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小说 > 历史军事 > 尘埃如山 > 第29章 民国

第29章 民国

推荐阅读:社恐我装的,凶手我追的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全民船娘:我的船娘全是BUG级!大佬十代单传,我为他一胎生四宝和前女友分手后!天降京都大小姐剑道仙宗睡觉就能升级,我成至尊懒鸟开局流放:从罪囚营杀到天下之主太虚剑主!和离后,矜贵夫君跪求我原谅

    民国二年的四月,伏阳县新来的胡知事,带着县署签发的任命状来到了三家营。
    见了穿衣打扮都很新派的胡知事,郭修安赶紧跪拜。
    胡知事边阻止边说:“现在是民国了,大清那一套不兴(过时)了!”
    寒暄完毕,胡知事对郭修安说: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民国没有皇帝了,但有总统!
    以后全国上下,都听京城的袁大总统发号施令。
    新朝要有新气象,县衙以后改称县知事公署,知县老爷改叫县知事!
    大清朝虽然亡国了,但以前搞的“新政自治”还是不错的;
    袁大总统让保留下去,继续搞“民国自治!
    伏阳县原来划定的,东西南北四个乡也不变;
    您这个前清的东乡乡董,以后还是民国的东乡乡董!“
    郭修安问皇帝没有了,皇粮还要不要缴?
    胡知县说:“自古农民缴皇粮,商贾缴国税,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民国没有皇帝但有大总统,以后皇粮折合成银元,按国税缴!”
    讨论群
    郭修安又问民国禁不禁大烟。
    胡知县的脸色,便开始不好看了。
    他小声对郭修安说:
    “郭乡董,前清这帮老古董太败家,
    把户部的银子都赔给了洋人,留个烂摊子给袁大总统。
    现在民国刚成立,哪里都要用钱补窟窿!
    大烟肯定是要禁的,但不是现在立马就禁!”
    胡知事话锋一转又说:
    “民国、民国,是要讲民主的嘛!
    有人想吸,那就要有人种!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官府不支持老百姓吸大烟,但眼目前也没明令禁止的!
    上面想了个两全其美的禁烟法子——征税:
    以后不论种大烟、贩大烟、还是吸大烟,都要课以重税!
    吸的起大烟的人,都不缺银元,吸的越多缴的税银就越多!
    等到大家都吸不起了,大烟自然就禁了,国库也就充盈了!”
    郭修安说:“穷人也有吸大烟的!
    烟瘾犯了个个六亲不认,踢田卖房、卖儿卖女的也不是没有!
    征税这个法子不管用!”
    胡知事不高兴了:“重疴要用猛药,治世需用重典!
    这是上面的意思,咱们就不要掰证了!
    讨论群五六三七四三六七五
    我这次来东乡,还有更要紧的事情要办!”
    郭修安问什么要紧事。
    胡知事说:”大清朝是皇权不下县!
    县下的一切事情,都要依靠宗族的村规伦理来自治。
    遇到像郭修安这样的贤达族长,那是国之幸民之福;
    但遇到族霸劣绅,那么乡下就乱了套!
    如今民国了,国家就改制了!
    县知事公署下面正式设乡董、村里设村正,这都是大总统正式任命的正式官员!
    大家有了名分,更要为国分忧、为民纾难!“
    郭修安说大总统想的真周到。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胡知事接着说:”乡村里有了官儿,
    第一件事就是丈量土地、统计人户,完善花户账册!“
    胡知事说大清自康熙朝开始,就定下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国策;
    雍正朝开始‘摊丁入亩’,固定下了田赋总额。
    但旗人和有了功名的人,名下的田地一个子都不征,
    全都‘飞洒’到普通老百姓身上,真是岂有此理!
    现在民国来了,万民平等!
    不管是旗人还是汉人,官绅还是百姓,
    就连族里的公地,寺庙的香火地,
    都要丈量厘清、登记造册,只要耕种就要纳税!
    讨论群
    郭修安说:“自古‘皇粮国税,不缴有罪’!
    丈地补册,纳税完粮倒没什么,
    只是这‘不禁烟土’的规矩,跟村规民约不合!
    这个东乡的乡董,胡大人还是另请高明吧!”
    胡知事以前是一个没有考下功名的贡生,他在前清做了半辈子不入流的县吏,
    对前朝的吏治和赋税,可谓了然于心。
    没来东乡之前,胡知事把郭家的祖宗八代全查了一遍,
    竟没有找到可以当众拿出来,敲打郭修安的东西!
    胡知事原以为,郭修安会在恢复征收郭家田赋的事情上,跟他死命的纠缠;
    却没想到郭修安会在禁烟的事情上,直接撂了挑子;
    塔。读-小.说&~Ap~>*~p。,完全.开@~源免费>.的网文小说*。网-站
    一点面子都没给他这个刚刚上任的县知事!
    胡知事想了半天,最后对郭修安说:
    “丈量烟地、征收烟税的事情,你就交给底下的约正去办吧!
    每年东乡征收的大烟税,公所跟县知事公署四六分成,
    四成留下来建乡董公干的乡公所和新式学校,直到建成为止!
