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00》 第一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 弘治十三年四月,大病初愈的朱厚照满脸怒色地坐在椅子上,听着刘瑾的汇报。 “殿下。奴婢到太医院查了一下,果然如殿下所料,太医张灏韬为蔚悼王和太康公主开的柴胡知母汤的方子,柴胡和黄耆的用量也都足足增加了二两。”刘瑾恭敬地说道。 朱厚照重重地拍了一下椅子扶手,怒喝道:“这个“张灏韬”真是可恶,竟然敢谋杀皇子。刘瑾你速速带人把他给我抓来。本宫要当面问问他。” 刘瑾领命而去。 慈庆宫恢复了宁静。朱厚照不由地叹了一口气。太子这个职业真是一个高危职业呀。 他穿越到大明已经整整五年了。 他在现代名叫陈晓伟,是一个网络作家。写了几本网络小说,都是不温不火。写书过程中,对古代的史书进行了一番专研,尤其是对明史有了深刻理解。作为一名理科生出身的人,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几个好友听说陈晓伟写书又扑街了。为了让他从刚刚完结完美扑街小说的悲伤中解脱出来,就拉上他准备来一个邮轮旅行,忘掉那些不愉快,从而减轻压力,对未来充满信心。 陈晓伟也知道大家是为他好,就答应了。 悲催的是,自己竟然意外落水。 等到他醒过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竟然穿越到了大明。 当时是弘治八年,原来的朱厚照得了一场大病,病情严重到昏迷不醒,最后不治而亡。直到陈晓伟附体,醒了过来。这都是在夜间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所以并没有人知道。 朱厚照在弘治八年仅仅是四岁,可是穿越而来的陈晓伟已经是二十八岁了。 年龄和心智严重不匹配。陈晓伟只能是渐渐适应现实,适应自己的新身份,大明皇太子,朱厚照。 既然自己是朱厚照,未来的正德皇帝。那自己就不能像朱厚照那样不学无术,整天只知道玩耍。三十岁就把自己玩没了。 作为一名网络小说写手,看了那么多大神的神作,基本上都是面对穿越的现实,在古代另起炉灶,开始了开挂的人生。 可是自己没有令人羡慕的金手指,靠吹牛伯夷那是绝对不行的。 所幸自己对明朝这段历史还是十分清楚的。 再配上自己在现代所学的各方面的知识,定然能够力挽狂澜,干出一番事业,将大明重新拉入正常发展轨道,变得越来越强大。 朱厚照下定决心,面对现实,铆足劲,在大明大干一场。 可是现实却是那么的残酷。 弘治九年,朱厚照唯一的弟弟,朱厚炜不幸去世,年仅一岁。追谥蔚悼王。 弘治十一年,朱厚照唯一的妹妹,太康公主朱秀荣去世,年仅四岁,葬于西金山之原。 弘治皇帝是历史上唯一一个用实际行动实践男女平等的皇帝,一生只娶了张皇后一个人。 朱厚照成为了二人唯一的骨肉。自然也受到了百般苛护。 可是到了弘治十三年开春,朱厚照由于贪玩,被冷风吹坏了身子,得了风寒。 太医院的太医张灏韬作为伤寒科四位太医当中医术最高,经验最丰富,资历最老的那位,自然是为朱厚照医治的最佳人选。 张灏韬也不负众望,妙手回春,成功治愈朱厚照的风寒之症。 病愈后,张灏韬又为朱厚照开了柴胡知母汤这个方子。这其实也是一个风寒痊愈后大补的良方。 朱厚照吃了几副之后,感到自己有些烦躁,并且是口干舌燥,喝水也不解决问题。 朱厚照就让刘瑾把张灏韬开的方子取来。他看了之后,发现张灏韬将柴胡和黄耆这两味药的药量加大了。 如果是大人的话,或许还能扛得住。自己一个九岁的小屁孩怎么能够扛得住这么猛的药物呢。 朱厚照多了一个心眼,据他所知,自己的弟弟朱厚炜和妹妹朱秀荣也都是得了风寒,病愈后去世的。莫非也是因为这两味药。 于是朱厚照就令刘瑾去太医院查当年的医学档案。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为朱厚炜和朱秀荣治病的也都是这位鼎鼎大名的张灏韬。而开的那个柴胡知母汤,同样是柴胡和黄耆药量加大。 这难道是巧合吗? 朱厚照认为,这绝不是巧合。这是张灏韬故意的。 