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科举,我驰骋官场》 第1章 分家 “起床,起床,你个懒鬼还不起床下地” 赵栎阳在一阵敲门声中被吵醒了。 他原本是燕京大学大一的学生,开学一个月,由于从没来过首都,趁着放假出去玩被车撞死了。可自己一觉醒来竟然穿越到了这个叫乘国的地方,附身在了一个叫赵栎阳的人身上,只是此人只有十五岁,而自己上辈子已经19岁了。 赵栎阳以前也是学霸,对于历史谈不上精通,还是有一定了解的,这个乘国历史上并没有。而在原来那个赵栎阳的记忆里,这里叫乘国,也是以武立国,建国一百二十余年,科举发展只有七十余年。 自从高宗发展科举以来,文人地位是一步步提升,特别是五十年前,高宗太子李宇出征定国,被打的丢盔弃甲,许多勋臣武将在此战役中丧生。太子也因此被废。从此文官地位彻底拔高。文人地位也随之提高,特别是有功名在身的。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貌似读书人不多。而自己所在的地方叫宁远县镇泉村。 听着外面的敲门声,赵栎阳很不情愿的打开大门。就看见一个妇人 “你个懒货,还在睡懒觉,从今天起你不用去私塾了,跟着你大伯一起下地。看你这穷酸样,也不是个读书的料。” 赵栎阳很是头疼,这个叫赵栎阳的小子也是悲催,母亲不在,父亲云游,只留下一封信,让他好好读书,家里事务自己可以自行处理。自己病入膏肓也无人管,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离开了人世,偏偏自己一样悲催的被车撞死,好处在于自己穿越了,附身在这小子身上。 记忆中,自己在私塾读书,自己父亲叫赵凌奕。八年前成了本村唯一的秀才。自己母亲好像是大家族中的小姐,因为和父亲两情相悦不被族人接纳,所以生下自己不久后就被族人带回去了,自己从来没有见过母亲,只是偶尔有人捎吃穿给他,说是母亲捎给他的。而眼前这个妇人是他大娘。 “大娘,我是读书人,那些庄家活我干不了” 妇人两手叉腰道:“哼,你父亲扔下一家子跑了出去,读了二十多年书,也不过是个穷秀才,你如今也读了十年书了,连个童秀才都不是,你还读个屁呀!还是尽早认命,跟你大伯一起下地干活,过两年找个婆娘成亲。” 在这个叫镇泉村的小地方,这是很多哥儿最后的归宿。 赵栎阳看着妇人很是无奈,只好回去洗脸。 他们家和大伯住在一个院子里,东面两间房子是大伯的,西面是自己家的两间。家徒四壁,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一件,只有一个破木箱子,还是他母亲的。一张破桌子,墙角一个架子,上面书倒是有不少。 就在此时,大伯赵恭扛着锄头走到门前:“阳哥儿,快点带着锄头跟我一起去地里。” 赵栎阳看着大伯那张脸,无动于衷。 妇人见赵栎阳没动静,立刻跑过来道:“你再不动身,今天就别吃饭了,养着你有什么用?整天不干活还要吃饭。” 赵栎阳无奈只能拿着锄头跟着大伯去地里。 赵栎阳所在之地为北方,此地以种植粟米为主,此刻正是二月天,天气刚开始转热,大地复苏,整地的时节。耕牛少的可怜,只有中户人家才有,印象中赵栎阳家以前也是有的,只是后来为了自己父亲读书卖掉了。 一个上午赵栎阳便累的不行,在这个国家,读书人地位最高的时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许多读书人的标配。赵栎阳也不例外。 “我不要下地干活,我不要做这种累死累活的事,我要读书,做人上人。”赵栎阳扔掉锄头大声喊道。 刚好被来送饭的大娘听到:“你还想读书,我告诉你,今春你大伯已经告知夏先生,你不读书了,束修自然不送了。