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朝首辅》 第1章 农门少年郎 上河村 因为处于一条小河上游而得名。 相较之下,便有了下河村。 上河村和下河村毗邻,一衣带水,村中男女多有姻亲。 上河村是大魏王朝千万村庄中最不起眼的一个。 青山环抱,绿水环绕,茂竹绵绵,茅屋间间,屋前枣树成荫,屋后豆菜成陇,不仅有陋室的德馨,还有村中的鸡鸣。 当清晨第一缕朝阳照进上河村的时候,上河村的很多村民已经在地里劳作一阵了。 这时,村里的大公鸡才慢悠悠的打卡上班。 一鸡鸣,则群鸡鸣。 王家厢房的土炕上,王青云悠悠醒转,一个大大的懒腰,快要将薄被踢到地上了。 “娘,我衣服呢” 门口灶房里传来了一声急切的怒喝声。 “自己找,再烦我,屁股给你打烂” 王青云赶紧认怂不吭声,这个时代可不像前世,这个时代的父母说打是真的打。 打的你哭爹喊娘都是轻的。 王青云刚穿越过来时嫌弃饭菜难吃,就被王母一顿胖揍,所以对此深有体会。 “还是不触母上大人的眉头了” 王青云知道,这几天是母亲在做饭了,尤其是早饭,不仅要照顾家里的一家子,还要给地里劳作的公公等人送饭。 所以就跟打仗一样,十分忙碌。 王青云本是21世纪前途光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谁知在一次下乡精准扶贫时,被突发的山洪夺去了生命。 睁开眼的时候就在水里,当时王青云还以为有一线生机,使劲扑腾,直到被人在脑袋上打了一巴掌。 然后整个身体被扶正,才发现人已不是那个人,这里也不是前世,所处的河也不及胸腹,更不是前世的山洪。 懵逼的一瞬间王青云就知道自己穿越了,因为自己的手脚都是小小的。 五六岁的孩子正是鸡狗都嫌弃的时候,当时王青云正和同村的孩子一块在河里游泳,突然间王青云开始剧烈扑腾。 可把当时在岸边洗衣服的大人吓坏了,连忙的把王青云扶直身子,咳了几口水,王青云才回过神来。 经过多日的低调观察,王青云发现这里和前世古代有很多相似之处。 唯独在前世的历史上没有这个朝代。 前世孤儿院出身的王青云为了回馈祖国,大学毕业后直接以笔试面试第一的成绩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驻村干部。 然后通过抖音带货,集体联合的方式帮助村民致富,也得到多次表彰。 前世是孤儿,没有好好享受父母爱护,这一世父母双全,王青云也想要弥补前世的遗憾。 所以,即便是竹板炒肉,王青云也甘之如饴。 但是这反常的行为倒是让王李氏不再下手,怕是儿子脑子坏掉了。 这王李两姓便是上河村和下河村的两大姓氏。 王青云的父亲便是王姓族人,母亲则是李姓族人。 而王母也被称为王李氏,不过上河村的王李氏众多。 所以王母又常被叫做定国媳妇,最近又开始有人把王母叫做青云他娘。 王青云是家里的第三代,村里的第四代。 王青云父亲王定国,大伯王定家,三叔王定军是家里的第二代。 王青云爷爷王咬铜,是家里的绝对掌权者。 村里除了3个上了年纪的族老外,王青云爷爷王咬铜就是辈分最大的。 “你一会和你婶娘她们一块吃,我要去给你爹他们送饭了”王青云穿好衣服的时候,王母一只手挎着篮子,半推开门对王青云说道,说完便头也不回地走了,把王青云想说的话完全堵在了嘴里。 王青云只是想问一下今天吃什么。 不用问王青云也知道个大概,不是高粱米,就是土豆小米粥,当然轮到王青云的时候已经不能算是粥了,而是汤了。 父亲,爷爷们才有资格吃粥。 这是王青云刚穿越过来就明白的道理。 堂屋和右厢房窸窸窣窣的响起了阵阵说话声。 王青云知道大家都起来了。 在农村,除了小孩子没有人有资格睡懒觉,女人更没有资格。 男人们早早地下地干活了,大多数时候女人也会一块下地干活,如果女人偷懒,不用一天功夫,懒妇的名声就会传遍十里八乡。 不仅婚丧嫁娶困难,还一辈子抬不起头来。 所以家里现在只剩下奶奶一个大人,其余就只有大伯家的堂姐王青兰,三叔家的妹妹王青雨,弟弟王青林。 只有1岁的王青林,现在应该在奶奶的房间里熟睡,如果王青林再大一些,估计就要交由王青兰照顾,奶奶自己也要下地了。 和农村大多数家庭一样,王家的人口也很多,第三代目前就有5个孩子。 大伯家的长孙王青山和他妹妹王青兰。 自己家的自己。 三叔家的王青雨,王青林姐弟。 这么算下来,自己家好像有点落后啊。 要不要劝爹娘加把劲,添个弟弟妹妹,王青云不由得多想了一些。 王母要是知道王青云这么想,恐怕棍子都打折三四根了。 走出房门,王青云就看到堂姐王春兰招呼着自己。 “小云,来吃饭了” 王青云有些坐蜡“青兰姐,能不能不要叫我小云啊,叫我二青怎么样?或者云哥儿也行” 本来王青云的名字就不好取小名,要不就是小青,要不就是小云,都是女性化的名字。 所以王青云打算给自己争取一个比较顺耳的小名“二青就不错,排行第二,平步青云,很完美,云哥儿也行啊” 王青云很满意。 但是没有人在意一个小孩子的申诉,所以除了刚刚学会说话的王青林,就连4岁的王青雨都不叫自己青哥哥,而叫自己云哥哥。 实在是一世英名毁于一世。 毕竟前世可没有这种烦恼。 “奶” “奶” 看着正堂走出来的利索老太太,王青云,王青兰都上前问候。 这一句即包含了称谓,又包含了问候,在农村朴素的礼仪里,这一句包含了所有。 “嗯,饭菜端上桌准备吃饭”老太太梳着齐整的头发,衣服虽然朴素但是十分干净。 “嗯,饭菜都放凉了一些,端上桌就可以吃,小云你去看看小雨醒了没有”对着王青云吩咐完,王青兰就走进厨房准备端菜盛饭了。 