过不多时,刘瑾带着侍卫,押解着张灏韬,回到了慈庆宫。 张灏韬见到朱厚照,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哭着说道:“殿下,饶命呀。殿下。我真是冤枉的呀。” 朱厚照咳嗽了几声,说道:“张灏韬。不要觉得你做得那些龌龊事,我不清楚。本宫问你,为本宫治风寒的是你。柴胡知母汤这个方子是你开的。” “殿下,是卑职所开。这个方子主要治疗风寒后体虚成劳,四肢无力,多咳嗽的症状。卑职也是根据殿下的情况,开的这个方子。可以说是,对症下药。殿下如果觉得有问题,完全可以问问其他太医。卑职以性命担保,这个方子没有错。”张灏韬回道。 柴胡知母汤的确是针对这个症状的。这是毋庸置疑的。来自现代的穿越者陈晓伟就知道这个方子。因为他在现代因为积劳成疾,偶感风寒,中医大夫就给他开过这个方子。因此,他才对这个方子非常了解。 朱厚照冷笑道:“方子没有错,关键是柴胡和黄耆的用量那么大。你这是要害死本宫呀。” “殿下。冤枉呀。卑职的确是加大了柴胡和黄耆的药量,目的就是让殿下早日康复。殿下身体这么好,这点药量完全是没有问题的。”张灏韬解释道。 朱厚照听了,气不打一处来,上前就是一脚,踢在了张灏韬的脸上。虽然只是一个九岁的孩子,但是也把张灏韬踢倒在地。 当然这里面也有张灏韬演戏的成分。 朱厚照喝骂道:“都死到临头了,还这么嘴硬。柴胡和黄耆都有升举阳气的功效。本宫童子之身,本身阳气就盛。你还加量,这不是火上浇油,想害死本宫嘛。” 这番话,说得张灏韬哑口无言,他没有想到太子竟然对药方了解得如此透彻。 从张灏韬的表情,朱厚照就看出来了,他绝对是有问题的。 第二章 锁定嫌疑人 朱厚照也懒得和张灏韬磨嘴皮子。他知道自己无论怎么问,那都是问不出来的。要想让张灏韬开口,还得让锦衣卫出马。 于是,朱厚照就命人将张灏韬押送至锦衣卫的昭狱。并通知牟斌,由其亲自审讯。 朱厚照自己也没有闲着,他飞快地转动大脑,思考着整个事件。显然张灏韬只是具体实施者,他的背后绝对有幕后主使之人。 又是谁要置自己于死地呢? 与皇家有仇的人很多。对朝廷不满之人,被朝廷迫害人士及其后人,个别有野心的王爷,民间反明的帮派组织,甚至颠沛流离的流民,等等。 但是,自己仅仅是太子,上边还有一个父皇呢。如果想要找皇家报仇的话,应该是直接针对自己的父皇,弘治皇帝。 而对方却针对的是自己这个皇太子,显然对方有着深层次的考虑,在联想到自己的弟弟妹妹遇害,朱厚照觉得,这是要让父皇绝后呀。 父皇只有母后一个人,没有其他的妃嫔,子女这一块,现在仅剩下自己这一个儿子了。 如果自己被害,父皇就没有皇子能够继承皇位了。 到那时,只能是从其他王爷当中挑选人选继承皇位了。 历史上,真实的朱厚照英年早逝,并且无后。这才由他的堂弟,兴献王朱佑杬之子朱厚熜继承了皇位,年号嘉靖。 按照长幼亲疏关系来论的话,兴王朱佑杬是离弘治皇帝最近的。如果把朱厚照害死的话,他是第一皇位继承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兴王朱佑杬无疑是最大受益者,同时他也是最大的嫌疑者。 但是朱厚照很快就否定了自己这个看法,因为历史上的兴王,是一个热爱书法和诗歌,不喜欢纵情享乐的人。他对权力根本就没有兴趣,与弘治皇帝的关系也非常好。 排除掉兴王后,朱厚照参考明史,认为嫌疑最大的人应该是宁王。 因为在朱厚照登基后,安化王朱寘鐇和宁王朱宸濠先后起兵,妄图夺取皇位。安化王朱寘鐇直到弘治十五年才正式袭爵。朱寘鐇的嫌疑基本可以排除了。那么只剩下宁王朱宸濠了。 而宁王一脉,对皇家颇有微词。当年永乐皇帝发动靖难之役,胁迫宁王朱权出兵相助,并且许下诺言,将来得到天下,与他分天下而治。 可是,永乐皇帝成功夺得皇位后,却将宁王朱权的封地从河北迁到了江西南昌,并且夺了他的兵权。 宁王朱权深感前途无望,就开始韬光养略,与文人学士相来往,得以善终。但是他的子孙却对此事愤愤不平。 最终宁王朱宸濠公然造反。被当时的赣南巡抚王守仁所击败。 朱厚照经过缜密地分析,认为宁王朱宸濠的嫌疑最大。 慈庆宫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弘治皇帝自然是知道的。 