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径明月刀》 第一章 西径关 牡丹花开了。 牡丹花终于开了! 清晨,西径关这个边塞小城里,叫牛角巷的东面街道拐角处,一个旧旧的小院子里,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在五月的阳光里微笑着。他看着院子里唯一的花盆,那里面种着一株野生的牡丹花,顶上开了一朵粉红色的花。 小男孩仔细看了看,十五瓣花瓣。五片一层,共三层,一层花瓣托着一层花瓣。无数的如小豆芽一样的黄色的雄蕊一圈,中间围着五个小小的红色的雌蕊。风中花儿随风轻轻摇晃,美的让人心醉。他想摸摸花瓣,手到了花瓣边上还是缩回来了,还是不要摸,怕掉了。 时不时风中淡雅的清香一层层轻轻游啊游过来,但是你仔细去闻一闻时,她又躲在哪儿,不见了。 七天前,下午,在西径关城后面很远处的一条很小的小溪边,男孩碰到了一位也是十二三岁的女孩,一位眼睛里也笑眯眯的女孩。 白衣的女孩子扎着两个羊角辫,眼神特清澈,眼神里仿佛充满骄傲与欢乐。 那天男孩因为私塾当天下午放学早,一个人出来玩。他从小有时就喜欢一个人静一静,虽然大家都喜欢他,可是有时站在许多人中间,他也偶尔会感到孤独感,这是真正的隐私,不好对外说的。 他喜欢放学后漫步很远的地方,有时独处一会儿,听到山间鸟鸣,闻不知名的花香,偶尔莫名的想起赵先生教的书中圣贤的一两句。就是树林草丛的露珠儿,他也想对她说说话,每次那个晶莹可爱的露珠总是害羞,一会儿就不见了。 当时男孩正在溪边低着头玩,他发现溪里有些各种各样小小的白石子,那个女孩和一个中年男子不知不觉就出现在男孩的身边。 女孩轻轻放开中年男子牵她的手,对中年男子说:“长孙叔叔,我想玩玩。”中年人微笑着点了一下头,她慢慢地就那么顺着溪边踱过来。她身高和男孩一样高,主动对他打招呼。 她说:“我们一起玩,好吗?” 怕他没听清楚,把两只手背在身后,微微垫起脚尖再一次笑眯眯的说:“我们一起玩,好吗?” 那时,恰好吹来一阵微风,两个羊角辫上扎着的白色的丝条,轻轻地随风飞起来。看着就如同她在风中飞。然后,男孩也笑咪咪地应和了。三天后他才明白,那时,有了一个新伙伴,他真的挺开心。 顺着弯弯曲曲的小溪,他和她一起蹲着走,发现了十多颗白色的小石子,有的小石头长得像大山变小一样,有的小石头像一把小宝剑,有的小石头像一朵花,大大小小,每次找到一颗小石头,他和她都喜欢,都是欢笑。她总是把小石子放在他那里。由他保管。 找完了石头,两个快乐的小虫子的手里都沾满了溪边的泥,溪虽极小,水特别的清澈,洗手的时候,那四只手儿就好像在河里自由自在的游。 再往前走,羊角辫竟突然发现了一株野生的花,正含着白色的花蕾,花要开放了,他不知道这是啥花,她告诉他,这叫牡丹。挺高贵的。花开时,花中间雄蕊一圈,围着最里面几瓣雌蕊,听爹爹说,爷爷曾经告诉爹爹,他们会永远保护中间的雌蕊,永远永远,不会变的哦。 于是,女孩把两只手还是背在身后,垫了垫脚尖,咳了咳,清了一下嗓音,表示很认真地对男孩说,你帮我照看哦,如果八天内花开了,第八天我就来找你。我们一起赏花。 如果花还没有开,那就先替我保管。还有,那些小石子取了名的要排好队的,他们也是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了,一个不许丢,一个不许掉哦。男孩子笑着答应了。她和他一起用手挖了许久才把那牡丹挖出来。 