没等王青云走进对面三叔家的屋里,堂妹王青雨就揉着眼睛走了出来。 来的正好,快过来,洗把脸准备吃饭了。 “知道了,云哥哥”4岁的王青雨说话还有些奶声奶气的。 第2章 桌前喂饭忙 随着王青兰将饭菜端好,奶奶坐在正座,王青云几个小孩子则分列周围。 堂屋的桌子是一张大圆桌,只能坐下最多十人,所以平时妇女们都是在厨房自己搭一桌吃饭。 而此时家里带上1岁的王青林也只有5人,所以大家都能坐到主桌。 即便是连桌子高的王青林也不例外。 凳子是长条凳只有半个屁股可以坐在凳子上,没有坐惯的王青林扭来扭去,双手扒着外桌沿这才没有掉下去。 这样的话,肯定是吃不到嘴里的。 急着去地里的奶奶,正在大口地喝着粥,堂妹王青雨,堂姐王青兰也快速地喝着,只有王青云和王青林没有开始喝。 王青林是因为喝不到,而王青云则是没有菜真的喝不下去。 索性,王青云放下碗筷,拿起王青林的小碗,一点一点的喂给王青林。 看到王青云递过来的小米粥,王青林乖乖坐着,伸着嘴巴,等待王青云的投喂。 小米粥温度正好,不稠也不稀,从小就开始做饭的王娘当然知道多少米多少水合适,稠了稀了都会引来奶奶的唠叨。 “我吃完先走了,你一会把碗刷了,再和弟弟妹妹到田里来”对着王青兰说完话,奶奶就风风火火的走了。 “小云我吃完了,我来喂,你快吃饭”王青兰说着接过了王青云手里的碗。 没有了工作的王青云只好端着碗大口大口的吸溜。 “真好吃,真好吃,我是木得感情的干饭人”王青云自我催眠道。 等到王青云狼吞虎咽吃完的时候,王青林也差不多吃完了,而王青云早已经放下了碗筷。 王青云带着王青雨王青林姐弟,等着王青兰刷碗。 “青兰姐,你知道咱奶他们在哪块地” “嗯咱家就两大块,除了村口的那块,剩下的那块在菜地那边,去菜地那块地要经过村口那块,所以去哪块都一样”灶房里传来王青兰的回答声。 上河村的上等好地在河两侧,一直从村尾到村头,不算少,也不算多,而王青云家有上田4亩。 中等好地在水井旁边,上河村有水井两口,一口在村中央,一口在村外不到200米,因此上河村中田只有不到200亩,而王青云家中田7亩。 村中央的水井供村民吃水,村外的水井供村民灌溉,同时村外的水井还开辟了一块菜地,分给全村各户人家,一家差不多1分左右,因为当时王家没有分家,所以只有这1分,而同村分家的多的都分到了快半亩左右。 同时井上又是纷争最多的场所,因为地块小,所以界石就多,由于界石导致的问题就多。 下等田就是那些山地,收成还没有种子多,但是经过几年的精工细作,王青云家除了3亩山地实在不适合种粮,都让王咬铜种成了柿子树。 剩下的12亩下田一半谷子,一半土豆,收成也还可以。 所以王家有上田4亩中田7亩下田15亩 这也多亏了王咬铜这个种地好手。 现在正是农忙时节,基本上所有的村民都在自家的土地上,家里没有土地的也大多在别人家的土地上。 农民是最不愿意耽误农时的,就是官员和官府也不敢耽误农时,因为耽误农时很有可能就耽误了仕途。 等到王青云牵着王青林到达村口的时候,上等田里除了同村的几个人,并未见到父亲等人。 很明显不在这。 等到王青云找到父亲他们时,太阳已经有点升高了,暑气开始上涨,王青云估计了一下,大概就是八九点的样子。 “青兰领着弟弟妹妹,跟在我们后面,把稻穗捡一捡” 大伯直起腰对着青兰吩咐道。 大伯父和父亲长得很像,只不过差父亲小半个头,长得和奶奶有5分相像,而刚满22岁三叔就和爷爷有7分相似。 大伯目前33岁,已经有点不苟言笑,和爷爷一样的做派,而父亲24岁,和三叔年纪差不多,要更亲近一些。 而且最重要的是三婶娘就是母亲的堂妹,可以说三叔的婚姻就是自己母亲帮忙撮合的。 这也是王青云在王青林周岁的时候听说的。 所以自家和三叔家的关系是很近的。 “嗯,知道了,爹,我会带着弟弟妹妹做好的”才刚十岁的王青兰俨然是一个小大人。 这个家最令王青云满意的就是除了奶奶有点重男轻女外,王家的男人没有一个重男轻女的,这也导致了王家的内部很和谐。 就连妯娌之间的吵嘴都很少发生。 王青云穿越过来之后,大事爷爷做主,小事奶奶做主,所以很少有三个儿媳妇的表现机会,所以王家内部实际还是很和谐的。 据王青云观察上河村可能处于南北方分界线上,因为这里既能种稻谷,又能种小麦,而且过年吃白面好像成为大家的共识。 村民眼中,白面是只能过年才吃的好东西。 每年的稻谷大多交了赋税,而白面只有留作过年才拿出来招待客人。 现在就是稻谷收割的季节,王家的4亩上田种的稻谷,7亩中田都种的小麦,而十亩下田则是高粱和土豆。 而稻谷基本上就要全部上交才能抵每年的夏税。 所以现在王家人都在收割小麦。 由于家里可用的劳动力相较于其他人家要多一些,所以夏收并不过于忙碌。 但是每个有经验的老农都知道一个道理,只有收进仓里的粮食才是自己的。 夏天的天孩子的脸,可能说变就变。 所以每到夏收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会浪费哪怕一刻钟。 王青兰蒯着一个小篮子,带着王青云和王青雨跟在大人身后捡拾麦穗。 而王青林则被拴在了地头大人能够看到的树荫下。 小短腿努力着往外冲,跌倒爬起来,再往外冲,乐此不疲,即便跌倒很多次了,小青林依然乐此不疲。 这个时候可不能有人过去,一有人过去他一准哭闹,但是没人搭理的话他可以玩很久。 王青云只有5岁,而堂妹王青雨则只有4岁,没一会两人就被太阳晒地迷迷瞪瞪地。 王青兰则一脸疼爱的对着王青云说“你带着青雨去那边树底下凉快一会” 看着有点迷糊的王青雨,王青云倔强的拒绝声实在说不出口。 只好拉着妹妹的手走向小青林在的地方。 