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风起1998》 第一章 有活了 锲子 “快,快,操场出事了。” “有人晕倒了。” “唉,搞啥子体测嘛,过节期间吃得多,也不运动,一回校就下力跑,果然出事了。” “那个没有?……还有气不?” 1998年10月8日下午,凌江市第一中学操场跑道边,一群人围成一圈,神情紧张。 地上躺着参加1500米长跑体测的高二学生扬舒力,双眼紧闭,面色卡白,全身瘫软。 看样子,或许要去鬼门关报到了。 好一阵鼓捣,杨舒力终于睁开双眼。 扫视了一下空中围成一圈的七、八颗脑袋,眼里满是迷茫。 那七、八颗原本倾斜的脑袋都往上扬了扬,显得放松了许多,笑容重新回到脸上。 “好好好,给他家长打电话,去医院检查一下,回家休息几天再来。”赶来的教导主任说道。 第一章有活了 “舒力,当时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体验?” “什么意思?” “就是有一道光,在前面晃一晃的,指引着你,然后你朝这道光走过去……或者是有两个人朝你走过来,一个是牛头,一个是马面。” “没有,就是我醒过来的时候,感觉太阳有点刺眼。”对同学的追问,杨舒力回答,然后他看着同学,心想:“我现在倒是看见马面了。” 重生后的这些日子,杨舒力逐渐摸清状况,现在生活在一个和原来差不多的平行世界,只是所有的人都不认识。 他确认,现在不是2025年,而是1998年;他不是命运多舛的48岁,而是青葱正茂的17岁。 令他欣慰的是,身高有了可喜的变化,现在是171米,以前身高是168米,很长一段时间为“二级残废”这个名头困扰。 那时身高低于170米的被叫做“二级残废”。 班上的同学议论,说他倒下后情景挺可怕,都觉得不行了,没想到又活过来,很是神奇。 送到医院检查,医生说一切正常,可能是节日期间呆在家里胡吃海喝,运动时跑得太急,心脏一时受不了。 以后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能总是呆在屋里学习,要出门运动。 杨舒力知道同学的意思,是问他是否有濒死体验。 嘿,还真有,但不用说出来。 回到学校后,杨舒力一边熟悉环境,一边调整心情。 他在凌江一中高二年级文科二班,还得读两年书,还要参加高考,真是噩梦啊。 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庆幸不再参加高考,如今还得面对。 不过,在文科班也算幸运,要是在理科班,杨舒力就生无可恋了,物理题数学题化学题,再做两年会疯。 文科嘛,咬咬牙还能坚持。 上课时听不进去老师讲什么,脑子浑浑噩噩,总是胡思乱想。 好在坐教室最后一排,没人注意他思想开小差。 同桌是个小个子男生,也是沉默寡言,总是埋头看着什么书,两人一天也聊不上一句。 中午学校食堂的饭菜一言难尽,这超级大锅菜也不知同学们怎么吃下去的。 看他们进食堂的样子,已经习以为常了,年轻就是好啊,什么都能往肚子里咽。 杨舒力总是皱着眉头选菜,这方面的知识他是丰富得过剩,这个是转基因菜,学校采购就这样,转基因菜特别多;这个菜农药用得多,食堂用小苏打泡过没?这个鸡肉是靠激素催长的,不能吃。 吃了几天食堂,想法转变了,劝说自己别计较了,现在是1998年,其实还好。 放学后回到家里,胃口也不行,家里只有父亲杨升元,多数时候是两个菜,一荤一素,量也不多。 “多吃点肉,你在学校晕倒,主要是营养没有跟上。”杨升元总是这样说道。 