你自己看着办,你不干活就别想吃饭了,别想让我们养着你。” 赵栎阳扔掉锄头端着一碗粟米饭跑回家,洗了洗脸,吃完饭。便随便拿着架子上的一本书看了起来。 在赵栎阳的记忆里,乘国科举乡试前,流程虽然跟历史上宋明相似,可科举内容却大不相同。乘国科举考试童生县试只考算术,诗词。府试加考公文制式应用。院士加考策问。至于乡试和之后的会试,不在他记忆中。他也不知道考什么。 赵栎阳看了几页书本,都是些算术,小学一二年级的水平。又看了几本都是诗词,水平跟21世纪的打油诗差不多。下来就是应用文章,在原本赵栎阳的记忆中,对这些东西烂熟于心。只有策问,他还是似懂非懂,毕竟只是15岁的孩子,况且在这个消息闭塞的时代。 到了晚上,赵栎阳听见大娘骂骂咧咧的声音。他走出门去,看见大娘在刷锅,刷完后回到房里,关上了门。 “我操,真的不给饭吃呀,虽然这里的饭很难吃,可总比饿肚子强呀。”赵栎阳心想。 叹了口气,只能关上门忍着饥饿倒头睡下。 第二日一早,赵栎阳起床后来到大伯门口,看到大伯母在家,就问道:“大娘,业哥儿人呢?上学去了吗?” 大娘没有搭理他。赵正业是大伯儿子,可比自己小。见大娘没搭理自己,看来以后得自己想办法了。可是自己想走科举的路子,得读书,就算自己目前掌握的知识暂时够用,可自己也得吃饭。自己该如何是好? 自己那爹是指望不上了,能把儿子扔在家里出去云游,还能指望吗?看来一切得靠自己。 晚上赵栎阳便找到村里保长和家族耆老。表明自己要分家。 第二日一早,保长和赵姓族长便来到赵栎阳家中,赵栎阳起了个大早,来到院门口等候,其实根本饿的没睡着。大伯见保长和族长都来了便问道:“保长,老叔,你们这是?” 族长赵信道:“阳哥儿昨晚找到我们要分家,今日我们来次就是来征求你的意见。” 此时正好路过赵栎阳家的邻居,听见要分家,就吆喝了一声,不一会院子里就围了一群人。 保长见一群人围着便说道:“时下正是农忙时节,你们都不用下地吗?赶紧下地去。” 结果他说他的,人群里的人却越来越多,看热闹是从古至今大家的习惯。 “分家,我什么时候要分家了”大伯问道。 “不是你要分,是阳哥儿要分,你不同意也不行。这事只要一方提出便可”保长道。 大娘听到后,跑过来指着赵栎阳骂道:“你个小兔崽子,我供你吃,供你喝,还供你读书,如今你要分家,门都没有。” 赵栎阳眯着眼睛笑道:“大娘,你什么时候供我吃喝了?又什么时候供我读书了?我吃喝读书都是我家的米粮。” 在场的人都是一愣,这阳哥儿怎么说瞎话。 “我给你算一笔账,我家有十亩地,现在是大伯在种,这十亩地按时下地租来算,每年也得给三成租子。每亩地每年收粟米三石,每年十亩地你起码得给我十石租子。这十石怎么着也够我一年吃了。至于我父亲,他是廪生,每月六斗廪米,自然也够吃了”赵栎阳说道。 “账不能这么算,前年雨水少,庄家欠收,我每亩地收入还不到两石,怎么可能算一石租子?再说地本就是我们家的哪里来的租子?”大伯道。 “呵呵!据我所知,租子是按亩产计算的,可不是按收成算的,家里的地当初是祖父在的时候分给你家二十亩我两家十亩,虽说没有分家,可这十亩地确是实实在在的是我家的。你种别人地就得给租子。我这些年吃饭就当你交的租了。”赵信道。 “那你爹当年读书花费那么多钱?连牛都卖了” “好,我再给你算算。当初祖父临终前因为父亲读书花费,还有卖了牛。觉得亏欠你们,所以分给你们二十亩地,我家十亩,就是作为补偿你家的,大伯你也是同意的,这不过才五年。这就抵了父亲读书的花费。我们没有分家,所以我们家每年服徭役只需一人,而我爹有秀才功名可以免徭役,所以你不用服徭役,据我所知,如今有钱人家可以雇人服徭役,每人两贯,一石粮食不过一贯五百文。而我父亲的秀才功名可以免税。