第3章 夏收粮入仓 终于经过近一个月的忙碌,夏粮安安稳稳地收入了粮仓。 该交的夏税也已经在村长的组织下交到了县衙。 这一个月不仅大人累的够呛,就是小孩子也折腾的不行。 王青云的双臂脖颈晒得倍儿黑,和身体完全就是两个色。 “老三,你和老二下午到山上转转,看能不能猎点野味儿,老三媳妇,晚上杀只鸡,犒劳一下大家”堂屋里,坐在主位上老人对着站在三叔王定军身后的儿媳妇说道。 这整个夏收,众人都多多少少累得有点脱相,爷爷也是心生不忍,吃点肉食改善一下身体。 “太好了”王青云差点高兴地笑出声,穿来这么久终于能吃到肉了。 “好的,爹”三叔和三婶纷纷出声应是。 而王父也是点头应道。 王家总的来说生活在全村处于中上游水平。 家里没经历过大灾大难,就连大小病症王家人都没得过,所以王家的日子虽谈不上富裕,但是也算不上贫穷。 主要是节约惯了的王家人,不过年不过节很少吃肉食。 上河村西边便是一座大山,山不算太高但是很大,很深,走的深得话经常能碰到野猪,豹子之类的野兽。 年景不好的时候,甚至出现过一头斑斓虎进入上河村,当时可是闹出了不小的动静。 俗话说靠山吃山,上河村的人很多都会进山看能不能打到野味,次数多了,不是猎人也有一手好的猎术。 以前是王爷爷进山,近来年纪大了才交由老二老三上山。 山里是有很多好东西的。 王青云老爹有次进山就带回来一罐蜂蜜,卖给镇上的糕点铺子竟卖的十两银子,这已经是王家最近几年最大的一笔收入了。 更不用说,带回来的野葡萄,野山楂,野草莓了,记忆中王青云可没少吃,毕竟这些东西也不能当饭吃,所以也不太珍贵。 有了那次野葡萄的经历,王青云便在今年春天的时候央求王父进山回来时截几段葡萄秧子带回来,被王青云种在了自家屋子朝阳的那面空地上。 王青云种了十几段,只有3截没活,剩下的都成活了,王青云打算花几年时间,看看能不能培育几株味道不错的葡萄。 野葡萄别的都好就是太酸太小了,王青云打算按照甜,大两个标准来培育,嫁接。 对于前世扶贫干部出身的王青云来说还是很简单的。 只不过展露出来的东西也不知道会不会引起怀疑。 当然王青云才不管这些,有葡萄吃就好了,其实大城市市面上也有葡萄卖,不过实在太贵,一穗一两银子可不是王青云能消费的起的。 王青云知道这些还是王父摘葡萄回来的时候,王青云爷爷嘀咕的。 只不过野葡萄,太酸了,贵人都不爱吃。 贵人只爱吃甜的东西。 只有5岁的王青云浑身屠龙术实在是无用武之地。 因为家里的话语权不会顾及一个小孩子。 尤其是一个5岁的小孩子。 “青山眼看就15岁了,现在夏收结束了,可以托他二姨奶相看相看,定家,你的儿子你上点心,他去上工前,你带他去他二姨奶家一趟,托二姨奶说和说和”王爷爷又对王青云大伯嘱咐道。 大伯家长孙王青山今年15岁了,在农村已经是要结婚的年纪了。 他二姨奶就是王青云奶奶的表妹,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媒婆,为人也厚道,因为大多知根知底,所以说媒尽心尽力也不胡乱牵线。 所以说成的概率很高。 而王青云大哥王青山则是在镇上酒楼上工,管吃管住,一个月200个钱,这次是因为农忙才放假回家,200个钱已经是不错的收入了。 而王青山在听到讨论他婚事的时候,就已经害羞的逃出去了。 而王青云则一脸享受的坐在门口台阶上听着八卦,就差一把瓜子了。 在场没有一个人会在意一个5岁孩子的偷听。 王青云就堂而皇之地混着不走,偷听消息,品味消息,实在是惬意极了。 而王青云那副惬意的模样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 “啪” 正美滋滋的听八卦的王青云,猛的后脑勺被拍了一巴掌。 然后王青云就对上了王母那张似笑非笑的脸。 “笑什么呢?想娶媳妇了?笑的那么开心”王母一脸的笑意耐人寻味。 “哪能啊?我对于我爹的眼光实在太羡慕了,能够娶到母上这么温柔贤惠,体贴孝顺的媳妇,实在是便宜我爹了,我能不羡慕吗”王青云咧着嘴恭维道。 “哼,你小子肯定没憋好屁”虽然听了儿子的恭维王母心里美滋滋的,但是对于儿子还是有点不放心。 “哪能啊?”王青云继续赔笑。 “去去去,哪都有你,去把鸡给喂了”。 说话就说话呗,干嘛把我打发走啊,对于王父的无义行为,王青云心底暗道。 我刚才还帮你说好话呢。 “哼不识好人心,你烂鞋里的5文钱是不是不想要了,你要是这么对我的话,我可不保证不出卖你啊”王青云嘟囔着嘴去到院子里喂鸡。 用最快的速度喂完鸡,王青云紧赶慢赶的想要在听会八卦。 没想到赶到的时候,大家已经散场,而王父和三叔正在收拾准备进山。 “爹,带我去呗,我也想要进山” “你?你进山干嘛?你进山还没草高呢,要我背你,我可不背”正在给腿缠绑腿的王父,头也不抬地说道。 “你就带我去,我肯定不让你背,我还没进过山呢?我想去采点蘑菇” 王父实在被烦的没办法了才说了一句“只要你娘同意我就带你去” 想要以此摆脱纠缠。 王青云听到这么说,迈开小短腿就去找自己的母亲大人了。 终于气喘吁吁的在邻居家找到自己的母亲。 “我爹说要带我进山,让我过来给你说一声” “他带你进山干嘛?多不安全啊,我去问问他”说着就要起来朝家走 王青云赶紧按着要起身的王母说道“今天我爹和三叔一块进山,不进老山,就在外围,带我见见世面,安全的很,你放心,我们去去就回” 说罢王青云撒腿跑回了家,背上了自己的小背篓。 “呦,背篓都背上了,你娘同意了?”看见小青云背着背篓,三叔问出了声。 “嗯,我娘说让我爹把我看好,要是我少一根汗毛,回来给他好看” “行那你跟着”一边的王父想着这话到像是自己媳妇说的,但是怎么就这么轻易就答应了。 