忙完了这一切时,那位中年男子对男孩微微笑一笑,对女孩温言道:“我们走。” 女孩点了点头,又邹了一下眉头,道:“长孙叔叔,昨天走多了,刚才又蹲久了,我现在腿有些麻不太想走。” 瞧瞧是这么大了还要撒骄,要叔叔背。 中年男子微微笑着蹲下身来,女孩便轻轻伏在他宽阔的背上,两只手抱住颈子,中年男子双手往后扶住两只腿弯,慢慢站起身,颈部侧一侧,他知道孩子们还要告别。女孩在他肩上微微转过头,把脸靠在背上,轻轻对男孩子挥手道别。 然后,中年男子向前轻轻急走了几步,背微微一弓,再弹开时脚下一个窜跃,两个人就如同被风吹动一样,一瞬间去了竟几十步左右。再一瞬,仿佛在地上点过一点,再几个眨眼,就巳消失不见。 男孩捧着牡丹,矗立良久。 七天前那晚回家后,小男孩一夜也没有睡踏实。 翻来覆去,一会儿在想,难道说书的说的侠客世上真的存在?!这次亲眼看到羊角辫身边的中年男子纵跃如飞,是个人咋能跑那么快,还背着一个人!几个眨眼就不见了!天!说出来小伙伴会认为他也是那个爱吹牛的王韦了,吹牛不用打草稿啊? 一会儿又听见窗外在吹风,担心花,不停的起床来看一看庭里花还好不,可被风吹掉。小孩子们都这样,喜欢一个事物,时刻都惦着。好不容易折腾到天明了,迷迷糊糊睡着了一会儿,忽然看见羊角辫从门外走进来,笑着说:“花开了吗?!” 一睁眼,原来是一场梦! 可是梦为什么会那么真实?! 懒起身侧着往窗外一看,就看到花开了! 今天是第七天了。 过去几天里,男孩他把那捡来的十三颗小石子都洗得干干净净,装在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木盒,把花找了一个盆栽着,又为那些小石子取名用了三日,心中暗自叹惜只学了四书,五经还没读,要不,会更易取名。还是有三颗名字待定,后来一想,不如等着和那花一起送给那个羊角辫时,她来取三个。 男孩子还是心急,到了下午就独自又一个人走到小溪边张望,不知不觉巳是傍晚了。 男孩姓李,名昭,是个孤儿。不过好在有一个姑姑照顾,两人相依为命,还不至于挨饿。姑姑三年前每天去镇上的酒铺里辛苦打工,早出晚归男孩子一个人看家,闲的时间自然多了。勉强懂了些事时,在门口看见小巷同龄的小伙伴都背着一个包,一早走向街尾一百步外的私塾。听小伙伴们说,为了更安静的读书,私塾要离小街远一点。那时,李昭就觉得读书真好,他天性沉稳,就慢慢想了一个法,在姑姑高兴时偶尔念叨,有一个小书包多好。姑姑总是笑一笑,瞧这小机灵,也总是对他说,再大些,咱家贫。 记得就在二年前,在十岁那年三月初七,姑姑突然答应了,说明天一早就去见私塾赵先生也是在那时,李昭也有了一个小书包,欢喜了许多天。 李昭缓缓回家的路过牛角巷私塾时,后面有人打招呼。 “李昭,这么晚了你还不回家?” 一抬头,原来是私塾赵先生,昨天赵先生说书塾放假二天,要出外办事。看来他今天事办完了巳经提前回来了。 “赵先生好。”李昭乖乖地行了一个礼。非常标准地一个礼。 “天色晚了,早些回家。”赵先生笑咪咪道。这个可是他得意的一个门生。 “先生,我马上就回家。” “嗯”,赵先生的鼻音很好听,“反正这会儿无事,我就陪你走几步。”黄昏里,赵先生低下头,轻轻的拍着李昭的肩头,缓缓的说。 “赵先生,我遇到一个朋友,可是我不知道她住在哪里呢” 西径关就这么一条小街,加一个关城城楼,没有几户人家的,街上的小伙伴,天天也面熟了,李昭扬起头,看着赵先生清澈的眼睛,说话有些微微打颤,还能相见吗,毕竟那个羊角辫很面生呢。 “哦,好朋友有缘总会相见的。”