs/130/130288/5662735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top:8081/130/130288/5662735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