随后王青云就跟在王父和三叔的背后出发了。 一人一个背篓。 王青云的背篓还没脑袋大,小小的一点也不费力。 王青云的大伯读过两年私塾所以自持身份经常不苟言笑,经常被村里当做见证人,评理人,所以大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公正的。 这些事情本是村长做的,但是上河村是由族老管的,三位族老非族里大事不出山,而且年纪大了精力不济。 所以村民才找大伯帮忙评理,毕竟都是一大家子,也不想闹得太难看。 而王青云的父亲排行老二,比不得大哥,也比不得三弟,但是也是有妻有子,生活圆满,并且从父亲手里学得众多手艺,比如竹编,藤编等,并且手艺精湛,只差父亲半筹。 而三叔王定军,则年纪轻轻的就被王爷爷花费大人情请了个邻村的木工师傅做徒弟,学一技之长。 目前也学了小五六年了,已经能够独立做工了,不过目前还没有出师。 所以王家的第二代还是没有长歪的。 而王家第三代长孙王青山在酒楼当伙计,做事稳重,虽然不太能说会道,但是也是认真负责,所以也备受掌柜器重。 王青兰10岁,已经有端庄姑娘的模样了。 然后就是自己,一样聪明,帅气,活泼,开朗,孝顺,实在是优点太多了。 再然后就是三叔家的青雨青林都是不错的苗子。 由此可见王家的家风确实不错。 第4章 深山恐有狼 就这样王青云屁颠屁颠跟着王父和三叔进山了。 因为没有名字,村民都习惯叫这座山为黑山。 是不是因为这里面有老妖啊,王青云恶趣味地想着。 山不是很高,但是有的地方陡,有的地方缓,对于第一次进山的小青云来说还是有一点棘手的。 幸亏有王父在前边叮嘱,则王青云真有可能滚下山来。 逐渐往黑山深入,王青云等人看到好几只野鸡,王父和三叔用石头试探着打了几次,但是只打到一只,王父和三叔的准头还是有的。 两人一起出手,收下一只野鸡也正常,甚至有一次两人的石子在半空中磕碰,什么也没打到,倒是吓得野鸡扑腾扑腾乱飞。 王青云一时间就想到了弹弓,但是没有橡胶,真的做不出来,这时候的弓用的都是牛筋,那东西能做弹弓? 肯定不行啊。 所以除了陷阱就看谁的石头准了。 王青云便觉得回去也要练一练才行啊,毕竟多吃顿肉对自己来说可是很重要的。 然后王青云还发现一只野兔但是在灌木丛生的树林里抓一只兔子还是很困难的。 这种地方没有套子会很麻烦。 只有在平地上才有追上兔子的可能。 所以冬天里会有很多小孩子在田地里追兔子,那个是真的能追上的。 至于树林里,你就期望它自己撞树。 守株待兔都比追兔子划算,因为这种地方稍不注意衣服就会全是口子,所以有经验的王父和三叔就没有追兔子,反而站在原地用老办法石子打。 “爹,咱们怎么不下套啊” 王青云不解。 “咱家不是专门干猎户的,下套就要天天盯着,稍不注意别人就将你的套和猎物一块拿走了,到时候血本无归,所以咱们下套不划算” 王父耐心解释道。 不过,王父和三叔进山的时候做了很多陷阱,回去的时候可以收走,看看会不会有什么收获。 又深入了一会,这里的树荫就大多了,也凉快多了,甚至有一点黑压压的感觉。 王父和三叔开始坐在一块石头那喝水,准备返程。 “爹,山里没狼?”总是听说狼叼小孩子,所以王青云还是有些担心的。 “大虫都有,会没有狼?”王父严肃的回答道,以前那只下山的猛虎,没被打死,后来又进山了,所以山里现在还有老虎。 王青云也累坏了,好在回去是下坡,王青云要为自己说的话负责了。 王父果然没有背他,甚至都没有牵着。 因为带着王青云的缘故王父二人没有继续往山里走,到达边缘范围就停了。 收获并不多,就一只野鸡,4个野鸡蛋,还有一些王青云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果子。 而王青云的背篓里空空如也。 “等会三叔带你去个地方,那里有很多蘑菇” 其实摘蘑菇只是王青云的说辞,他只是想上山转转而已。 既然有蘑菇那就去摘一点。 不过现在的这个季节蘑菇能吃?不是只有春天的蘑菇才能吃吗? 果然,三叔把王青云领到一处缓坡,一些灌木丛里长着很多红盖蘑菇。 王青云深深看着三叔。 “红伞伞,白杆杆,吃了全家躺板板”这我不认识,可是口诀我知道啊,三叔你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意见。 虽然蘑菇不能吃,但是王青云却发现灌木从比较有意思。 “这不是金银花吗?”前世的时候王青云可没少喝啊。 花初开时,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新旧相映,故呼金银花,气甚芬芳,服之清热解毒,是一位良药。 “这不是发财了吗?这不是” 说着自顾自地采摘了起来。 “小云,你不是采蘑菇吗?怎么摘杂草啊?”三叔拿着手里的毒蘑菇说道。 “那蘑菇有毒不能吃,这是中药,能卖钱”王青云解释了一下。 听到有毒,三叔连忙扔下了手里的毒蘑菇。 “你别听他瞎说,小小年纪知道的还挺多,跟谁学的?”王父对于王青云的夸夸其词有些不满,他以为这是一个5岁小孩子的嬉闹。 毕竟5岁的小孩子懂什么中药,懂什么毒蘑菇。 但是王青云身体里是一个27岁的灵魂,着实有些委屈。 而王青云还真的不好解释,只好沉默以对。 三叔看场面有些僵住了,就连忙打圆场道。 “行了二哥,小云好不容易出来一趟,你就别训了,来,小云,三叔帮你一块摘”说着王定军就放下背篓开始帮王青云摘。 而王父也只是说说,毕竟是自己儿子,自己不疼疼谁。 也没有再说什么,我帮着王青云采摘金银花。 