不知道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且赵先生说这话的时候,目光炯炯,遥望远方,好似在说一个重大而长远的约定。李昭慢慢低下头,嗯了一声,但还是好像觉得脚底那一个小石头上可能长了一个小包,小脚轻轻的磨,想把那个小包磨平。 “走。”赵先生轻轻的摸了摸小脑袋,靠得很近,风中吹来了先生衣服上的香味,嗯,是淡淡的书香,真好闻。 第二章 西径关小斥候和说书先生 “谢谢赵先生了!” 姑姑的声音很激动,每次姑姑看见赵先生都有淡淡的激动,有些不自在,手不停摸着衣服,仿佛全身上下不对劲,又好似学生许久才见到心仪的先生一面,不知道如何唱喏。小街的邻居里许多女子和妇人见了赵先生都是这个模样,也不知为何哦。 李昭仰着头,看了看先生腰间白色的玉佩。别说别的,连李昭这个小男孩都觉得先生极好看的,星目剑眉,长衫自在,腰间玉佩微风中偶尔轻轻飘动,真的是不错! 嗯,也觉得先生就配这么好看。 “还不谢过先生,昭昭,为何玩这么晚?” 姑姑一边嘴里埋怨,一边用手拍着李昭衣衫的泥土,然后轻轻摸了摸李昭的后脑袋。 “就是捡几个小石子。。。。。。” 小男孩一边念叨,一边心里还在想着羊角辫,剩下的话没有说出口,再是小孩也有一个小秘密嘛。 赵先生微微一笑,告辞离去。 “李昭!”隔壁墙头冒出一个脑袋, “明天我找你,记得好,明天我找你!” 那个小脑袋眨了眨眼,就啥也不说了,毕竟太晚了,眼前是赵先生刚走,还有李昭的姑姑,当然不能多说咱们小伙伴的秘密了哦。 李昭定睛一看,原来是平时的玩伴,刘平,薄薄的嘴唇,眼睛总喜欢不停眨,他这个小伙伴啊,可会折腾,李昭平时可没少吃苦头,主意多的那是:眼睛一眨一个,再一眨三个,再一眨就搞不清多少个了。 李昭姑姑家隔壁是一个铁匠铺,铺主姓刘,孩子叫刘平,和李昭同年。 李昭对刘平有意的慢慢眨了眨眼,没说啥,表示知道了。知不知道,西径关就这小子最会折腾,不过刘平这小子折腾手法令人叹为观止,一句话,小伙伴们都觉得好玩!不过他也只有李昭能管住,平时性子那个急的,一不敲打,上房揭瓦,就是那刘平的爹刘铁匠,也只能大声干吼几声,刘平过耳就忘了。他就只听李昭一人的,这叫一物降一物!刘平眼睛快快地眨两眨,心想老大就这样,平时总装酷,点个头都不会。这西径关他只对赵先生点头。不过说实话,他那个酷其他人也学不会,就好像天上掉下石头雨了,他还是在慢慢的做他的事,啥也不急!这叫啥人嘛! 回了家,姑姑把门上好。木桌上,会跳舞的烛光又亮了,姑姑低着头缝着一件衣服,一会儿牙在打结的线上咬了一下,衣服就缝好了。 天刚亮,刘平就在对面的墙头喊:“李昭,李昭,吃了饭没有,吃了饭没有!” 李昭刚想接过话头,旁边的姑姑已经在唠叨:“今天出去玩,记得把酒钱收回来,不要把衣服搞破了,咱家穷,没那么多钱买衣服的,要记得哦。。。。。。” 还是有点儿急的把粥喝了,平时那小子在墙头喊的时候,再有事李昭也不会慌,只会慢慢喝粥,今天不知道为啥,突然想到是第八天了,心里特别想出去,也顾不上等姑姑出门后再出门了。以前总是姑姑出门以后,自己把家里收拾干净,才慢慢的到外面去玩。今天算是一个例外,李昭心想,走咧。 才走到门边,身后姑姑还在喊:“昭昭,这么早就出去啊,我走后会把门关了,你带钥匙没有,戴在颈子上没有啊,别进不了门啦,这孩子。。。。。。” 出了门往右拐,走了大概一百步,刘平已经在那里笑了,今天刘平穿了一身青衣,远远瞧着,就一个青衣小童。李昭比刘平刚好高了一个头,所以每次刘平看着李昭都得仰视, 这时间多了,就好像李昭啥都比刘平高了一头,每次想到这件事,刘平心里那个不服啊,现在刘平心里就在想,“啥什么时候才能比李昭高啊”。 “斥候。今天去哪玩,你安排。不过待会儿我要去收酒钱,你要考虑到。”李昭沉稳拍了拍刘平的肩膀。 刘平眨了眨眼道:“老大放心!哪有我办不好的事,这西径关的小官场,咱再怎也会当个小大官的本事还是有的。今天我安排了三件事,一是去听说书,二是去做一把木刀,第三才是去望风。” 须知刘平做小斥候一个说法,那是有一来历的。 三月前,牛角巷来了一个说书先生,瞧着三十多岁的样子,李昭和刘平在逛街的时候,发现了这个说书先生。头上戴了一个方巾,看着也是旧的,也不知道在哪里搞了一个小桌,趁着刘大斥候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在牛角巷的西面,靠着木匠铺的小巷子边,摆开了小桌。 那桌子上放了一个惊堂木,一只黑黄黑黄的碗,除此以外,别无一物。这家伙竟然就这样简简单单开业了!最奇怪的是他只对小朋友们说书,大人来了不开口! 刘平当时在看见那个说书先生开业后,大怒道:“这西径关也是随便哪个也可以进来的吗?小心我告诉城门口的张大哥!” 刘平这小子,脑瓜转得快,平时喜欢拿着鸡毛当令箭。不知怎的,就认识了城门口守军的张大哥。听小伙伴叽叽喳喳说张大哥是有官级的,叫横野将军,从九品,是这西径关所有守军的头。 每次看到张大哥的时候,刘平都想去摸他的腰刀。张大哥也喜欢这个尚武的小子,每次都摸摸他的头,叮嘱他一些事情。连李昭偶尔问起,刘平也不说是些啥事。不过这小子嘴快,有一次说着说着就漏嘴了。说,有一天,张大哥说的,朝廷派他们守住西径关,叫刘平有空的时候,看见西径关内牛角巷子里有什么来路不明的人,那种形迹可疑的,可以向张大哥说,他好留个心。当然作为交换,肯定刘平提出了什么要求,但他一直不对小伙伴们说出来。 自那次张大哥说话以后,刘平在西径关走路都快横着走了。见小伙伴就说,懂不懂,什么叫斥候?啥叫斥候? 尚书禹贡疏:“斥候谓检行。。。检行那个啥,哦检行险阻,伺候盗贼。”懂不懂,这叫啥意思?不懂,我告诉你,就是说要抓贼,那句话意思就是斥候就是逮贼的呗。 这不,赵先生前些天讲课时无意提到过,刘平后来舔着脸皮“虚心”请假了李昭很久,才大概懂得了一些所谓斥候的意思,也没听完,捡到半节就跑去显摆了。 一时间,这西径关连同牛角巷,好像就理所当然的成了刘平的私家领地了,他就是朝庭钦定的小斥候了。刘平自己说,咱是西径关的少年,要有少年人的样子嘛!咱就建个童子军。 当然,首领肯定是西径关小伙伴的大哥李昭!副首领非刘平莫属。首领不用做啥,拿个主意就行,斥候的事就交给副首领。啥古时候不是有个歌,叫:“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哈哈哈哈。。。。。” 这小子嘴边的哈拉子都差点流下来了,心里怕是在想:啥时候咱做一大票,立个大功,再找张大哥说事。 这小子说到做斥候要巡查,小伙伴该咋做时,眨巴的眼一下子就睁开了,那叫一个精光四射!于是那个月牛角镇上上下下,每一个人在刘平嘴里都成了可疑的人,每一只狗,每一只帽,每一次鹅,都有了奇怪的名字,从刘平那片薄薄嘴唇里,噼噼啪啪的吐出来。听得李昭目瞪口呆。 刘平说他早盯上这个说书的很久了,突然就冒出来的,你说,是不是总让人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可是又说不出来哪儿不对劲。 