杨升元厨艺不错,比学校的大锅菜好吃得多,但杨舒力吃个七分饱就放下筷子,弄得杨升元有些诧异,问是不是有后遗症,杨舒力直摇头。 杨舒力发现一个事实,不论他放下筷子时桌上还剩多少菜,最后总是光盘,也不奇怪,本来菜量就少,或许杨升元是按需炒菜,不吃剩菜。 母亲秦华玉在离市区20公里外的一个镇小学做后勤,每周一到周五住在学校,周末两天回家休息。 学校后勤工作稳定,但是工资低。杨舒力不知道具体数字,一个月三百多?不会再多了。 家里经济状况有些不堪,对此杨舒力已经深有体会,上次晕倒后在家休息几天,重新回学校时是秦华玉往他手里塞了一百元,让他在学校“吃点好的”,“不要舍不得花钱”。 家里的经济大权可能掌握在母亲秦华玉手里,父亲杨升元,早上杨舒力上学时他没出门,下午放学后回家,多数时候也在家,难道他赋闲? 这个家的经济如何撑下去?杨舒力有点担忧。 不过,秦华玉的表情明朗,好像不为家里情况发愁,尤其是听医生说杨舒力身体正常得很,秦华玉一高兴,当天就买了四个猪蹄回来炖。 吃了一个猪蹄杨舒力觉得够了,但秦华玉和杨升元各吃一个,剩下一个,两人都苦劝,杨舒力只得再吃了一个猪蹄。 10月16日星期五,上午第二节课是数学。 下课后因为下雨,没有到操场上做操,杨舒力坐在课桌前,呆呆地望着窗外。 好比阴沉的雨天,阻拦了生活的风帆,这些天杨舒力一直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没有方向感。 同桌貌似上卫生间去了,有人坐到旁边的凳子上,捅了捅他的胳膊,扭头一看,是同学张有路。 这些天和他聊天最多的就是张有路,两人到食堂吃饭也常常结伴而行。 “舒力,身体恢复没有?”张有路脑袋凑过来,笑嘻嘻问道。 “早没事了。”杨舒力淡淡回答。 “有活了,你干不干?”张有路显得精神抖擞。 杨舒力盯着张有路,眼里打着问号。 “星期天上午,百盛商场,3个小时,这个数,还可以嘛?”张有路的手在课桌下伸出四根手指,嘴里喘着气。 “四……四百?”杨舒力懵懵懂懂地问道。 “四百?”张有路楞住了,随即猛搧一下杨舒力胳膊,“你是把脑瓜摔坏了是不是?尽想好事。是伱要我给你找活干的,不跟你啰嗦,干不干,一句话。” 3个小时,应该是四十元。 杨舒力清理一下思绪,看见张有路不耐烦的神情,立即低声说道:“干。” 第二章 你不要心痛钱 周五傍晚,妈妈秦华玉从学校赶回来,进门就到厨房和杨升元一起做饭菜。 四菜一汤,荤菜有回锅肉、凉拌肚条,素菜是清炒油麦菜和胡萝卜,汤是杂骨炖莲藕。 这顿饭杨舒力吃得很满意,吃了两碗米饭,感觉胃口在逐渐恢复。 就是在学校食堂,他的感觉也和最初几天不一样,基本能把饭菜吃光,只是觉得味道还可以再好一点。 “下周吃啥子?”秦华玉显得很高兴,问杨升元。 “你说喃。”杨升元回道。 “牛肉炖萝卜,就是那个啥子粤菜的做法,又不辣,吃起来好香。”秦华玉兴致勃勃地说道。 “买一斤牛肉难得弄,要炖两个小时。”杨升元皱眉说道。 “一斤是难得炖,那就买两斤。”秦华玉说道。 “舒力你觉得……”杨升元扭头征求杨舒力意见。 “你莫管,定了,吃牛肉,记得买两斤哈。”杨舒力还没来得及表达意见,秦华玉对杨升元说道。 停了一下她又说道:“你莫担心钱的事,我们吃得起。” “我不是担心钱的事。”杨升元嘟囔着。 杨舒力明显感到周末回家的好处了,秦华玉舍得在吃的方面花钱。 一家三口正吃着,电话响了,秦华玉赶过去接电话,随后过来对杨舒力说道:“明天中午到姨妈家吃饭,你去得成嘛?” 杨舒力点点头,秦华玉把目光转向杨升元,杨升元也点头。 吃完饭,见杨舒力满足地捧捧肚子,秦华玉建议他到楼下“消化一下”。 杨舒力欣然下楼,在四周走了走。 