金银花的采摘还是比较费事的,但是这里的十几株金银花,长势喜人,花团锦簇的,每朵的金银花分量很足,所以王父和三叔摘的飞快。 而王青云的背篓一会就摘满了,这也是王青云背篓太小的缘故,所以王青云把自己背篓的金银花倒进王父的背篓里有重新采摘起来。 这一片的金银花不多,只有十几株的样子,因为无人打理的缘故,虽然长势不错,但是杂乱无章,各长各的,很是潦草。 所以不到半个时辰王父三人就将这里的金银花清空了。 有足足一大背篓。 王青云心满意足,愉快的跟着三叔和父亲返程。 而王父背着儿子的杰作,实在有些不知道说些什么,可能是刚才说话太重的缘故,这才陪着他一块胡闹。 令人惊喜的是回去的路上,下的陷阱里,还收获了一只四五斤左右的兔子。 几人都很满意。 有鸡有兔有蛋。 而王青云有一大背篓的金银花。 下山又不像上山,王青云感觉小小的身体有些头重脚轻的感觉,好几次想要摔倒。 还好王父紧紧拽着王青云的小手。 这才平安到家。 “爹,今天收获不小,猎了一只鸡一只兔子,还有一些野鸡蛋” 三叔到堂屋向父亲报备。 “嗯平安回来就好,野鸡兔子收拾收拾交给你媳妇,全都做了,晚上好好吃一顿”王咬铜大手一挥决定到。 “这一顿多少肉啊,一只鸡还不够,还要再杀一只鸡一只兔?这都能吃三天了”王奶奶有些惋惜道。 “都做了,这么热的天也放不住,别到时候放坏了不能吃了”听到王爷爷的话王奶奶没有说什么出门到厨房盯着,看他们别让他们偷嘴了。 “你们摘这么多野草干什么”路过中院的王奶奶,当然发现了院子里的金银花。 “这是我要的,我要卖钱”王青云第一时间表明立场。 “这破草既不能吃又不能用,能卖什么钱?”王奶奶显然不信。 王青云也没有解释,只是自顾自的进自家屋里拿出王父编的竹篾。 全都平摊开就这么放在院子里晾晒,一共摊了5个竹篾。 这也就是王青云父亲经常编竹篾卖钱,所以家里还有存货,这要是别人家还真不好晾晒。 因为现在天黑的晚,还有暑气,金银花现在晾晒就可以。 正常夏天的温度,两天基本就晒得可以了。 王青云就对自己的金银花特别上心。 一个竹篾一个竹篾捡拾残次品,包括已经开放的黄花,掺在中间的杂叶。 王父和三叔都是第一次采摘,所以里面掺杂了很多的杂质。 王青云则很有耐心的一点一点清理出来。 而王父看到王青云专心的样子也没有责备,反而放下了心。 不是玩物丧志就好。 第5章 有肉便是娘 今天是王青云穿越过来吃的最丰盛的一餐,碗里不仅有米,还有肉,还是大块的。 今天可谓是庆功宴,所以王家众人都挤挤坐在一块了。 此刻的王青云嚼着肉有点想哭,前世吃肉吃的都想改吃素了。 这一世没想到吃了一块肉竟然有想哭的冲动。 正在踌躇间,王青云的碗里又多了一块肉。 “爱吃你就多吃点,娘不爱吃”许是看到儿子陶醉的样子王母心有不忍,这才将碗里的肉夹给了儿子。 王青云真的快要忍不住了,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转,这要是王母再给个拥抱的话王青云一定忍不住。 “娘,你也吃,这肉太香啦”说着王青云又将碗里的肉夹回了王母的碗里。 可是手太小,没夹稳,直接掉在桌子上。 “你这孩子,是不是傻?给你肉都不吃”说着就夹起掉在桌子上的鸡肉放进嘴里。 “娘,你等我长大的,天天杀鸡给你吃”王青云此刻豪情万丈。 “你个小兔崽子,不娶个媳妇一块气我就好了”王母笑骂道。 “那不能够,不娶媳妇我也能孝顺您”王青云又开始作死了。 “你敢?你敢不娶媳妇,我就敢打断你的腿”王母厉声喝问。 “开玩笑,开玩笑,别认真啊” 王青云这里发生的插曲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每个人都抱着饭碗大口朵颐。 即便是不苟言笑的大伯也是如此。 “这要是有口酒就好了”王父感慨道 听到王父的话,几个壮劳力,都是附和道,酒这东西,有了就喝,没了不想。 但是此时却是挺想来上一杯。 “我有” 王青云瞬间举起了手。 “你有什么” 王爷爷笑着问道。 “酒啊” 王青云天真的答道。 “你哪来的酒?老娘怎么不知道”坐在王青云旁边的王母显然不信。 “对啊你哪来的酒?”王父也是明显不信。 “葡萄,你摘的,我酿的,在地窖里”王青云信誓旦旦到,反而不像说谎。 刚才听到酒的时候,王青云才想起来,去年王父摘回来很多野葡萄,太酸了,没法吃,王青云就存在罐子里,让他自然发酵,也不知道成功没有。 当时王青云可是耗费了大力气的。 但是,王青云给搞忘了,刚才说起酒才想起来,这么长时间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喝。 经过王青云这么一解释大家有点相信了,索性饭也不吃了,等着看热闹。 “去地窖搬出来,看看还能不能喝”父亲发话了,王父只得照办,这个儿子啊,可真是会给自己找麻烦。 随后,一个黑色的坛子就被王父放在了堂桌上。 坛子不大就是平常家里腌咸菜的坛子。 不过如今这个坛子上还有着泥封存在。 当时为了泥封,王青云可想尽了办法。 因为封的不严,酒就会全部挥发掉。 王父小心翼翼的取掉泥封,凑近一闻,果然一股酒味。 “是酒,有酒味”王父肯定道。 随即爷爷就要倒一杯。 “要过滤” 抱着晚的王青云提醒道。 准备倒酒的爷爷愣了一下随即说道。 “过滤” 随即王母取来蒸馒头的布堵住坛子口,将酒都倒在一个大盆里。 酒水美极了,紫宝石一样的颜色,令人陶醉。 王爷爷倒了一碗,细细品味到。 “嗯?甜的?” 王爷爷也没想到那么酸的葡萄,酿出来的酒竟然是甜的。 “爹,好喝吗” 王父问道 “不会自己尝啊,还要我给你倒?”王父讪讪。 给自己和大伯三叔也倒了一杯。 “嗯,好酒” “嗯,不错” 有限的几个词就被说完了。 总结起来,就是好酒,能喝! 而一旁的王青山也是跃跃欲试。 “二叔,给我也到一点尝尝” “小孩子喝什么酒”大伯在一旁训斥道。 “大哥,小山眼看就要娶妻了,可以喝酒了,这酒也不烈,喝一点没事的”王父劝道。 大伯这才没说什么。 王青山则喜滋滋地去厨房又拿了个碗,递到王父面前。 王父则给他到了半碗。 因为他是第一次喝酒,王父也没敢多倒。 “咝,比我们酒楼的酒好喝多了,我看都可以卖了” 王青山给出了最终的凭价。 “怎么你在酒楼喝酒了?” “这”面对大伯的逼问,王青山明显有点坐蜡。 “你说这酒能卖?”王爷爷的关注点很明显不一样 “肯定能,至少我们掌柜肯定要”王青山打了包票。 “那你估计这一坛酒大概能卖多少钱”王爷爷又问出了个问题。 “我们那最差的散酒也都一两银子一坛,这个怎么也不会低于一两银子”王青山算到。 “这么贵?”要知道,大魏王朝很多农民家庭,可能好几个月都花不了一两银子。 在上河村一两银子可以起半间茅草屋了。 所以这坛酒就值半间茅草屋啊。 “还有吗?就这一坛吗?”听到爷爷的问话,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王青云。 “没了,我就酿了一坛” 王青云天真道。 “你说你这孩子,会酿怎么不多酿几坛”王母在一旁扼腕叹息。 “哎,就这一坛,实在可惜”王爷爷又饮了一口碗中酒,抹了一把胡子说道。 一旁的王奶奶也是一脸可惜。 “今年还可以酿啊”扒了一口饭,王青云出声说道,没想到前世刷抖音看到的法子竟然有用。 “今年?” “对啊,今年山葡萄确实刚可以采摘,再说山葡萄那么酸,喂猪猪都不吃,我们可以多采一点酿酒卖钱” 王青山第一时间说道。 这肯定是个商机,在店里做伙计的王青山觉得这个肯定赚钱。 “我们家青云可真是小福星”王母忍不住对着王青云的小脸开始揉捏起来。 除了一心吃饭的王青林大家都很开心。 “这样,明天老二老三,你们明天上山背点山葡萄回来,老大,你明天和青山去镇上买点坛子回来先买20个,今年先试试,看能不能卖出去”王爷爷当机立断吩咐道。 “明天早点回来,让青云教你们怎么做”王爷爷大手一挥做出了决定。 “是的爹” 三兄弟连声应是。 “这样,老大你明天去你娘那里取点钱,路上别耽搁,雇辆车,早点回来” “好的爹” 大伯和王青山点头应是。 就这样大家又开始热热闹闹的吃饭了。 开心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酿酒成功的话。 就等于家里多了一个进项,多一个进项就意味着可以在养很多人,就意味着荒年可能饿不死,也意味着家里财政更加宽松,更意味着家里的婚嫁会更加容易且上乘。 当然这些王青云都能想到,也是王青云早就打算好的。 毕竟种地是不可能种地的。 这个时代,种地是真的能累死人的。 第6章 上山先烧香 昨日已经安排妥当,所以王家一众人起了一个大早,王爷爷,王父,三叔,一人背着一个大背篓鸡还没打鸣就已经出发上山了。 上山之前,王爷爷带着王父几人拜了天地神仙,祈求保佑,其实应该拜列祖列宗的,但是王家的牌位都在祠堂里,所以只好拜拜神仙,祈求个好兆头。 几个妇人一早起来就做好了早饭,给他们路上带着。 哪里有野葡萄,王定国和王定军兄弟一清二楚,这东西上山的人偶尔给自家孩子带几颗,其余真的是没人吃。 所以整座黑山的山葡萄都是王家的。 没人会有一点想法。 山葡萄看着很小,但是每一处的葡萄藤都是一大片所以一处的葡萄差不多就可以装满两背篓。 第一天王父三人就背回来9背篓。 第一次背回来的还有绿的,王青云赶紧把如何挑选品质比较好的葡萄告诉王父三人,一句话,只要紫色的。 这样的话,能够酿酒的葡萄就会少很多。 但是幸好,刚刚过了农忙,可以天天上山,所以总是可以等到葡萄成熟变紫的。 山葡萄这东西看着不多但是黑山范围还是很大的,比王青云想象中要大的多,就这还只是黑山外围,黑山深处,王父几人都没有进去。 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处,除非没有办法,野兽不会来到黑山外围,而人类也不进入黑山深处。 背回来的野葡萄,王青云第一时间就指导着众人开始收拾野葡萄, 因为葡萄太多了,王母还去邻居家借了几把剪刀,这样才勉强够几个女人人手一把,然后开始剪葡萄。 当然王青云就只能在一旁指导,而不能上手。 怎么剪? 怎么洗? 怎么晾? 怎么捏碎? 怎么装坛? 怎么保存? 王青云煞有其事地认真教导,大家因为能卖钱的缘故都耐着性子一步一步制作,也不嫌麻烦。 因为王青云说了,错一步就做不出葡萄酒。 因为昨天王爷爷的交代,大伯一点时间也没耽搁,上午就拉着一车坛子回来了。 是店家帮忙送回来的,没收钱,虽然路远,但是大伯买的多啊,在王青山的讨价还价之下,还是以一个不错的价格买了这些坛子。 王青云仔细检查了一下,确实和自己交代的一样,内壁光滑,带盖儿。 所以王青云还是很满意的,然后大伯和大哥就跟着回来的王父等人上山了。 车子进村子很多人都看到了,大家都看个稀奇,直言王家败家子,要这么多菜坛子腌咸菜,怕不是要吃几十年? 当然也有聪明的,趴在王家院墙看王家人在忙什么? 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秘密,就连你家里每顿吃的什么饭,大家可能都知道的八九不离十。 