他在匆匆忙完朝廷之事,就急命肖敬将朱厚照叫来,详细了解了一番这件事情。 朱厚照除了讲述事情的经过,还把自己派刘瑾调查朱厚炜和朱秀荣的医学档案一事,告诉了弘治皇帝。 弘治皇帝听了,也是震惊不已。 眼下,就剩下朱厚照这么一个儿子了。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那还得了。 见到朱厚照一切正常,弘治皇帝非常高兴,他安慰道:“听说你将张灏韬交给了锦衣卫,朕已经安排牟斌,全力审讯张灏韬。一定把他身后之人挖出来。” 朱厚照听完之后,说道:“父皇。刚才我又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分析了一下整个事件。觉得有一个人嫌疑最大。” “哦?说来听听。” 朱厚照就把自己的分析说了出来。 弘治皇帝听了,没有立即表态,想了想,问道:“这是你想的?还是你身边人分析的?” “父皇。是儿臣自己想的。没有找任何人。”朱厚照如实回答道。 弘治皇帝也十分赞同朱厚照的这个分析。在众多王爷当中,宁王一脉,绝对是特殊的存在。当年的恩怨摆在那里,不是说解决,就能解决的。难道真要按永乐皇帝的许诺,与宁王一脉共同治理天下? 弘治皇帝说道:“你分析的很好。这些话到朕这里就可以了。你不要和任何人说。接下来我会安排人处理此事的。” 朱厚照自然明白弘治皇帝的意思。就告退了。 弘治皇帝将肖敬叫了进来,吩咐道:“肖伴伴,你安排人调查一下宁王府。看看宁王府与太医院的张灏韬有没有什么关联。” 肖敬还管理着东厂,得到弘治皇帝的命令,自然是恭恭敬敬地遵命。 弘治皇帝又为慈庆宫增派了一批大内高手,保护朱厚照的安全。 张皇后也让人叫朱厚照到她那里用膳,自然也是免不了一番安慰。 锦衣卫的审讯手段,非常厉害。审讯效率非常高。 第二日,张灏韬就招供了。据他交代,是一个名叫刘养正的人联系的自己,给了自己一万两银票,让自己在朱厚炜的药里做手脚。为了这笔巨款,张灏韬铤而走险,加大了药量,导致朱厚炜的死亡。 后来的朱秀荣,以及太子朱厚照,也都是刘养正暗中唆使张灏韬做的,又先后分两次给了他共计十万两银票。 太子朱厚照竟然能够活下来,大大出乎张灏韬的意料。否则他早就逃离京城了。 刘养正这个人,朱厚照是知道的。宁王朱宸濠就是以刘养正和李士实为丞相,以王纶为兵部尚书,开始了自己的造反之路。 朝廷迅速下达了海捕文书,在全国范围内捉拿这个刘养正。 只有将刘养正抓住,尚有一丝希望,将矛头对准宁王。不过宁王在做此事前,或许早已与刘养正做了切割。 朱厚照虽然经过分析,提前推断出了幕后黑手就是宁王朱宸濠,可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要想借着此事,将宁王拿下,还是为时尚早。 事情的发展也如朱厚照所料。锦衣卫很快就调查出,刘养正与宁王朱宸濠来往甚密,是他府上的常客。 矛头直指宁王朱宸濠。 第三章 你有血光之灾 这个消息自然也传到了宁王府。 宁王朱宸濠上书为自己进行了辩解,声称刘养正仇视朝廷,有谋反之心。此人到宁王府拉拢朱宸濠,希望能够共同起事,并协助朱宸濠夺取皇位。朱宸濠作为皇权的忠实守护者,自然不会同意的。当他想要抓捕刘养正时,刘养正好像嗅到了不详的味道,竟然逃走了。眼下宁王已经在江西境内悬赏十万两捉拿刘养正,争取早日将其缉拿归案,以儆效尤。 这番说词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是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还是起到一定作用的。 弘治皇帝十分仁慈,对皇亲国戚、对文武大臣都十分宽容。虽然大臣们极力规劝皇上借此机会严惩宁王,可是弘治皇帝却并没有下重手,在没有抓到刘养正的情况下,只是罚了他半年的俸禄,并派人当面斥责了他。 朱厚照对于弘治皇帝的这个处理结果,也只能是淡淡一笑。因为他知道,以自己父皇的秉性,是不会对其斩草除根的。 好在宁王叛乱是在正德十四年。朱厚照还是有时间解决此事的。现在朱宸濠袭封宁王刚刚三年,还远没有造反的实力和资本。 