杨舒力家的楼是90年代初修建的,因小巷地势见缝插针建成,出门即下坡的石板路,通往滨江路和凌江边。 此时夜幕降临,小巷两边一扇扇窗户透着灯光,甚至还能看见厨房里挥勺的身影。 每一盏灯光都意味着一个家,意味着家的温暖,杨舒力开始为自己感到幸运,这个家虽然不富贵,但是能给他温暖的感觉。 让他在夜幕降临时,有一个亮着灯光的家可以回去。 也就是同学所说的一道光指引着他。 从今天这桌菜以及秦华玉对下周末的安排,也许家里的状况没那么糟,杨舒力一边朝江边走一边思索着。 在凌江边转悠,欣赏了一下夜景,杨舒力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感受生命的气息。 快步走回家里,额头已经冒汗,秦华玉已经收拾完毕,让他坐到沙发上,笑着问他学校的情况,身体舒不舒服等。 杨舒力表示没有任何问题,完全恢复正常,不用担心。 然后谈到学习,秦华玉问杨舒力愿不愿意住校,这样可减少每天两次坐公交车的劳累,对身体好一些。 杨升元也在一旁搭腔,发表自己的意见。 他认为还是回家吃晚饭好些,营养上有保证,再说,坐公交车也是活动身体,比老坐在教室好。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扯了很多事情出来。 于是杨舒力又知道了一些情况。 杨舒力是这学期才转学到凌江一中的,原来的四中升学率比一中差很多,学生纪律也差,乱七八糟的事多。 杨升元觉得随便哪个学校都可以,考不上大学就在凌江市找份工作,一家三口在一起,多好。 秦华玉却不这样想,她认为杨舒力有潜质,只要换个环境,成绩就会提上去,考大学就有希望。 杨舒力了解到一个惊人的事实,秦华玉坚持要杨舒力转到凌江一中,为此给学校交了4千元择校费。 4千元,杨舒力心里掂着这个数字,隐隐作痛,简直是抢钱啊! 这笔钱有多难赚?秦华玉在离市区20公里的镇小学上班,一个月才几百元,他转个学就花了4千! 杨升元说要是不转学,舒力可能不会在操场上出事,因为原来的学校不搞什么体测。 秦华玉高声呵斥,严正指出杨升元并不是担心杨舒力身体,而是心痛那笔择校费:“伱不要心痛钱,该花的就要花。舒力的择校费花得值,等以后舒力考上大学,你要向我们两个道歉!” 说完又转向杨舒力:“你不要有心理负担,你还是要努力学习,考得上就去读,考不上……也没得啥子。”最后一句,秦华玉声调低下来。 显然,秦华玉对杨舒力能否考上大学也没谱。 关于住校的事,凌江一中是可以住校的,特别是高二、高三学生,住校生不用在交通上花费时间,而且晚上在教室里上晚自习到9点半。 一些家在郊区的学生,以及市区内离学校距离远的学生选择住校,以便多挤出时间学习。 “你想住校就跟我们说,住校费你不用担心。”秦华玉对杨舒力说道。 “暂时不忙,我觉得在家里上晚自习比教室好。”杨舒力急忙说道。 他才不愿意住校,每天坐公交看街景是一种享受,而且,在公交车上人挤人,其他人可能觉得烦,杨舒力觉得挺好,还有什么地方比挤成一团的公交车的人气旺? 而且回到家在自己屋里,他根本没有晚自习,而是浮想联翩,有属于自己的一间小屋,比学生宿舍强多了。 晚上躺在床上,杨舒力心潮起伏,难以入睡。想到花了4千元给自己交择校费,心情有点沉重,不过家里家具和电器齐全,说明不是那种穷得叮当响的家庭。 在自己小屋里看书时,秦华玉推门进来,问他身上还有多少钱,杨舒力说还有50元。 秦华玉说怎么还剩这么多,该吃吃该喝喝,不要想着省钱,然后从兜里掏出一百元要给杨舒力。 杨舒力坚决不要,说自己在学校吃一顿饭花不了多少钱,多余的钱放身上反而不安全。 