    乡公所和东乡第一所小学,就建在三家营村后!
    郭乡董您看这样办,中不中?”
    关于清朝的田赋,胡知事说的一点也没错。
    从雍正朝开始,三家营的地粮,就根据全营登记在册的田地总亩数,
    按照每五十亩纳一两官银的赋额,固定了下来;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每年官衙随田赋加征的火耗、柜书纸张饭食和办公平馀,
    虽不相同但也变化不大,每两赋额也就加征两三百文钱。
    东乡每年的田赋,按照上、下两忙征收。
    上忙从农历二月二开始,到四月十五为止,征收应纳赋税的一半;
    下忙则是从八月初二开始,到十月十五征收另一半。
    所以每年二月二和八月初二这天,县衙的户房就把“征粮红簿”,
    送到各村乡地的手上后,在城门口和村镇的显眼处,
    张贴盖着打印的纳粮告示,命令“阖邑绅民并乡地花户人等”,即刻赴县衙“自封投柜”。
    征粮红簿就是需要纳赋的花户(在册的有地农户),应纳税粮的账册。
    乡地,就是每个村寨负责催征田粮的管事之人,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大多也是家底丰厚财东乡绅担任。
    而自封投柜,就是要求花户亲自到县衙,缴税完粮。
    “自封投柜”制度设立的初衷,是县府为了防止负责征粮的衙役,
    借田赋之名敲诈勒索花户而中饱私囊,让老百姓自己到县衙完粮纳税。
    但实际上,不管是对应征的花户,还是县衙的户房来讲,
    “自封投柜”都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自从朝廷摊丁入亩,免除人头税后,乡村的人口翻了一番;
    人丁多了是非多,分家裂户是必然,
    家里只有十数八亩的花户,比比皆是。
    这些目不识丁的花户,花上一两天时间,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搭上食宿花销,亲自到县衙缴纳几百文的田赋,
    想想都是一件及其不划算的事情!
    再说了,让全县数以万计的花户,都去县衙里完税,
    县衙早就被挤塌不说,户房屈指可数的账房先生,
    估计要全部累死,也征不齐每年的田赋税银。
    所以让各个村寨的花户,自行选定他们信得过的“乡地”,
    将每年应征花户的田赋税款,代收完毕后再统一缴到县衙,
    才是最为可行的完税方式。
    这就是被官府默许的,田赋征收“包收垫款”制。
    乡地“包收垫款”,就是在每年上忙和下忙截止的日子,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各村的“乡地”,都会将本村在册花户的应纳税款收缴后,
    代表花户赴县衙“自封投柜”完粮纳税。
    如果有些花户实在缴不上赋税,乡地就要为其先设法垫付,
    欠款的花户由族长作保,与乡地约定还款的数额、期限和方式,
    实在还不上的帮工作佣,也未尝不可。
    这种走了样的“自封投柜”,不但让花户省时省力省钱,
    村寨的族长们,也免了许多被衙役催征敲诈之扰,
    县衙既能按时完成赋税征收,又省去了账款收拢核对的烦扰,
    而作为乡地虽然垫了欠款,也多了些花户或多或少的跑腿钱,
    也算得上各方皆大欢喜的事情。
    口口五六37四三陆七伍
    在正常年景下,这种看似难以理解的,
    官府有限度的制度管控,和乡村有空间的自我治理,
    加上富人和贫民在人丁和钱财上的互相依赖,
    共同维持着这看似水火不容,实则守望相助的乡村平稳局面。
    这也是对“有钱出钱没钱出力”,这句乡村俗语最好的诠释!
    除了包收垫款的乡地,跟田赋相关的人,还有一个就是村寨的社书。
    社书都是识文断字之人,负责本村或者几个村寨里,编制和更改在册的田赋。
    每年腊月底,社书都要把他所管辖的村寨里,
    本年中变更的田地和户册更正完毕,然后交到县衙的户房,更新来年钱粮推收和税册更定。
    因此,社书是最了解乡村的那一类人;
    口口
    也只有他们最清楚村寨里,每块田产真正的主人到底是谁,
    因为在田产买卖签契交割的时候,卖家即使不找中人,
    也要把社书请到场——没有人愿意对已经踢卖的田地,来年继续承担赋税的!
    三家营的社书只有一个,就是子承父业的白郎中。
    几十年来,白郎中再也没有在田册管理上,做过“瞎事儿”,
    便彻底将“白瞎子”的称号,甩进了伏桐河。
    但三家营的乡地却不止一个,李姓和郭姓各有一个。
    自从韩皮匠买下李长盛抛卖的田地后,韩皮匠变成了韩姓人的第一个乡地。
    李家在营里田地最多,李太栓在世的时候,
    虽然他只承担李氏一族的包收垫款,但也基本上不收欠税族人的利息。
    密码伍陆彡74彡陆7伍
    但自从李长盛做乡地后,便开始有了垫款利息的做法。
    除了李家外,三家营里再没有超过两犋牛田产的大财东。
    郭修平有了功名之后,官府便强制把豁免了的郭家赋税,飞洒到营里其他花户头上;
    郭敬祖便在全族公议后,每年用祠堂公地的租粮,
    垫付了一半的田赋,乡地一职也交给族人担任。
    郭家卖了祖田后,这个规矩也没有改,
    祠堂公产垫支田赋税款的做法,便一直就延续了下来。
    人人心里都有杆秤!