自己既然已经知晓了宁王朱宸濠会有造反之心,那么完全可以在其造反前,采取各种措施遏制其势力的发展。不造反则已,造反就快速拿下。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此事暂时告一段落。朱厚照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每日除了学习,就是翻阅送过来的奏折和邸报。 国家大,事情就多。人员调整也是很多。 这不,一条人员任免信息映入了朱厚照的眼帘,引起了他的注意。 原来是朝廷将在家养病的户部左侍郎刘大夏擢升为督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 刘大夏的前任是,总督两广军务都察院左都御史邓廷瓒。此公在上个月,也就是弘治十三年六月,死在了任上。 朝廷几番商议,最后决定由刘大夏来接任。 对于刘大夏,朱厚照并不陌生。江湖传言,就是这位刘大夏,刘大人将郑和下西洋的珍贵资料《郑和出使水程》烧毁了。 史料上并没有直说刘大夏烧毁了这些珍贵资料。而是记载了在成化年间,皇上让当时的兵部尚书项忠查一下郑和留下的旧档案。结果是项忠派人足足查了三天,都没有查到。 于是,项忠就问当时的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档案在哪里? 而刘大夏则回道,三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劳民伤财,军民死伤万计。即使档案还在,也应该销毁。 总之,一句话,没了。 在朱厚照看来,刘大夏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下西洋的确是一个花钱如流水的败家行为。 如果像西方殖民者那样,在海外开辟殖民地,或者展开贸易,还能有利可图。 可是郑和下西洋并没有这么做,最终造成了国内的“钱荒”。 既然正史没有直说刘大夏将《郑和出使水程》烧毁,所以朱厚照认为,刘大夏极有可能是将资料藏了起来。 刘大夏在两广任上的时间并不长,转过年,刘大夏就将接替马文升,担任兵部尚书。 朱厚照觉得,趁着刘大夏没有回到京师,可以派人到兵部碰碰运气,找一找《郑和出使水程》。看一看能不能将此资料找到。 在他看来,大明未来的发展,海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作为未来继承皇位的皇太子,来自于现代的人士,决不能走老路。 想到这里,朱厚照就将刘瑾叫到身边,说道:“刘瑾。安排你一个事。” “请殿下吩咐。”刘瑾恭敬地说道。 朱厚照就让他找王钦要几个人,前往兵部,调取郑和下西洋的相关档案资料。 王钦原本是应天卫指挥使,弘治十一年闰十一月,被朝廷派到慈庆宫,侍卫东宫。 能够被派往东宫,足见其是一个忠诚可靠之人。 刘瑾一听,就说道:“殿下。据奴婢所知,郑公公下西洋的资料都被刘大夏这个挨千刀的给烧毁了。去兵部找,也是白找呀。” 朱厚照分析道:“那么多的资料,他说烧了,就烧了。本宫并不这么认为。本宫觉得是刘大夏将资料藏了起来。不管是烧了,还是藏起来了,你带着人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给本宫查,查到了最好,查不到也没有关系。本宫只有一个要求,不要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不要放弃任何希望。” 刘瑾说道:“请殿下放心。奴婢一定认真查找。即便是将兵部翻个底掉,也要查他个水落石出。” 朱厚照满意地拍了拍刘瑾的肩膀,说道:“那本宫就等着你胜利的消息。去。” 朱厚照对于这件事并没有报太大的希望。刘瑾能找到,很好。如果找不到,那也是正常的。 朱厚照原本以为张灏韬擅自增加药量一事告一段落了,接下来就是锦衣卫严查幕后黑手了。 可是弘治十三年九月的一次早朝,钦天监监副李宏上奏,近日夜观天象,发现有异,皇太子宜向东南,否则将有血光之灾。 这番言论,在朝廷当中激起了轩然大波。 内阁首辅刘健认为,这纯属无稽之谈。李宏在这个节骨眼上提出这番言论,居心叵测,其罪当诛。 