秦华玉犹豫了一下,重新掏出一张50元的票子,非要杨舒力收下,并要求他“觉得学校食堂的菜不好吃,就去后门的馆子吃”。 学校后门的馆子?杨舒力想起来了,是有很多馆子。 有些学生中午不在食堂吃,是到后门的馆子吃,中午下课后,往学校食堂的学生是主流,但也有一股人流涌向学校后门,那些人应该兜里更有钱。 楞了一下,秦华玉已经把50元塞到他手里。 “这张我就拿去给你爸了。”秦华玉有些得意地晃了晃手中的百元钞,拉门出去了。 第三章 到姨妈家吃饭 一个安静的小院子,错落分布着三栋楼房,姨妈一家就住在这里。 屋里只有姨妈和姨夫两人在忙活,进门后秦华玉问道:“薛琪没在屋啊?” “唉,一早就跑出去了,中午要回来吃饭,他答应了的。”姨妈说道。 “打游戏去了。”杨升元笑着说道。 “今天我买了点土鳝鱼,到时你来弄嘛。”姨夫对杨升元说道。 “我来弄我来弄。”杨升元直点头。 离开饭还有段时间,姨夫在厨房忙活,姨妈陪秦华玉一家三口聊天。 姨妈对杨升元说:“工作的事不要着急,你就安安心心耍到春节后再说。” 杨升元笑了笑,表情有点无奈。 坐在一旁的杨舒力明白了,杨升元这段时间老是呆家里,的确没有工作! 总觉得杨升元有点怪怪的,原来和他一样,也是靠秦华玉这个财政大臣给零花钱。 这年头,男人兜里没钱,简直不是人。 又想到择校费4千元,心里觉得有点难受,这笔钱花得怨死了,要是这4千元在杨升元手里,不会是这样有气无力的样子。 “华秀,你来淘菜。”正聊着,姨夫薛远江出现在厨房门口。 姨妈正要起身,“我来我来”,秦华玉一溜小跑朝厨房去了。 姨妈眼珠一转,对旁边的杨舒力说道:“舒力,你来一下。” 两人走进一间卧室,姨妈把门关上,凑近身子问道:“舒力,现在身体怎么样?” “没事了,完全正常。” “把我吓死了,我生怕你出事啊。你转学我是支持伱妈的,你爸也不是怕花钱,他不是那种人,他是说你成绩不大好,转过去没有用过,一中有点远,路上来回也耽搁时间。你要是出了事,我就后悔死了。”姨妈说着,眼睛都有点湿润了,右手揩了一下眼角。 “身体没事了。转学的事,我也觉得不该花这钱,现在退……可能来不及了。”杨舒力皱眉说道。 秦华秀打了杨舒力胳膊一下,正色道:“退啥子退,不退,你初中毕业你妈就想给你转过去,那时要花这个数……”姨妈右手做了个八的手势。 8千? 杨舒力气不打一处来,择个校就要花8千,太坑了。 现在家长为了给孩子改命,别的法子没有,只有在教育上拼命花钱。 “你现在进去读两年,只花4千块,还是划算,你要好好读书,给你妈争口气。”姨妈谆谆教导。 杨舒力点点头,没话说,家里最大的一笔投资都花在他身上了,必须回报。 姨妈在兜里掏了一下,拿出一张百元钞票,“舒力,拿去随便买点啥子,莫嫌少哈。” “不用,我妈昨天才给了的。”杨舒力急忙推脱。 “拿着,你不要就是嫌姨妈给少了。”秦华秀嚷嚷着,非要把钱塞他手里,最后只好收下了。 杨舒力皱着眉头,真不想要姨妈这钱。 这两天他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昨天秦华玉给了50元,明天自己还要赚点钱,没想到一来就欠了个人情。 两人开门回到客厅,杨升元和秦华玉都在厨房,姨妈姨夫问了些杨舒力在学校的情况。 正聊着,表弟薛琪回来了,喘着粗气,一边换鞋一边问道:“舒力,是不是在学校跟人打架了?” “乱说,舒力啷个会跟人打架,你以为都像你一样。”姨妈大声呵斥。 “成绩好才不打架,成绩不好,还不如会打架。”薛琪换好拖鞋,迈着外八字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姿势很像他爸薛远江。 