不过,后来,当那个说书的一开始说书,刘平就把巡查这个事情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不但如此,魂儿也快被那个摆摊的拿走了! 不光是刘平,就是李昭,听了那个说书的讲书,也都快入迷了! 那个说书的每次都是正儿八经的坐在一个小凳子上,等到周围的小朋友多了的时候,咳一咳,顿一顿,抓起那块惊堂木,往桌子上一拍!也不管胆子小的小朋友吓着没有,马上,就开讲了。胆儿小的小伙伴里有人过后说起这个事情,说,开始的时候要离远一点,远一点,那惊堂木好吓人哦。 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五行八卦,从很久以前的什么什么周朝,啥围魏救赵,又是什么什么秦朝,当然还有大汉朝,三国,好像什么朝代的大战他都知道,什么朝代的英雄他都认识。每次说到英雄的时候,别说刘平了,就是李昭,听着听着,眼睛里也会放光! 讲书的每次讲书大概是一个时辰休息一会儿,再讲另一个故事隔上两三天,偶尔他又会重复以前讲过的故事。 不过刘平发现一个不对之处,这小子没有讨赏的习惯,对着小朋友们说完了不要钱!他平时喝西北风啊? 刘平每次听到荆柯刺秦的时候,就会满脸通红,说到从那卷地图里展开匕首的时候,好像刘平自己就是荆柯,眼睛里都能够冒出火来讲完了荆轲的故事,刘平还是会上前去问,为什么怎么不能穿透秦王的铠甲,那可是最好的匕首啊。说书的笑了笑,说是秦王后退,避开了。 每次说到三国的时候,讲到诸葛亮的流牛木马,刘平总是会上前去问,那个牛和那个马,真的是木头做的吗?是诸葛亮自己做的,还是诸葛亮请古代的墨家后代做的?有些问题问到说书的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只好回答说,嗯,明天再说,明天再说。 今天恰好书塾放假第二天,多了许多的学童,李昭和刘平到的时候,说书摊前巳围了一群,在人群的后面挤了挤,问了问才知道,那个说书的今天不知道为什么不说以前的事了,就说本朝的事。 说,今年是大隋朝大业八年(注公元612年),壬申年,大业,语出(易经系辞上),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这些刘平一句也听不懂,头晕。也不想听,只听懂了后来说的一句:当今皇帝叫杨广。然后又说了什么朝庭修几条河的事情,说道修河的时候,那说书先生显得很激动,没听懂那个修河到底是好是坏,为何说书的那么非常激动呢?然后又说到了修东都洛阳,从后排看到那个说书先生,刘平简直都不相信了,平时心平气和的一个人,这时满脸通红,更加激动了。 李昭突然腰间有人点了一点,回头看去,西径关小斥候刘大爷不停的眨眼睛,一边悄悄对李昭说:“你看说到本朝了,这小子就在激动个啥。我总觉得有些不对劲嘛,但是还是不知道他哪一点不对劲,真的很奇怪的呢。” 接下来的事更是断梆,突然说书的,拍了一下惊堂木,大声喝道:“竟然还要远征高丽!竟然要远征高丽!” 然后说书的就像刚喝醉了酒一样,满脸通红,自己一句话也不说了。就那么呆若木鸡一会儿。再狠狠一拍惊堂木,说:“今天就到这儿了!” 就如同公堂上官老爷一拍案头一样,拍完就拿着小桌子就扬长而去。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敢情谁都会有不开心的时候,谁都会有脾气的哦,这个说书的还不是一样嘛,今天看来他有些不高兴了,咱还是回家,多几天再来听。 