每年夏秋两季的赋税你们也免了。每年两季赋税也有三石粮食?折四贯五百文。加起来六贯钱,这还不够我读书?我上私塾不过也刚好五年,之前都是父亲在教我。每年五贯束修,你们已经赚了。” 大伯哑口无言。此时族长赵信道:“好了,不争辩了,老大你要没意见就立契分家。” 大娘道:“你分了家,就凭你那样子,又不能种地,你靠什么生活?不如你别分家了,以后我们还供你吃喝,你不用干活。” “不了,我今天就是要分家。” “你父亲不在家,你个孩子说话做不得数”大伯说道。 “这是父亲云游时留给我的信,让我自己全权处理家事”说完赵栎阳便将书信交给了保长。 此处读过书的人有不少,可读过几年的只有保长一人。保长看后便说道:“信中确实如此。” 大伯再无二话,立据分家。 第2章 卖地 赵栎阳拿着地契和文书找到族长,让他代为出售。 “阳哥儿,你知道你这是什么行为吗?你这是败家。刚刚分家就卖地。”族长说道。 “老族爷,你就帮我卖了!我实话跟你说,我打算走科举之路,没有束修,我如何去私塾读书?只能先卖了田地,再找别的营生。” 族长叹了口气答应帮他。 “老族爷,我已经两日未进食,可否……” 在族长家混了一顿饱饭后,赵栎阳刚回到家中,便有人找上门来。 来人是村上刘员外,这刘员外叫刘耀文,有三百多亩地,在镇泉村算是大户了。 “栎阳小哥儿,听说你要卖地?” “你是何人?怎么知道我要卖地?” “呵呵,我自然有我的渠道。你就说你卖是不卖?”刘员外问道。 想着自己如今连吃饭都成问题,地自然是要卖的。便说道:“卖,一亩地二十贯,一分不少” “行,二十贯就二十贯,十亩地我全要了。” 赵栎阳怕刘员外反悔,当即找来族长立下字据,乘国建国一百多年,人口增长,手工业,商业也随之发达,土地从前三十年的两贯暴涨了好几倍,可一亩地二十贯,还是高了不少。可交割时刘员外只给了赵栎阳十贯钱。 “刘员外,你这是什么意思?”赵栎阳问道。 刘员外不慌不忙的拿出一张借据道:“阳哥儿,这是你父亲七年前借我钱留下的借据。本来念着乡里乡亲的,你爹还考中了秀才,想着之后说不定能沾光,谁想到你爹这么多年了,还是不中。听说你卖田,我就帮你们把账清了。这我还是看在乡里乡亲的情分上,否则算上市面利息,你这两百贯不够还。留给你十贯,做日常开销。” 赵栎阳看了看借据之后向天长叹,这可真是个坑儿子的爹。 本来以为卖了地自己成了富户,没想到这下成了破落户。 赵栎阳拿着十贯钱去了私塾,私塾先生夏大福看着小心来了便说道:“听说你卖了十亩地,是不是来交束修的?” “不是,我是想跟先生借几本书” 夏大福老脸一黑道:“既然不是交束修的,就滚蛋!” 卧槽,赵栎阳爆了句粗口。这夏大福年近五十了,如今也还是个老童生,考了一辈子,也没能中秀才。 人死脚朝天,不死万万年。先填饱肚子再说。赵栎阳决定去一趟县城。但是此刻自己饿的头晕,走是走不去了。只能去隔壁忽悠李阿四家的傻大个。 “乘风哥儿在家吗?” 从屋里走出一个傻大个:“阳哥儿找我做甚?” “乘风,我想去县里,你套上车带我去一趟呗。”赵栎阳取出两文钱给他。 赵乘风看着两文钱:“阳哥儿你糊弄鬼呢?两文钱就想让我带你去县城?” “唉!我说乘风呀,我打算去县城吃顿好的,你也知道,我刚刚卖了地,你带我去,我请你吃好的,你不是一直想吃县里陈记的肘子吗?我带你去” “真的?” 赵乘风赶着车带着赵栎阳来到县城,来到赵记,点了一桌子菜。囫囵吞枣的吃起来。赵乘风看着油滋滋的肘子,抓起来就往嘴里送。 酒足饭饱后,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 赵栎阳又在米铺买了五十斤米,买了点肉,蔬菜和盐巴。跟着赵乘风又回到家。 如今有了吃的,接下来就要准备考试了。三月就要县试。