薛琪走到杨舒力跟前嬉笑着问道:“舒力,你说是不是?” 杨舒力只好笑笑,自己成绩不好,又不会打架,那就一无是处了。 看见薛琪身材,杨舒力顿时感到自己的幸运。 秦华玉和秦华秀两姐妹,每家三口人,外形差别一眼可看出。秦华玉一家三口,无论身材样貌,都胜出秦华秀一家。 当然,主要差别体现在双方的父子身上,两姐妹来说,秦华秀由于小几岁,保养穿着比秦华玉好,看着比秦华玉光鲜得多。 我要是变成薛琪这样的人,日子该怎么过?杨舒力看着薛琪暗暗想到,他这身材样貌,去演一个角色倒是合适,就是《红楼梦》里的薛蟠。 不过,姨妈家的经济状况不错,三室一厅的宽大屋子,家具和电器都比较新,三人的穿着也比秦华玉家档次高。 有对比才有满足,杨舒力深深体会到这一点,虽然家里经济让人担忧,但比起秦华秀一家,他绝不愿调换。 这顿饭很丰盛,薛远江做的一盆跳水兔,杨升元烧的一盘黄瓜鳝鱼,两道硬菜让杨舒力大饱口福。 薛琪果然是饭桌上一个厉害的选手,鳝鱼片一块接一块往嘴里塞。 “你还是吃点饭嘛。”姨妈忍不住训斥道。 “那你说舒力在学校出了啥子事,说了我一口都不吃了。”薛琪指着两道硬菜说道。 “没有出事。就是不小心摔了一跤。”姨妈说道。 “舒力,期中考试我两个比一下,要得不?”薛琪扭头笑着说道。 “你有啥子比的,你才读初二。”薛远江说道。 “比名次嘛,我反正是倒数第几名,你还是有戏哦。”薛琪笑着拍了拍杨舒力的肩膀。 两个女人没有吭声,杨舒力实在不知道说什么。 你薛琪一个天天打游戏、用可乐和麦当劳催肥的小子,居然还要和我比名次,这都什么事啊。 这次到姨妈家吃饭,主要是给杨舒力“打牙祭”,因为上次在操场晕倒的事情,姨妈姨夫两人也觉得杨舒力“营养可能差点”。 另外杨舒力还知道了一件事,他从四中转到一中,还留了一级,道理很简单,你从一个差校转好校,怎么跟得上人家的进度,进去不是拖后腿吗? 这样看来,杨舒力要比同班同学成熟“一点”,虽然杨舒力清楚,自己的成熟比同学“不是一点点”。 星期天早上,杨舒力吃完秦华玉做的早饭,对她说和同学有约,中午就不回来吃饭了。 匆匆赶往市中心的百盛商场,看见在商场门口等他的张有路。 原来是市郊一个儿童游乐场的开业宣传,时间是上午9点到12点,一共3个小时,报酬40元。 “你今天试一下,要是觉得行的话,以后机会还多。”张有路说道,杨舒力点点头。 40元够我在学校食堂吃一周。谢谢你张有路,这段时间就跟你混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以后我会加倍奉还你! 工作人员把做活动的几张桌子抬出来了,张有路对杨舒力说道:“走,去拿道具。” 从商场的一道小门进入地下室,在一间储藏室拿到了道具。 杨舒力看到道具傻眼了。 事先比较小心,没有问清状况,要早知道干这活,他不一定同意干。 拿着道具回到地面上,张有路给他交代一些注意事项,杨舒力愣愣地听着,脑子里想着:我现在提出不干,是不是来不及了? 第四章 钻大头娃娃 左三圈右三圈 脖子扭扭屁股扭扭 早睡早起咱们来做运动 抖抖手呀抖抖脚呀 勤做深呼吸 学爷爷唱唱跳跳 你才不会老 1998年10月18日,星期日,西蜀省凌江市市中心,百盛商场前的一片空地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广场上最热闹的,当属离商场大门口不远的一个宣传活动,刚刚开业的儿童乐园,两个身高近两米的大熊猫卡通人偶正随着大热流行歌曲《健康歌》翩翩起舞,憨态可掬,吸引了不少家长儿童围观。 而这两个巨大的卡通人偶身体内部,就是来自凌江一中高二的两名学生,一个叫张有路,一个叫杨舒力。 