第三章 西径关望风的来历 眼见听书的小伙伴们都已经走了,刘平转过头来,眨了眨眼,对李昭说:“现在去做第二件事,做一把木刀!” 西径关小斥候连动也没动就原地扯开了喉咙就大喊:“王韦,王韦!你小子躲在家里干什么呀,听说书也不听,我和李昭都来看你了!” 说书摊的侧面就是木匠铺,一个小脑袋马上从墙上伸出来,黑溜溜的眼睛不停的转,正是小木匠王韦。一看到李昭,王韦笑眯了,那个眼睛转的更快了,他没有回答刘平,反而对李昭说:“今天去哪儿,昭哥,今天去哪儿?” 李昭缓缓道:“王韦,今天我叫刘平安排,你可有空。” 王韦又轻轻把眼睛一转,笑咪咪道:“老大安排,当然这就有空。” 王韦之所以叫他小木匠,当然是他爹王木匠的缘故,听王韦自己说,他爹是墨家巨子的后人,做木匠可厉害了,有许多许多的本事。有一次刘平在他吹的高兴的时候,就问说有哪些本事,王韦说了半天,一句也说不出。刘平就说这小子只会吹牛,西径关吹牛大王排第一,哈哈。看刘平笑的欢,王韦急了,两个小伙伴差点当着李昭的面就打起来,不过两个人的个头都比李昭矮上一个头,李昭伸手把两只小脑袋按住,两个家伙就再也不敢动了。 西径关小伙伴谁不知道,李昭动了怒,天都塌半边。 天都会塌半边!这话说的可大了,可在西径关真的是这样的,咱西径关总共原住户就不过三十号人,上学的小朋友不过十个。那个李昭在小伙伴心里面就是一个牛人,狠人! 咋个牛法,去问私塾的绿衣丫头,可以悄悄地告诉你: “这是从刘平那儿听来的哦,不要对其他人说!”绿衣丫头一般会把手放在你耳边,呵呵轻轻吹口气,让你痒痒的,她才说“那天放学,李昭没在,经不住我和王小可两个女生的一阵混说,这西径关老二刘平就开始爆老大的料。” “用刘平那天的原话说,不要慌,咱先学说书的咳二声,嗯嗯,再----说: 第一,别人读私塾六到八岁开始,李昭到十岁了,在外面玩够了!才来开读! 第二,读四书五经,哦,可能是四书,没有五经了。听说五经太难了,咱就不用学了。那四书该够小伙伴们学很久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那个太多了,太难喽! 老大来的时候,书塾的学子们正在学论语,大学大家好不容易学完了,而他还没有学过。那么仅仅过了二年,现在呢,你说气人不气人,大家还在学孟子,他巳经学完四书了。你说他学的好不好?去看看私塾赵先生的脸笑咪咪的就知道了。 第三,(只要说是三件事,刘平这小子急性子就开始了。)你们知不知道,老大天上打雷都不慌不忙!一切都是缓缓地,慢慢地,比蜗牛还慢。但是他有个特性,老子问了很久才知道,哦。。。。。哦。。。。。我收回刚才这句,是我问了很久才知道。他做事会拿稳再做,也就是他的方向不容易出错,你知不知道这个有多利害,你知道?你知道个屁! 第四,(一般过了三件事,这小子就开始骂人了。)最气人的是前几天老大还在问,在哪儿有五经,哪儿可以借?我突然感到面子被烧了,咋的,看不起我们书塾的“学得慢”的吗?要在我们面前显利害。在这大山坳里,你不问赵先生,你问我,有,咱铁匠铺不搞那没用的,就铁嘎达!要不要?!” “可是刚骂完,那刘平就左右看一看,可能心虚,眼睛眨两眨,又回来封话道,绿丫头,你们不能在老大面前说哦,我和老大是友情深厚,西径关他不理我了,所有人就不会理我,那我就惨了。” 说到这里,绿衣丫头还会对你笑一笑,道:“他两个死党,我们才不管呢。” 确实,在平日里大伙儿都知道李昭话最少,最精。但是他说话,做事,极少出错。小伙伴无一不服,无形之中他就成了西径关小伙伴的大哥。 