但是弘治皇帝却不这么认为。太子刚刚遭受一劫,显然是天象有异的具体体现之一。如果不采取措施,真如李宏所说,太子将出现血光之灾,那岂不是让自己绝后呀。 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弘治皇帝思来想去,考虑了整整三天,最终还是决定按照李宏的建议,让太子去东南。 大明的东南,自然是江南地区。 张皇后听说之后,虽然有些舍不得,可是她也相信李宏的话。为了朱厚照的人身安全,只能是忍痛割爱,让朱厚照去江南了。 朱厚照听说之后,根本就不相信钦天监那一套。作为来自现代,崇尚科学的人,怎么可能相信这种歪理邪说呢。 第四章 挑人 听说弘治皇帝相信李宏的说法后,朱厚照就前去面见弘治皇帝,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弘治皇帝爱子心切,他根本就听不进去朱厚照所说的话,最后拍板道:“你还小,根本就不懂这些。你是大明的皇太子,将来是要继承皇位的。你要有个闪失,我们怎么办?大明怎么办?朕和你母后都商量好了。对外就说你是代天巡狩江南。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你还是回去好好准备准备。” 朱厚照分析道:“父皇。这会不会又是宁王朱宸濠搞的鬼。目的就是想将我调离京城,好趁机对我下手。” 弘治皇帝摇了摇头,说道:“对于这个李宏,朕已经派人查过了。他与宁王及其党羽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件事和宁王没有关系。你不要瞎想了,听朕的话,去江南躲躲。” 见弘治皇帝已经决定了,朱厚照知道说什么都没有用了。 只能是按照弘治皇帝的意思,准备奔赴江南。 朱厚照代天巡狩江南一事,就这么定了。 吏部右侍郎兼日讲官王鏊听到这个消息,就前来拜会朱厚照。 对于王鏊,朱厚照打心眼里敬佩。王守仁称赞其为“完人”。而唐寅赠联称其“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王鏊面对自正统以来的边患频繁、国势渐弱的现实,呈《上边议八事》,提出了自己的治边八策。 晚年归乡,目睹吴中重赋之苦,作《吴中赋税书与巡抚李司空》,精辟剖析了吴中重赋之形成、发展、现状及对策,成为不朽的名作,为学者研究明代吴中重赋的权威依据。 在朱厚照看来,王守仁和唐寅对王鏊的评价是非常客观的。他绝对是一个全才。 王鏊向朱厚照行礼后,说道:“臣恭喜殿下代天巡狩江南。” 朱厚照故作一副无奈的表情,回道:“王师傅。本宫哪有代天巡狩的能力呀。而且根本就不想去江南。这是父皇听了奸臣的谗言,担心我有血光之灾,非得让本宫去。纯属无奈之举呀。” 王鏊笑着说道:“殿下。切不可妄自菲薄呀。殿下心有让大明强大的想法,这次前往江南,完全可以趁机做一些事情,向皇上和满朝文武展示一下殿下的能力。岂不是更好?” 这番话令朱厚照心里不由地咯噔一下。这个王鏊难道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 自己的确是有这个想法。 当听说李宏上书让自己到江南避难,父皇同意后,朱厚照激动得一晚上没有睡好觉。 他早就想将自己的一身本事施展出来,向世人展示一下自己力挽狂澜的能力。可是苦于没有机会亲自出马,为大明做些事情。 这次前往江南,虽然不能做自己最喜欢的抵御北虏一事,但是完全可以将江南治理一下,为大明充盈国库、增强实力。 这几日准备下江南一事,朱厚照全权交给谷大用负责。而他自己则主要研究整理相关策略,以及挑选得力干将辅佐自己。 王鏊自然是其中的一员。 王鏊作为日讲官,与朱厚照接触时间很多,对其还是非常了解的。 在王鏊看来,朱厚照放荡不羁的表象下,还有着不为人知当的一面,那就是有着一颗让大明强盛之心。 虽然朱厚照没有明说,但是当王鏊按照朱厚照的要求,讲述边关敌情、灾区百姓的故事时,朱厚照那份认真劲,以及虚心向王鏊请教对策时,眼神中所流露出的神情,令王鏊深信,太子是个想干大事之人。 当听说朱厚照代天巡狩江南的消息,王鏊觉得这是朱厚照大展宏图的一次机会。 