刚才杨舒力看到道具就暗自后悔,但已经没有退路了,这个时候不可能给张有路撂挑子。 他不喜欢这种封闭环境,从生理上反感。 太难了,这钱挣的。 人偶内部空间还算大,脑袋部分也很大,所以又叫大头娃娃,而且有吹风机,理论上不太闷。 但他还是觉得不舒服,觉得与世隔绝,很想早点结束这活,重返人间。 更要命的是为招揽人气,他俩还得随音乐起舞。 人气旺时,其他工作人员就发传单和介绍,人气少了,就放音乐跳舞,不讲究动作姿势,只要随着音乐扭动一下就可以,但这也是杨舒力最不喜欢的环节。 跳完一曲,两人各自返回自己的位置,分别站在宣传桌的两边,按照张有路的交代,这时也不能干站着,也要做些姿势,吸引小孩子的注意。 卡通人偶脑袋中间有个观察孔,可以观察周围状况,今天确实有很多家长带着小孩来逛街,百盛商场因业态齐全,是凌江人的首选,小孩们都显得很快活,大人们也表情舒畅,一幅安居乐业的样子。 再瞅瞅不远处的张有路,果然敬业,不停做动作吸引小孩,他那边围着的小孩比自己多。 既然接了这份活,还是得干好,杨舒力也抖抖手脚,做起动作来。 先做了个卖萌的姿势,就是两只手臂端起来托住腮帮子,脑袋一左一右晃着,这个动作比较搞笑,吸引了一些小朋友的注意。 又做了一个搞怪的舞蹈动作,脑袋抬头望天,两手轮番往脑门摸去,身子还有节奏地抖动,更加引起注意,小广场上不断有家长小孩赶过来,连张有路那边的小孩都过来几个,好些小孩发出咯咯咯的笑声。 做了好几个搞笑动作后,杨舒力停下来,朝小观众们摆摆手打招呼。 宣传的主要任务是在那些发传单和介绍的人身上,大头娃娃只是攒人气,不能喧宾夺主。 累啊,这玩意不光费体力,还费脑力,3个小时40元,张有路觉得可以满足,杨舒力觉得不划算。 以后这活不干了。 发传单呢?也不行,他不喜欢硬往路人怀里塞传单的感觉,也讨厌别人对他这样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看来跟张有路混不行,还得自己想办法。 这时一个一两岁的小女孩跌跌撞撞跑过来,伸手往人偶身上摸,杨舒力怕把她绊倒,就弯下腰和她打招呼。 小姑娘的母亲,一个着装精致的少妇过来,抱起小姑娘,向她介绍人偶。 “这是大熊猫,你看,这是它的鼻子,这是它的眼睛,眼睛很大哦……”少妇对女儿介绍着。由于距离很近,听得清清楚楚。 杨舒力呆呆地站立着,少妇白净的脸庞,波浪型的披肩发,轻柔的话语,像世外之物一样呈现在脑海里,却又离得那么近,仿佛能感受到对方的呼吸,让杨舒力分不清这是现实还是梦幻。 小姑娘伸出手,似乎要摸人偶的鼻头,杨舒力见状,赶紧作出一个欢迎的姿态,并把身体前倾,少妇朝人偶服装里的“隐形人”微笑了一下,也伸出右手,摸向人偶的鼻子,给女儿做示范。 一根青葱的手指伸过来,几乎触到杨舒力的脸。 杨舒力感到脑袋嗡一下,仿佛什么东西炸开一样。 初生婴儿从母腹进入世界,脑细胞从封闭环境进入现实,空气,或者说氧气涌入脑腔,脑细胞瞬间被激活,这个时候,母胎就是新生儿了。 为了快速激活脑细胞,以及更多地激活脑细胞,需要空气的大量进入,怎么办?大声地哭泣,加快空气进入的节奏,哭声越响亮,进入的空气越多,激活的脑细胞越多,这个新生儿将来越聪明,身体更强壮。 杨舒力来这些天一直浑浑噩噩的,如今,一根指向他的女人的食指,仿佛空气之于新生儿一样,激活了他沉睡的脑细胞。 一时间,千万思绪在脑海激荡,这才是我新生的时刻。 杨舒力胸脯起伏,喘着粗气,感觉到自己在迅速变化。 我是杨舒力,我17岁,我不是随波逐流,任凭命运安排的人。 我要行动,我要改变现状,我要畅饮生命的琼浆。 奇妙的是,从这一刻起,他似乎适应了人偶的封闭空间,不再有幽闭、憋气的感觉。 