不过这样一个牛人狠人,每次一看到赵先生,就变了一个样。就像绵羊一样,说话都秀里秀气,用小伙伴里面的男孩子的话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娘们了。不过小伙伴们反而觉得此事正常。赵先生!那不是先生,那是神仙一样的人物!老大再牛还不是一个学童嘛。 这回刘平还是把脸皮放在兜里,对王韦挤了一个笑脸说:“说真的!这次算我求你了!横野将军张大哥说立了功就可以教我刀法,我想提前请你帮忙做一把木刀!到底该做多大我也不知道,你是木匠你说了算!” 总算说出了他藏了许久的秘密! 这小子说到横野将军四个字的时候,语气特别的缓,特别的重,那个意思。。。。。。谁都懂的。 张大哥是西径关守军的队正,这百十号人,就听他一个人的,说真的啊,谁要想在西径关混,哪个不买张大哥一个面。何况张大哥人长得帅,见着谁无论地位高低,是富是穷,是强是弱,都先慢慢做一个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一看就是燕赵豪侠之士,西径关小伙伴谁不喜欢,谁不佩服。 王韦听着皱了皱眉,这个木刀做多大都不知道,叫我咋做? 李昭在旁边静静想了想,说:“我知道做多大,你们不是看见守军经常用双手把刀拄在地上,王韦去捡一个木棍子,你用双手把木棍子拄在地上,齐着你的肚脐眼,就那么高,刀就做那么长。” 刘平眨了眨眼,心想:瞧瞧,这就是牛人狠人,西径关老大,没人教也知道该咋做,确实是天生的牛。 所谓的做一把木刀的事情告一段落,最后一件事就是望风了。 望风这个说法,是刘平提出来的,说,既然要巡查,肯定西径关里里外外要跑完,要走高点,走远点。咋个高咋个远法呢?这个和西径关的地势有关系,西径关,左边是高山,右面也是高山,用说书的话来说,叫做风水独特,左边是青龙,右边是白虎,中间一条大路蜿蜒过来,半路上出现一条大龙盘在路中间自然就是西径关城楼了。 可惜,西径关城楼小伙伴不能轻易的上去!除了张大哥高兴时带他们上去远望的时候,其他的守军,每次看他们靠近城铺都是凶神恶煞的。小伙伴看看他们手中横着的刀,竖着的枪,亮晃晃,仿佛下一刻就是跳过来!都有些毛骨悚然。张大哥的部属是反对小孩子上城铺的。说这是军机重地。 “狗屁军机重地!”刘平每次上不去,经常这样愤然念叨。依着刘平的急性子,这些小兵看着一个个高大,做事是本份老实,就是脑袋瓜有些木,咋个就不认识西径关小斥候呢,本斥候和刘大哥的关系,难道你们没有看见吗。就是没看到,需要你们这些小兵知道吗?啥叫军机秘密,会让你们知道?这些人真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啊,小人得志! 后来去因为这个事情,刘平发表了一篇长篇大论,说,既然西径关城铺上不去,我们童子军也不能荒废事情,辜负了张大哥的期待我们就从两边山上往上爬,反正爬到西径关城铺一样高的地方,这才叫做斥候巡山,至于说爬那个山到底有多难,到底爬不爬得上,那是首领的事情,不是我小斥候的事情。 于是,今天上午,李昭就带着他们两个从城墙的尾部往山上爬,大家一边爬一边玩,整整爬了三个时辰,才爬到半山腰,确实那个城楼就好像在面前了。刘平对着城楼上的守卫大声喊:“望风喽,望风喽!”李昭和王韦也跟着一起喊,城楼上的兵看了一眼,也没搭理,这不那西径关三个小玩童嘛,调皮惯了,每天换花样。那天三个人都很开心,天好像不那么高了,云彩好像也能够到面前了,山上风很大,偶尔花丛里,有一只蝴蝶在飞,真是天高海阔任我游啊! 