王鏊迫不及待来到慈庆宫面见朱厚照,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跟随他前往江南,干一番大事。 朱厚照也想让王鏊跟随。两个人可以说是一拍即可。 朱厚照听了王鏊的来意,兴奋地说道:“王师傅。那太好了。本宫还在研究随行人员。不知王师傅还有没有其他上上之选。” 王鏊见朱厚照问起,也就直说道:“詹事府的梁储、王华、张天瑞、刘忠、刘春、江澜等人都是可选之人。” 朱厚照听了,说道:“这几位都是饱读诗书之人。学问方面是绝对没有问题的。真要到江南做点事情,他们还是不太行呀。我想找一些像王师傅这种,能够处理具体事务之人。这两天,我倒是想到了几个人。一个是王恕之子王承裕。一个是山西佥事王鸿儒。还有一个就是刚刚致仕的许进。” 朱厚照挑选出来的这三人可是有讲究的。王承裕在弘治六年被任命为兵科给事中,负责屯田事宜。他治理了山东、河南两地的屯田。将登州、莱州两府的粮额减为三亩征一斗。另外还把赐给王府的三百六十余顷军田归还给了青州、彰德二府。 江南地区人多地少,兼并土地的情况十分严重。由于有功名者享受免税,一些人纷纷投献自己的土地。而朝廷田赋的定额不便,导致那些需要缴纳田赋的百姓负担越来越重。由王承裕出马,不能说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最起码能够使问题得到缓解。 而山西佥事王鸿儒,作为按察使的佐理官,审理、处理了大量的冤假错案,还百姓公道,确保了一方平安。 江南地区远离京师,山高皇帝远,难免会有官商勾结,欺压百姓之事。由王鸿儒出马,定然能够秉公执法,纠正错误。 刚刚致仕的许进,长期在边关任职,军事方面能力出众。他也是受到平江伯陈锐、太监金辅等人的连累,在言官弹劾他们之后,被迫致仕。 江南地区虽然没有九边那样的战事。但是由于大明禁海,导致沿海走私严重,倭寇横行。虽然没有达到嘉靖年间的规模,可是未雨绸缪,提前解决是再好不过了。 另外,江南地区长年遭受灾害,流民众多。一些人揭竿而起,落草为寇。贼寇问题十分严重。凭许进的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不在话下。 朱厚照挑选的这三个人可是经济、刑罚、军事方面的能人。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 第五章 王华的请求 王鏊平日里对朝廷内外的人才,那可是了如指掌。 朱厚照推荐的这三人,王鏊是非常熟悉的,听了朱厚照的话,不由地夸赞道:“殿下。您挑选的这三位,那可都是能人呀。殿下真是慧眼如炬呀。” 夸奖完朱厚照,王鏊也向朱厚照推荐一人,那就是李介之子李昆。目前是兵部主事。 朱厚照对于李昆并不熟悉,倒是对他的父亲李介有些了解。此公直言敢谏,曾经因忤帝意两次被廷杖。 王鏊介绍道:“殿下。这个李昆颇有其父之风。此人绝对可用。” 王鏊都这么说了,朱厚照自然是同意的。 无论是朱厚照,还是王鏊,说的这些人都不在江南任职。 其实,还有一些人才正在江南。朱厚照到了江南之后,完全可以使用。比如南京吏部尚书杨守址、南京户科的戴铣。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的这首诗,写得真是太好了。朱厚照将江南作为自己的一块改革试验田。 成败与否,决定着自己能否挽回大明的颓势。 切不可大意呀。 朱厚照与王鏊敲定了这四个人之后,就决定到父皇那里讨要。 可是刚出了慈庆宫,就遇到了急匆匆而来的王华。一看他就是有事。 朱厚照笑着问道:“王师傅。可是有事找本宫?” 王华看到朱厚照,回道:“殿下。听说您要到江南代天巡狩。微臣有个不情之请,不知当讲不当讲。” 虽然朱厚照十分反感这种文绉绉的话。你不想讲就不要讲了。 但是,出于对王华的尊敬,他还是说道:“王师傅。有什么话尽管说。” 王华就说道:“殿下。您能不能把我儿守仁带在身边,到江南历练历练。” 王守仁,开辟心学的一代宗师。他的大名绝对是如雷贯耳。朱厚照对其是再熟悉不过了。 他绝对是一个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出一个的圣人。 