小女孩的手也在母亲的示范下伸过来,两只美丽的手在人偶的脸上指点,杨舒力举起双手,轻轻晃动脑袋以示欢迎和配合。 女人放下小姑娘,示意她向人偶挥手致谢,杨舒力也向她俩摆摆手,他是真心诚意致谢,女人一个偶然的动作,让他真正进入了这个世界。 这一幕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母女俩离开时,杨舒力朝张有路那边瞄了一眼,发现他好像也在朝这边张望。 中午12点左右,广场上已经没有多少人,宣传活动结束,两人都拿到了今天的报酬40元。 “可以可以,是个人才,嘿嘿。”张有路拍拍杨舒力肩膀,对他的表现满意。 肚子有点饿,张有路准备离开,他家就在百盛商场后面一栋楼里,楼里很多房子出租给商场里的工作人员,所以他能找到一些兼职促销的机会。 “你回去干什么?”杨舒力问道。 “吃饭嘛。你不饿?” “莫回去了,我请客。”杨舒力说道。 “请客?”张有路眯起眼睛。 好不容易赚了40元,请客至少得花出去一半,这样不好。 “真的。你想吃什么?”杨舒力问道。今天幸好来参加这个宣传活动,赚钱是小事,关键他有了新的感受,他得感谢张有路。 “算了,我还是回去吃。”张有路说完一转身,往家里跑去。 第五章 报刊亭前的发现 “期中考试是11月2号到4号3天,还有两周时间,同学们抓紧学习,争取考出好成绩。这是文史班分科后第一次考试,同学们要重视。” 语文课下课时,班主任黎老师对大家说道。 同学们纷纷到教室外放松放松,杨舒力坐在课桌前,表情严峻,陷入沉思。 满打满算还有两周,扣除两个周末四天时间,每周学习日按5天算,还有10天时间。 这10天时间,能把学习成绩提高多少呢? 任务是艰巨的,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杨舒力决定调整对期中考试的期待,把它作为一个过渡。 要想打翻身仗,只能在期末考试了。 至于表弟薛琪说要跟他比名次,还真没说错,这次期中考试,杨舒力的成绩很可能见不得人。 只有10天时间,杨舒力决定有的放矢,重点突破,数学和英语没法突击提高成绩,只能放弃,精力放在语文、历史、政治三门课上。 好在杨舒力语文功底不错,把课本通读几遍,希望能考个不错的分数。历史和政治要花点功夫,争取考个中游成绩。至于数学和英语的分数就不敢奢望了。 文科二班一共42名同学,杨舒力此次期中考试的目标:第35名。 这样一来,倒也没什么焦虑的,两个周末还有4天时间,杨舒力不想太逼迫自己,休息是必要的,还是保持劳逸结合。 除了学习,杨舒力还有一件事也要做,赚钱。 前一阵老是在课堂上跑神,胡思乱想,现在杨舒力打起精神,在上课时一定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老师讲课速度太慢,他就一边看书自习,一边听老师讲课。 如果老师讲的他不太清楚,就听一阵,如果老师讲的他已经知道,就赶紧埋头翻课本。 所有的学习都在课堂内解决,因为课堂内是被动时间,没得选择,与其胡思乱想,不如用来学习,离开教室就不必了。 但是由于情况特殊,这段时间的晚上也得用来学习,每晚3个小时,语文、政治、历史三个科目,每个科目分配一小时。 这叫外松内紧,看上去和平常没有区别,实际上课堂上精神高度集中,至于两个周末,可以用来思考如何赚钱。 中午吃饭时,杨舒力没有像往常那样去食堂,而是去了学校后门饮食一条街。 兜里还有点钱,从姨妈那里得到一百元,回来后给秦华玉说了,他知道这是姐妹两人之间的账,秦华玉让他把钱留着,花完了再告诉她。 