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管教

推荐阅读:银发后重归八零,成了科研大佬心尖宠被逐出宗门后,美人师尊跪求我原谅姐姐逼我祸害她闺蜜洪荒:先天阴阳蛟,再无金蛟剪农家穷叮当,医术科举两手抓大明皇孙:开局教朱元璋当皇帝一秒加一只烧鸡,女神跪求我收留让我医武双绝,你管这玩意儿叫诅咒?渣男换娶绿茶后糙汉军官惜我如命结婚三年没圆房,随军一夜多胎了!

    回去的路上,李卫东迫不及待问:“怎么样,怎么样?”

    丁志远道:“我出马还有办不成的事儿?”

    李卫东仿佛看到了小钱钱正在向他招手,咧着大嘴笑道:“那就好那就好,有事儿你就吩咐,保证完成任务!”

    金钱的魔力无疑是巨大的。

    有钱能使鬼推磨,也能让李卫东这个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身无长物的街混子,浑身洋溢着昂扬的斗志和奋发的激情。

    对于小舅的这个变化,大外甥感到很欣慰。

    在丁志远看来,其实李卫东不是不能吃苦,也不是天生懒惰,更不是不聪明,他只不过是陷入了命运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当然,他也尝试着努力挣扎过,可无论怎么挣扎,都无法摆脱命运的漩涡,于是他就认命了。

    实际上,李卫东只不过是当下无数农村年轻人的一个缩影。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很多孩子连小学都没毕业就缀学了,然后小升初不到40的孩子进入初中。

    初中升高中,除了个别优秀学生上中专外,大概有10-20能上高中。

    后世没学上还可以去城市打工,多少算是一条出路。

    但80年代城市私营企业并不发达,国营企业岗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连返城知青的就业问题都无法解决,怎么可能允许农村泥腿子往城里乱窜?

    农村人进城可以,打工却不行,因为每月定量供应的粮票、油票只有城镇人口才有,农村人拿不到定量,就吃不上饭,在城市根本无法生存。

    不仅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迁移,同样由于粮食关系的束缚而相当麻烦。

    粮票分为全国通用和地方流动两种,只有全国粮票才能在全国范围内通用。

    如果你要去外地出差,必须持单位介绍信去粮店换全国粮票,否则你就等着饿肚子。

    即便有的农村人自带干粮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也要克服无数的困难,忍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恶意。

    总之,这个年代的农村人被死死束缚在土地上,动弹不得。

    像李卫东这种没学上的年轻人,不会种地也不愿意种地,除了当街溜子还能干什么?

    谁又没点理想、梦想?

    就算是乞丐,也是有梦想的,更何况十七八岁的年轻人。

    但凡还有一丁点希望,谁愿意当街溜子?

    深陷时代的漩涡中,李卫东们从满怀希望,变得绝望,在绝望中渐渐麻木,最终自暴自弃,然后浑浑噩噩地过完这一生。

    这是他们这一代农村人的宿命,也是时代的悲剧。

    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不笨,他们缺的只是一个机会,一条拉他们上岸的胳膊。

    上辈子如果有人能早早地拉李卫东一把,他就不会误入歧途,更不会将人生中最美好的12年浪费在踩缝纫机上。

    然而,上辈子却没人拉他一把,不是不想拉,而是大家自顾不暇,想拉他却没能力拉。

    这辈子,丁志远绝对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他重蹈覆辙。

    他之前说替李春梅管教李卫东,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管教管教,既要管,又要教。

    只管不教,那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

    只有管、教结合,才能把舅舅从一个街溜子改造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现在是该给小舅加加担子了。

    放着这么听话的劳动力不用,浑身难受啊!

    不过,保险起见,丁志远打算再观察观察,还是先给小舅点轻松的任务历练历练,做好了再加担子也不迟。

    “家里那点酸枣肯定不够,这两天其他的你别管,就挨家挨户去收酸枣。”

    李卫东拍着胸脯道:“这事儿我拿手,我这人没别的优点,最喜欢串门了。对了,收多少?”

    “不用太多,先收个一千斤。”丁志远现在本钱少的可怜,不敢梭哈,刚开始还是少收点为好。

    其实1000斤真不算多,现在酸枣还没到成熟季节,收购的都是去年秋天的干酸枣。

    5斤干酸枣出1斤酸枣粉,1000斤干酸枣能出200斤酸枣粉,也就能配制5万瓶汽水。

    丁志远之前张口闭口一天产3万瓶、卖3万瓶,固然是在给李卫东、廖富贵画大饼,但说到底还是他有这个自信。

    他相信,只要自己的计划能顺利展开,那么要实现他吹的一天产销3万瓶汽水的牛,简直不要太轻松。

    5万瓶很多吗?

    无非一天半的产量,一点都不多。

    所以,丁志远又交代道:“你收酸枣的时候,顺便摸摸底,看看咱们村有多少存货。”

    李卫东点头道:“好,我再把周围几个村走一遍。”

    丁志远顿时对小舅舅刮目相看,可以啊,一点就通,还能举一反三,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接下来几天,丁志远和廖富贵各自分头做着准备工作。

    李春梅和姥姥忙着磨酸枣粉,不过丁志远嫌慢了,李春梅只好又把三个舅妈叫上,一天能做50斤酸枣粉,暂时够用。

    李卫东忙着满村收酸枣,不用丁志远指点,他自己就招呼几个关系好的伙计打下手。

    丁志远则负责买配料,买完配料躲在家里调制

    这可是个细致活儿,眼神要好,手要稳,脑子更要无比清醒,不能出一点差错。

    每天傍晚吃过晚饭,丁志远都会骑着自行车到镇上跟廖富贵碰个头。

    不得不说,廖富贵是个相当能干的人,也是个靠谱的合伙人。

    第三天晚上碰头的时候,他已经把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好了。

    五六个老娘们正坐在水池边,用猪鬃刷把刚从热火碱水里捞出来的汽水瓶从里到刷干净。

    剩下的三四个老娘们则是负责用自来水管冲洗刷过的瓶子,每洗好一个,瓶口朝下放到架子上控水。

    丁志远看着水池里密密麻麻的汽水瓶,问道:“老廖,你买了多少个瓶子?”

    廖富贵心虚道:“5000个。”

    “5000个?”丁志远皱了皱眉,“有点少了,都不够一天用的。”

    廖富贵立刻叫屈道:“丁老弟,就这5000个瓶子,还是我今天中午喝酒喝出来的,你闻闻,你闻闻,我现在还一身酒味儿呢,我容易嘛我!”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top:8081/xs/11/11286/630510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top:8081/11/11286/630510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