    郭家和李家在三家营老百姓心中的分量,老百姓嘴上不说心里都掂量的出来。
    郭修安最后还是接受了东乡乡董的任命。
    密码五六37四三陆七伍
    三家营原来的三个乡地李长盛、韩皮匠,还有郭敬裕的儿子郭修顺,也被正式任命为村正。
    郭修安把胡知事安排的差事,交给了三个村正去办;
    他自己便开始筹划,乡公所和三家营新式小学的建设。
    第二年上忙结束的时候,三个村正利利索索的把收上来的田赋烟税,交到郭修安手上。
    郭修安看了看账册,皱着眉头问:”你们是不是暗地里加了码?“
    李长盛摇摇头说:“今年的田赋是罗圈腿加外八字走路——里外都拐!”
    郭修安问咋个里外拐法。
    李长盛说:“先说里拐:前清的田赋是按照银两算的,
    民国的田赋是按照大洋算的,一两银子兑一块半大洋;
    老百姓没银子没大洋,只能缴铜钱;
    首发@:塔-读&小说
    但今年铜钱又贱了,四千文铜钱才兑一两银子,吃亏的还是咱老百姓!”
    韩皮匠问那外拐是什么。
    李长盛说:“以前一两田赋满打满算,也就缴一两三分银子。
    今年开始,一两田赋要征两块三个大洋,
    外加两毛的差徭,比去年涨了两成多!
    这就是外拐!”
    郭修安根据李长盛说的,又核对了一遍钱账,他发现还是多了不少税钱。
    李长盛说:“官府不禁烟,老百姓感恩戴德都主动缴烟税,剩下的就是加征的烟税……”
    韩皮匠赶紧继续岔开话:
    “建了新学校,韩家的孩子是不是也可以去念书了?”
    密码五六37四三陆七伍
    郭修安说:“咱们建好了学校,县里就派先生来;
    只要是东乡的娃娃都可以来读书,女娃娃愿意来的也能读!”
    李长盛问女娃娃读书是不是乱了纲常。
    郭修安说:“跟县署不禁烟相比,女娃娃读书不算乱纲常!”
    李长盛又说这么多税钱,放在三家营里不安全,要赶紧缴到县上。
    等郭修安清点好账目,李长盛又说:
    “要是没有县署的胡知事,咱也没有这么多大洋建学校、盖公所,
    是不是要单独给胡知事,表示一下咱儿的心意?”
    郭修安看了看韩皮匠,韩皮匠说多少是个意思也好。
    郭修安从四成的钱堆里拔出几吊钱问:“够吗?”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李长盛和韩皮匠赶紧说:“足多不少!”
    郭修安说:“你俩现在就一起去县里缴!”
    李长盛和韩皮匠到了县知事公署,直接把税捐交到了胡知事手里。
    胡知事:“郭乡董真不愧是伏阳县最有名望的乡贤,
    这么快就收齐了不说,还多缴了这么多?”
    李长盛说:“胡大人,郭乡董忙着准备盖乡公所,派我们两个三家营的村正来交差。
    郭乡董说,大人您为三家营积德行善,辛苦的很!
    以后日子长着呢,这次我们就少留一点,剩下的都给大人您送过来了。
    我们就不去门房交差了,你给我们回个字就行!”
    胡知事心花怒放的连连点头: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东乡有你们几位贤达主事,我就放心了!
    税课那边也是自己人,这就叫进来给你们立个字据凭证!
    民国了嘛,咱们更要照章办事!”
    交了差出了公署的大门,韩皮匠对李长盛说:
    “三家营人人都说我是‘活屁股蛋儿’,我看你李村正的屁股,都活到**儿里去了!”
    李长盛不气也不恼,他晃了晃口袋里那几吊钱,对韩皮匠说:
    “我今天高兴,就随你耍嘴皮子!
    你要是再骂我,这些钱就没你的份了!”
    韩皮匠问为啥没把这些钱给胡知事。
    李长盛说:“拿这几吊钱敬奉县老爷,我不是找骂吗?”
    密码五六三七四三六七五
    李长盛把钱串分一半给韩皮匠,然后说:
    “县老爷吃肉,村老爷喝汤!这就是当官的好处!”
    李长盛和韩皮匠进城交差,郭修安便一声不吭的回了家。
    郭白氏说族人来了一拨又一拨,都在问收完秋让不让种大烟。
    郭修安没好气的说:
    “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烟税都交了还来问我干啥?”
    郭白氏叹气说:“问问你,那也只是给你这个族长个面子!
    知事老爷都说都不禁了,你还禁得住?”

本文网址:http://www.lazytxt.top:8081/xs/1/1361/81617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lazytxt.top:8081/1/1361/816176.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