加上钻大头娃娃赚的40元,杨舒力身上有小两百,有实力“对自己好一点”了。 杨舒力选择了一家几乎满座的小店,点了份红油牛肉抄手,6元一份,吃得酣畅淋漓。 学校后门的小馆子价格是要贵一些,吃起来确实过瘾,杨舒力觉得自己应该控制到外面馆子吃饭的次数,一周出来吃一两次就行了。 学习和赚钱两手抓,赚钱的事更重要。 但是赚钱有难度,由于大部分时间呆在学校,能够实施的方案有限。 张有路提供的那种活他不想再干,不愿钻大头娃娃,其他促销方式他也不喜欢,也赚不了几个钱,不是他的路子。 星期四中午,杨舒力和张有路一起去食堂吃饭,张有路似乎感觉到什么,小心翼翼问道:“百盛商场的活,还干不干?” 杨舒力微微摇头:“我可能……有点幽闭恐惧,不合适干那个。” 其他诸如发传单、举广告牌游行等,杨舒力都否了,说担心父母和亲戚看见。 这也是实话,要是秦华玉看见他在街上干这些,那4千元择校费岂不是打水漂了? “你是不是有其他路子?”张有路疑惑地问道。前段时间这个杨舒力倒是迫切要求给他找活干,哪知才试了一次就打退堂鼓。 “暂时没有。” 杨舒力是在思考如何赚钱,这几天,他像上足了发条的钟表,不停运转。 课堂上集中精力学习,课外默默思考赚钱方法,甚至在公交车上差点坐过站。 也没有什么头绪,许多方案稍一思考都被否了。 手里没本钱,也没有多余的时间,选择实在有限,百盛商场门前小广场的夜市,倒是可以挖掘,如果找对路子,能够快速积累一点钱,但是多方条件限制,没法实施。 11月1日星期日,由于明天开始期中考试,杨舒力把这天全部用于复习。 秦华玉看着杨舒力吃完饭就进屋学习,直到下一顿饭才出来,面露喜色,饭菜也很丰盛。 吃完晚饭,杨舒力有些犹豫,是不是又进屋学习呢?该复习的都复习了,明天第一门考试是语文,还需要把文言文看一下,他计划用两个小时,现在进屋早了点。 “舒力,一天到晚学习对身体不好,还是出去走走。”杨升元说道。 “出去走走”应该是杨升元的经验之谈,他年轻时呆过好几个厂,干过好几个技术工种,但还是在90年代中期下岗回家。 几番折腾后,杨升元跟朋友合作搞了个小餐馆,干了几年,倒也能挣点辛苦钱。 就在前两个月,小餐馆所在的地段进行城市改造,他们没了营业场所。 重新找场地一时难找到合适门面,而且需要很大投入,只好和伙伴结算账目后各自回家休息。 暂时赋闲在家的杨升元,知道不能成天呆在屋里,杨舒力每天早上到学校去后,他也经常“出去走走”。 “要得,下楼走走,晚点回来。”秦华玉正准备去厨房洗碗,也附和道。 好,现在才6点,出去走两个小时,回来从8点开始看两个小时文言文,然后上床睡觉。 这次杨舒力没有往江边走,而是到市中心百福广场逛逛。 百福广场是全市人流最集中的地方,周围好几个大型商场,包括百盛商场。 傍晚时分,百福广场灯火通明,人头攒动。 今天好几个地摊在卖吸血鬼面具,还有蜘蛛侠、女巫之类的服饰,很是吸引目光。 杨舒力笑了笑,原来是万圣节,这种节日在凌江市的接受度还差点,好像没几个人买。 但是这些卖家跟上了形势,也许有一天某个商品火了,他们就能赚上一笔。 这种模式终究不合适我,我的市场反应可能没有这些人快,杨舒力作出如是判断,微微点头。 在广场转了大半圈,慢慢走到一家报刊亭前,这段时间忙于学习,没有机会注意这些,也许可以买两本杂志,等考试完后研究研究。 报刊亭各种报刊杂志琳琅满目,杨舒力有些犹豫,想买本三联周刊翻翻,但是价格有点贵,还不如明天中午在学校后门来碗农家臊子面。 突然,杨舒力眼睛像被什么东西钉住一样,盯着报刊亭,感到胸脯开始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