正因为他太厉害了,朱厚照考虑再三,才最终没有挑选他。 原因很简单,越是比较牛的人,就越高傲。朱厚照觉得自己根本驾驭不了王守仁。 这个王守仁在新婚当日,竟然跑到道观向道士请教养生术,并且与道士相对而坐,以至于忘记了回家。直到第二日他的岳父才把他找到。 弘治二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郅知”,竟然“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人都病倒了。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着名的“守仁格竹”。 朱厚照见王华这么说,就回道:“王师傅。你家守仁兄,的确是个人才,跟本宫下江南,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我听说他有很多奇思怪想,我担心他会走火入魔。那我就没法向您交代了。” 王华听了,也是十分无奈。自己这个儿子,天天质疑朱熹的理论,说了也不听。在刑部主事这个位置上,虽然工作干得没问题,可是业余时间的胡思乱想,着实令王华头疼。他希望王守仁能够跟随朱厚照到江南,做些事情,转移注意力,或许能够改变他的想法。 旁边的王鏊自然明白王华的想法,他劝说道:“殿下。王大人的公子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当年现场所做的状元赋。那可是大作呀。微臣觉得将他带到江南,绝对是一个得力助手。” 朱厚照见王鏊也这么说,只好答应,但是他说道:“王大人。带上你家守仁兄,没有问题。但是本宫有一点必须事先讲清楚。就是他必须按我的意思行事,决不能擅自行事。” 王华十分了解自己儿子的秉性。王守仁的主意非常正。决定的事情,就想去做。不让他擅自行事,比登天还难。但是为了能够让儿子顺利跟随朱厚照下江南。他只能是违心地答应了。 朱厚照明知道王华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敷衍自己。但是也没有再说什么。 王守仁就如同一把双刃剑,用好了,绝对可以斩尽贪官污吏。可是如果用不好的话,会伤到自己的。 最后,朱厚照与王华约定,三日后他出发下江南。到时候让他过来汇合就是了。 王华和王鏊就离开了。 而朱厚照则赶往暖阁找弘治皇帝要人。 对于朱厚照要的这些人,弘治皇帝自然是满口答应。 但是他对于朱厚照挑选王承裕、许进等人有些不解。要不是朝中事务繁多,弘治皇帝都打算让李东阳和谢迁二人当中的一个人陪着朱厚照下江南了。 朱厚照挑选的这些人中,有王鏊坐镇,令弘治皇帝感到放心。 还有一件令弘治皇帝最为关心的事情。那就是朱厚照的安全问题。 虽然有东宫侍卫、应天卫和大内高手保护朱厚照,但是从京师到南京,路途遥远,难免会有不知死活之人,心生歹意之人,谋朝篡位之人,对大明不满之人,等等。 于是,弘治皇帝将自己身边的贴身侍卫钟虎,送给了朱厚照。由他担任朱厚照的贴身侍卫,确保朱厚照的人身安全。 钟虎自然明白弘治皇帝的意思,他当即表示,一定会保护好太子殿下的人身安全。 朱厚照和钟虎就离开了。 弘治皇帝对身旁的肖敬问道:“死士都已经布置下去了?” 肖敬回道:“皇上。按您的吩咐都已经布置下去了。只是这二十二名死士,一下子派给太子殿下十六名,仅留下六名。奴婢担心皇上的安全呀。” 在皇宫内,有以十天干、十二地支命名的二十二名死士。负责在暗中保护皇上的安全。 这是自永乐皇帝时,就有的。 永乐皇帝发动靖难之役,抢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自己都觉得得位不正,担心有人会暗害自己。为此,秘密培养了二十二名死士,日夜保护着自己。 死士没有姓名,没有过去。由司礼监太监组织人进行选拔。条件十分苛刻。出现空缺后,再有新人替补上。 他们唯一的名字就是他们所对应的天干地支。如,甲,乙,丙……子、丑、寅、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