此刻自己还得备考,赵栎阳关闭院门,准备下苦功夫。 然而天不遂人愿,赵栎阳还没开始读书呢,就有人找上门。 “阳哥儿在家吗?” 赵栎阳很是不爽的打开门,看到是族长。心想族长今天怎么如此客气。 “老族爷,找我何事?” “阳哥儿,昨夜大雨,祠堂被雨水冲垮了好些地方,我打算明日让族人募集点钱,把祠堂修缮一番,但这些事务繁杂的紧,咱们赵家目前就你最有学问,还得你去给指定章程。” “好!我明天一定到”赵栎阳有点懵逼,这特么的出钱也少不了了。 第二日,赵栎阳来到祠堂,一众族人已经到了祠堂。族长说了一大推废话,最后一句就是让各家出钱。没有办法,各家都得出钱,赵栎阳也不例外。很不情愿的交出了一百文。 下来就是木料,石头等需要用到的物资,大家又各自发表意见。最后定下去哪里买物资,需要多少,各家怎么出人工。赵栎阳一一记下来。 赵栎阳家里没法出人,自己要读书,肯定没有时间,然后在族长那深邃的眼神下,赵栎阳又拿出了二十文。 县试,是由本县县令考教。如果能跟县令搭上腔,自己能通过的几率就大了很多,奈何自己根本没有机会。 赵栎阳又陷入苦逼中,要想让县令知道自己,自己得造势,所谓时势造英雄,自己就来个英雄造时势。县试不是考算术和诗词吗?自己穿越而来,上辈子背了那么多诗词。抄呗。只是自己要怎么打出知名度?镇泉村这个小地方肯定是不行,还得去县城。 于是在赵栎阳的忽悠下。隔离大傻个赵乘风套着车跟赵栎阳来到县城。乘国这个以读书为尊的地方,特别是科举还要诗词,那自然少不了各种诗会,但是以赵栎阳的泥腿子身份,诗会肯定是不可能参加了。然而文人才子最喜欢卖弄的地方,那些青楼花魁必是这帮人常去之地。 赵栎阳打听到了本县最负盛名的花魁娘子乃是楚香馆的任红筱娘子。就打算先往楚香馆。 奈何赵大傻个不依不饶的非要肘子 “阳哥儿,你说的来县城吃红烧肘子的” “今天不吃肘子,我带你去青楼。” 赵乘风惊讶的看着赵栎阳道:“我听我爹说青楼都是要人命的地方,阳哥儿,你去哪里做什么?” “你爹瞎说” “我爹才没有瞎说,他以前从军时,去过好多地方。那年攻打定国,我爹就去过定过国的城里,那里就有青楼。” 赵栎阳很是后悔,怎么就带着这么一根筋来了,赵乘风的爹是个大字不识的老粗,按辈分,和自己是同一辈,赵乘风还得管自己叫叔,可这货从小到大也没叫过自己。赵乘风的爹叫赵阿四,年轻时参军,确实参与过那场战争,定国侵占乘国边城,整个云泽省大半被占领,乘国被打的措手不及,后乘国反击,攻入定国,定国被迫签下停战书,割让三府八县。 而赵乘风这个名字,是他爹当初当大头兵时候的伙头兵的名字,伙头兵里有一个是定州府一个大户的庶子,叫刘乘风,不知怎么回事当了伙头兵,而赵阿四也是伙头兵,后来退伍回来,生了儿子,起名赵乘风。 “操,你爹去过青楼呀?你娘知道吗?” 赵栎阳带着赵乘风吃了心心念念的红烧肘子后。让他在青楼不远处的石门集市口等自己。然后赵栎阳大摇大摆的走进了楚香馆。 “这位小哥是来找姑娘的?”一个龟公招呼道。 “费话,本大爷今天要找红筱姑娘。”赵栎阳说道。 此时进来一个公子哥模样的人笑着说道:“你这穷酸,也想见红筱姑娘。也不看看自己那熊样。” 赵栎阳欲反驳,但看见自己身上穿的衣服,便没有说话,他娘的。自己穿的确实不咋地。 “公子,见红筱姑娘得去后院,一贯。” 那公子哥给了龟公一个盒子。便走了进入。赵栎阳一惊,妈的,这一个县城的花魁娘子见一面就得一贯钱,真他妈的贵。 但是为了能成名,赵栎阳忍痛拿出一块碎银子,一两银子等于一贯钱。只是如今乘国白银量少,大部分人还是只用铜钱。 看着龟公发亮的眼神,赵栎阳便道:“现在可以进去了吗?” 龟公拿着银子称过后才让赵栎阳进入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