但是看到王父等人背着一背篓一背篓的野葡萄,过来打探消息的人直摇头,这不是败家子吗? 这东西也有人吃? 也有人不信邪,觉得可能是今年野葡萄可能有什么变化,也许便甜了? 直到上山亲自摘了野葡萄,这才骂骂咧咧的下山。 这家人怕是疯了,捡这么多的野葡萄回来,喂猪猪都不吃,也有人去族老家,想请动族老规劝一下王家,让王家停止败家行为。 但是被族老拒绝了。 渐渐的没有人关注王家了,但是关于王家的风言风语却传遍了村子,毕竟平时大家实在没什么娱乐活动。 口嗨是这一世农村村民的娱乐方式,当然也是上一世农村村民的娱乐方式,俗称八卦。 王青云已经习以为常,但是王奶奶却要经常在自家的院子里骂上几句,但是也是很有心机的没有一点要解释一家在做什么的意思。 王家其他几人也是齐齐保持缄默。 在这期间王青云不仅要晾晒自己的金银花,还要整理自己的野葡萄,今年王青云扦插的野葡萄长势不错,也有几棵想要长果子被王青云暗害了 也该王青云还挨了王母一顿胖揍。 不过王青云知道头一年长枝的重要性,毕竟当扶贫干部时农机课可没少上。 王青云打算明年的时候试一下糖度,开始嫁接。 估计到时候又是一顿胖揍,毕竟王青云不能给他们讲解什么叫做优种培育,择优录取。 所以今年王青云的葡萄长得真的不错。 而王父等人也截了很多葡萄枝,学着王青云的方式育种。 不到半个月时间,山上的野葡萄都被王家搜刮一空。 整整装满了20坛,还多了一些,只能用家里的咸菜坛子凑合一下。 早些时候,王青山就回镇上上工去了。 这些活计都是家里众人一块做完的。 当然这不包括王青云,因为王青云还惦记着自己的那十几丛金银花。 所以这半个月王父等人摘葡萄,王青云一个人围绕着那十几株金银花狂薅。 令王青云高兴的是王父采葡萄的时候,又发现了几从金银花,所以王青云的资产一下子就增加了一小半。 并且王青云还对他们进行了修剪,相信明年会长的更好。 当然这些摘下来的金银花王父都背下山了。 这半个月零零散散的王青云已经晒了很多金银花了,少说也有三四十斤。 王父也还是有些怀疑这东西能卖钱? 王青云却信心十足。 剩下就等葡萄发酵就行了,这个世界王青云最不满意的就是夏天竟然没有西瓜。 前世的西瓜真的是每个夏天的牵挂。 王青云记得前世的西瓜是经过科研人员精心培育出来的品种,原品种好像是不能吃,所以,这个世界的西瓜还不知道躺在哪个不知名的旮旯里呢。 夏天对于葡萄酒的发酵是比较友好的,大概一个星期左右,就差不多了。 一家人都在等着这个特殊的时刻。 还是那个地窖,二十几个坛子摆的满满当当,王爷爷带着王父三兄弟一人拿着一个碗一起下了地窖。 其他人则都在地窖口等着。 王青云也没有下去,毕竟开酒封还不用王青云教。 地窖口的众人都是一脸心焦,齐齐探头往里边探看。 总是惹来王奶奶的一句埋怨。 “看着就能看出酒来” 但是王青云知道,最在乎的可能就是奶奶了,因为奶奶掌握着家里的财政大权,如果家里添了进项,王奶奶会轻松许多。 随着地窖口的响动,王爷爷端着半碗酒慢慢的爬出了地窖口,王父等人也是一样的动作。 看他们的表情王青云就知道成了。 “怎么样啊?成了吗?是不是酒啊”王奶奶第一时间问出了声。 众人也是一脸期待的看着王爷爷,希望从他嘴里说出个好消息。 端着碗的王爷爷抿了一口酒,咂咂嘴,拿捏了一下,淡淡的到 “成了” 最终21坛葡萄酒,成功了18坛,另外3坛发酸,明显不能售卖。 下一步就是过滤。 这一步很简单,大家过滤的时候小心翼翼的生怕弄撒一点。 最终过滤出来10坛纯酒。 如果1坛2两银子,这就是20两,对于农人来说,妥妥的一夜暴富啊。 那么下一步就是联系酒楼贩卖,大魏朝已经承平百年,所以酿酒便没有了什么限制。 不过得取一个好听的名字,最终还是大伯出马取了个“仙人醉”的名字,王青云却对自己的“拉菲”念念不忘。 第7章 人小却大方 所以,七月初十,上阳镇集会,王父等人便带着一坛子葡萄酒准备去镇上找个销路。 当然同行的还有王青云,还有王父背着的三十四斤金银花。 毕竟葡萄酒全是王青云的功劳,所以王爷爷也准备带着他见见世面。 而王青云则是转动小脑筋想尽一切办法,想要甩掉王父一个人去卖金银花但是太不切实际了。 因为三十多斤的重量就不是王青云能够背的起的,并且5岁的孩子敢去卖东西,被人抱走卖了自己都无力反抗。 所以王青云想了一万种可能都没想到一个合情合理的办法。 而且对于自己怎么会做葡萄酒这个问题王青云早就编好了老爷爷的故事,等人询问,可是王家人就像有了默契一般,就没有一个人问自己这个问题。 这更加的让王青云有些心虚。 生怕哪天就给自己安排一个除邪大典。 上河村到镇上有大约二三十里的路程,托前世的福,王青云能够根据众人日常的说话推论出来,二三十里还是算近的,腿脚好的大概2小时就可以走到。 上阳镇只能算是一个中镇,富户较少,这是因为上阳镇没有出过什么像样的大官,最大的官还是几十年前的一个举人,最终官至县令而已,所以镇里富户较少,所以读书人在上阳镇还是比较受到爱戴的。 王家一行人一大早出发,毕竟王家众人还要带很多东西,一坛子酒,半背篓金银花。 还有王父编的竹制品,三叔做的木制品,椅子板凳什么的,除了王青云,每个人的身上都是满满当当的。 而王青云只靠自己走到上阳镇就要谢天谢地了,本来上河村是有牛车的,想要借出来并不算难。 但是今天是集会,很多人都想去赶集,王家人带这么多东西,其他人就不用坐了。 所以载王家人很容易得罪全村人,当然车主也说了可以等到中午回来再坐,但是那个时候再去集都快散了,黄花菜都凉了,所以王家人只好徒步了。 幸亏王家人出发的早,所以一路上也不算热,但是还是很累的。 