王韦眼尖,先发声道:“瞧,关内来了一队人!” 刘平仿佛马上耳朵都立起来了:“哪里,哪里?”放手搭在眉头上做了个斗篷,仔细往西径关的关内很远处看了很久,终于看到确实关内确实来了一队人! 有车有马!还有迎风招展的大旗!看来有十几号人,来头不小嘛,这里面肯定也混有一两个坏人哦,咋个坏的?反正我不知道,只要告诉张大哥哪个可疑就行了。看来我小斥候有事做了,张大哥说过的刀法要到手了! 第四章 关内来人 三个小伙伴慢慢的下山了,那一队车马虽说是关内来还是要通过检查,堵在西径关后面的两个隘口。西径关关外有十八关隘,往大隋关内却只有2个关隘,毕竟是内检的关隘,不用修那么多。 走到酒铺大门口,李昭平静地对两个小家伙说:“刘平,看你的了。” 右边的王韦笑开了花,老大发话,刘平一般是跑得快。他总是望刘平跑了,他好和老大玩,那个刘平总是说他吹牛,烦! 小斥候眨了眨眼,心想,我说道是牛人,就六个字,就把这么重要的事情安排了。这个可是关系我刀法是否到手的事!问题是时间只有半天,最多再加上今晚,明天我们还要上学呢。你这首领可真的是不管下属的苦和难,一大群人,谁会在脸上说我是好人,我是坏人啊? 当然,那一队人马里面没有敌方一两个斥候,你把我刘平脑袋砍了,我也不信。! 牛角巷酒铺很奇怪,就正对着西径关城铺大门,毕竟只有一条街,这个酒铺就在街头。三个小伙伴躲在那酒铺旁边的柱子后面,至于说柱子能不能挡得住不被看见,大家伙都不太在意,毕竟我们是地主嘛。 有两辆马车,很大的轮子,车盖可华丽了,车上的车门帘一看就是精致的蔑席,车身都是漆色,啧啧,一瞧就是有钱人。 那马真高大啊,肯定是突厥马,可惜竟然给有钱人拉车,明明是战马嘛。刘平心里愤愤不平,一看到战马拉车,心里那叫一个别扭。 头一辆马车上下来是一个白衣女子,头戴一个斗笠,步态轻盈,在她下车前早有一个侍女提前下车,下车时伸手相扶,一看就是身份尊贵的人。可惜有面纱,看不到脸。 第二辆马车下来的是一个长者,顶高冠,长衣。五十来岁,笑咪咪的。身旁站着一个穿银色铠甲的武将,三十来岁,满身英武之气。武将手中的兵器可不得了,乖乖,刘平使劲眨了眨眼,竟然是一把千金难求的马槊! 刘平听自己的铁匠爹说过,兵器马槊可是世家的表现。知不知道,光是制作这个兵器,就要耗费至少三年,我的个天,是至少三年!而且造价惊人,那个制作过程有多复杂多费钱咱就不说了,听了怕吓着人!啥一般的铠甲肯定能破的。你看看那槊锋,我的个天,有一把刀那么长,冷冷的刃,闪着寒光!加上槊杆怕有两个刘平高! 刘平巳经开始头晕了,但事儿还没完,第三辆马车上下来的竟然是一位十二三岁的女孩,还有一个中年男子。那个女孩扎着两个羊角辫,笑咪咪的,只看了一眼,刘平巳经觉得如同认识了几年了。中年男子牵着女孩的手,看来是叔叔。 后面还有一个骑马的旗手,那白马,是蒙古马?哈萨克马?威尔勒马?还有什么什么马的,记不得了,反正是好高大好英俊好漂亮的马马哦!刘平哈拉子都流出来了,多帅的马啊!那旗手抗的一杆旗好大好大。风吹过扑啦扑啦地响。 越看越气,刘平开始头晕了,气的。咱还没看够,又得进去了。不过小斥候还是有责任心的,首领交待了,咱先到酒铺候着,三个字,不见了。一晃,刘平竟是溜进了酒铺,在场众人当是玩童,哪个会在意。 李昭没有作声,定睛再看了后面几个人,有一个帐房书生,还有二个马夫,一些相关人等。 “数一下。”李昭道。 小木匠心领神会。 仔细数了数,一共十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