王爷爷心底里想要买一头牛的想法更坚定了。 “这次酒卖了就买牛”王爷爷咬牙想到。 终于大概辰时左右王家众人终于赶到了上阳镇集会所在地。 不像前世那样的集市,这里的集市很少看到女生,大多都是男人,老婆婆,大媳妇,之类的,女孩子基本没有。 王青云瞬间就兴趣大减。 其实集市很长,大多都是些山货,大多都是些山里的东西,很少有手工艺品,前世集市常见的衣服摊,这里更是一个都没有。 所以这里更应该叫做农副产品交流会。 不过这里还是有卖吃食的。 包子油条,豆浆麻花瞬间勾起了王青云的馋虫。 前世习以为常的东西却是这一世望而不得的梦。 毕竟还不到吃饭时间,最重要的是王母准备干粮了。 瞬间就把王青云的后路堵的死死的。 王青云只能望包兴叹。 当然,王家众人还没有忘记今天的主要任务。 所以王爷爷带着大伯,前往酒楼卖酒,而王青云就跟着王父去药铺卖金银花了。 因为大伯读过书,而大伯儿子又是酒楼伙计,所以大伯出面沟通最合适。 所以集市上独留下三叔看管自家的货物,顺便售卖。 回春堂 好像很多药铺都叫这个名字,看着回春堂的招牌,王青云想到。 “咋的,再看还能认识咋滴”王父在一旁挖苦到,看你一会丢脸知不知羞。 农家汉子站在这里已经是莫大的勇气了,并且陪着自家孩子玩闹,已经是做父亲最大的关爱了。 对于不善言辞的父亲,王青云一个成年人的灵魂当然不会和他计较,甚至觉得他还有点可爱。 “客官,看病还是抓药” 因为今天大集的缘故,所以很多村民过来看病抓药,所以药铺伙计还以为他们也是来看病抓药的。 药房伙计一句话就给王父问蒙了,不看病也不抓药,该怎么回答。 “你们这收药材吗” 奶奶的童音在柜台下响起,5岁还没有柜台高,不说话都看不见。 “收的,请到后堂详聊”伙计明显愣了一下又恭声回答道。 说着把王家父子引入后院,后院很大有很大的晾晒区,还有煎药区,甚至王青云还发现了一间手术室,因为一间屋子的门上写着创伤科呢。 好几个小厮在忙着捡药,煎药呢。 王家父子二人虽然显得突兀但是小厮们好像已经习以为常。 伙计将两人领到一间侧房,并给两人倒了一些茶水。 王青云一下就蹦坐在凳子上双腿离地晃悠。 “你们先请坐,我去请管事的来个你们交谈”给两人倒完茶水伙计就叮嘱一声,退了出去。 “看这待客之道,果然来对地方了”王青云想到。 随后便拿起茶杯喝了一口。 “嗯?不错,凉茶,可以”虽然茶水温温的,但是王青云十分肯定这就是凉茶,因为前世的王老吉喝了不知道多少。 味道很是相近。 即便是卖茶水也能挣一些钱。 “实在抱歉,多多包涵,今天人太多了,怠慢了,多多包涵” 一位眉目丰俊的中年人走了进来。 “鄙人白术,是这回春堂的掌柜,您是要卖药是,方便看看是什么药吗?” 白术对着王父说道。 “是的,叔叔,是我们卖药”王青云赶紧放下茶杯,遛下椅子对着白术拱手说道。 “哦?是小兄弟卖药?不知可否看看是什么药?”白术明显愣了一下本就先入为主的认为是王父卖药,没想到是个小孩子卖药,不过白术也没有轻待。 “都在这呢,金银花,晒干的,不知道你们需不需要”王青云上前掀起了王父放在地上竹背篓里的盖子。 只见里边一个面袋子出现在白术眼中。 “哦?”白术上前查看,伸手抓进装着金银花的面袋子里。 随即抓了一把看了起来。 “嗯,不错,花型完整,粗大,没有杂质,干度也够,嚼之有花香,不错,是上品金银花”王青云也不知道他从哪里嚼出花香了,反正王青云嚼的话则是只能感觉到一阵药苦。 “掌柜的需要吗?可以看着给个价” “嗯,金银花不错,可谓上品,并且马上就是盛夏了,正是大量需要金银花的时候,所以我给你一斤205文怎么样,我们平常进货都是200文,我看你这品质比较好可以给你加5文” “掌柜的你也说了,马上就需要大量的金银花了,现在金银花就送到你店里了你都不需要跑腿了,给你省了多大的事啊,你再给加点”虽然早已达到了王青云的心理预期但是王青云还是决定再搏一把。 “哈哈哈,你这小家伙,你说的也对,确实省了我不少事,这样我再给你加5文,一斤210文,但是你以后的金银花都送我这里怎么样?” “那当然好了,谢谢您掌柜的” “小龚” “是,师傅” “拿下去,称一下,按照一斤210文结算,从账上拿银子过来” “是,师傅” 随之小徒弟提着面袋子出去了。 “小兄弟有没有兴趣到我医馆里当个学徒啊?”掌柜的明显动了爱才的心思。 “不了,叔叔,我是要在东华门唱名的男人,就不在您这当学徒了” 其实在掌柜的说出这话的一瞬间,王父就有答应的想法。 没想到话到嘴边,就被王青云拒绝了。 “哈哈哈,那可太可惜了,回心转意的话可以随时来找我”白大夫的笑声里没有嘲笑,反而有几分欣赏。 而此时王父心里一直回想儿子刚才的那句话,东华门唱名,即便是目不识丁的王父也知道那意味着什么? 东华门唱名,进士及第。 王父的耳边一遍一遍地想着儿子刚才的那句话。 “师傅,称好了,34斤,210文一斤,一共7两银子140文钱” 刚才出去的伙计,竟然还把王青云的面袋子还回来了,顺带将那7两140文放在一个小袋子里递给了白掌柜。 果然和打听到的一样,回春堂是守规矩的,分量不差丝毫。 “来小兄弟,袋子收好,钱点清楚,除了门口,可是概不负责啊”白掌柜一脸宠溺的看着王青云,眼睛里充满了欣赏。 “我信得过白掌柜,我就不点了,如果多了我就不还了”说完便要拉着父亲离开。 “可别忘了我们的约定哦?”白掌柜面带笑意的说道。 “您说的是东华门还是金银花?” 王青云反问道。 “他是认真的” 王父心里想到。 “都是” “好,那您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