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大楚天下》 第1章 小霸王降生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并于咸阳称帝,建立统一王朝,大秦王朝。 同时废除六国土地分封,六国土地全部实行郡县制,实行统一文书、统一度量工具等,军权、政权统一归属朝廷。 为防范异族,侵扰中原之地,命大将领兵,对外打击匈奴,乌桓,征伐百越等异族,同时构筑万里长城,以拒外邦异族, 公元前210年,秦王嬴政,巡游河北之地,于冀州驾崩, 其子胡亥即位后,权臣赵高怂恿胡亥,大兴土木,滥用民力,压榨百姓,致使天下民不聊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天下百姓被逼无奈,于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吴广率领下,揭竿而起,起兵暴乱,天下百姓无不响应, 刘邦、项羽等天下英雄,见天下大乱,同时起兵,并于江淮之地,抵抗秦军,并攻入咸阳。 公元前207年,秦朝短短经历十五年后灭亡。 秦朝灭亡之后,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为争夺天下再次大战。 双方历时五年大战,刘邦由弱变强,于公元前202年,率领六十万大军,将项羽十万大军,包围于垓下。 刘邦采用张良之计,令楚人高唱楚歌,瓦解楚军,楚军将士闻听楚歌,纷纷放弃刀枪,投降汉军。 项羽闻听,大惊失色,当夜率领800余骑兵南逃, 刘邦发觉之后,命大将灌婴,率数千骑兵追击,一路追杀项羽。 此时项羽只剩二十八骑,逃到乌江,乌江亭长闻知项羽兵败,便亲自划船而来。 乌江亭长船靠岸边,来至项羽面前拱手施礼道:“霸王,速速上船过江,回到封地,以图东山再起。” 项羽见后面追兵甚急,自知难以脱身,摇头叹息言道:“天亡吾项羽,非战之罪也, 吾渡过乌江又能如何?江东子弟八千人跟随于吾,今无一人还, 纵然江东父老,怜惜于吾,继续拜吾为王,吾又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乌江亭长哭泣劝道:“霸王英雄盖世,武艺超群,天下何人可敌, 胜败乃兵家常事,霸王岂可因一战之败,而心灰意冷,不若渡过乌江, 集合江东弟子,卷土重来,杀入中原,与汉军一决高下。” 项羽看看乌江亭长,苦笑道:“今汉军势大,天下十之八九都归汉军,就算吾逃回江东又能如何?” 说到此时,摸了摸手中天龙破城戟,又摘下后背霸王弓。 看向乌江亭长:“此戟,此弓,汝带回江东,交给吾长子项隆, 并交代后人,有朝一日,天下大乱之时,复兴大楚,扬吾项家威名!” 乌江亭长声泪俱下,跪拜于地:“霸王,下官陆信一定将此弓,此戟带回江东, 下官并嘱咐陆家后辈,若霸王后人起兵,陆家誓死追随。” 项羽点头,向陆信拱手施礼:“吾拜托了!”随即大喝一声:“快走。” 陆信带上天龙破城戟、霸王弓,回到船只之上,向项羽跪拜泪别,拿起划桨,划向对岸。 项羽见陆信走后,拔出佩刀,杀向汉军,力战杀死数百人后,看向乌江,自刎而死。 公元172年,九江郡丞府。 一名年轻人正在府中,焦急的来回走来走去。 这时一名风尘仆仆的老者,从府外进来,年轻之人见老者进来,连忙上前行礼:“父亲大人,回来了。” 老者点头:“建儿,香儿如何了?生了没有?” “父亲大人,还没有,孩儿也是焦急万分。” 这名进府后老者,正是九江郡丞刘良,刘建武艺娴熟,九江郡守命其为统军校尉, 因刘建乃家中独苗,刘良听闻儿媳就要生产,急急忙忙赶回来。 刘良看了看内房,叹息一声,看向天空,心中默念道:“霸王保佑项家,保佑建儿之媳,平安降生一男子。” 只见天空一片电闪雷鸣,瞬间狂风飘起,片刻之间,天空中下起倾盆大雨 , 伴随着狂风暴雨,只听内府传来婴啼之声,声音洪亮,响彻郡丞府,刘良父子二人,喜出望外,睁大双眼看向内府。 这时突然雨停,天空上方一片晴空万里,艳阳高照。 刘良心中惊愕:“难道有贵人降生吾家中?” 片刻功夫,只见内府一名丫鬟,手中抱着婴儿出来,喜笑道:“老爷,公子,少夫人生了小公子。” 刘良连忙上前,接过丫鬟手中婴儿,满脸慈爱的看着孙子,开心不已。 刘建靠近前来,也看着心爱的儿子,满心欢喜。 “父亲大人,为孩儿取名!” 刘良仔细打量孙子的面容,笑道:“今孙儿之貌,有阳光之气、浩然之气、长大之后定是光明磊落、英姿勃勃之人,就取名为阳。” 刘建点头笑道:“父亲大人此言有理,就取名为阳儿,刘阳。” 刘建之言,令刘良心中,涌出一股酸楚之味。 自刘阳降生后,刘良嘱咐府中之人,精心照料刘阳。 在众人呵护下,刘阳健康成长,一晃五年过去,此时的刘阳,已比同龄之人高出半头。 在祖父刘良与父亲刘建,悉心传授以及教导下,刘阳已会习文断字,武艺出众, 刘阳也是不负父亲期望,经常与同龄人之间打架,以一敌十,不落下风。 一日,刘阳正在府中练习武艺,只见府院之中,有一块大青石,于是刘阳上前来至大青石旁边,沿着大青石转悠一圈。 心中暗想:“吾若能举起此块大青石,日后长大成人,定要从军,报效朝廷,做一名大将军。” 便上前用小手,抱紧大青石两边,双手一用力,慢慢举过头顶。 正在此时,刘良、刘建父子二人进府,看着眼前的一幕,二人惊愕张大嘴巴。 刘建反应过来,欲上前帮衬阻止,刘良急忙拉住。 小声言道:“建儿不可。” 刘建看着父亲大人的眼神,微微点头。 刘阳正聚精会神的举起大青石,并没有在意刘良父子进来。 刘阳举过头顶,盏茶功夫,此时也觉得双手力气不足,于是慢慢将大青石放下。 此时已是满头大汗,脸色微微发白。 刘良急忙上前,惊奇的看着刘阳。 刘阳此时反应过来,连忙行礼:“孩儿拜见祖父,拜见父亲大人。” “阳儿可知此青石重量,就敢如此胆大,举起此青石?” “父亲大人,孩儿不知,只是一时兴起,故而举起?” 刘建怒视道:“此青石百斤之重,阳儿如今不过五岁,便将此青石举起, 若是有个三长两短,汝母亲大人是何等的伤心。” “孩儿只是一时冲动,没有顾及太多,还请父亲大人恕罪。” 刘良阻止道:“建儿无需责怪阳儿,阳儿秉性使然,又是力大无穷,有先祖风范。” 转身看向刘阳:“阳儿日后行事,需量力而行,凡事要三思而行,不可一时冲动便可。” “是,祖父大人,孩儿谨记在心。” 只见内府出来两名女子,一名丫鬟装饰,一名妇人打扮。 妇人打扮之人,来至刘良面前躬身一礼:“见过父亲大人。” “香儿免礼。” 妇人起身来至刘建身边:“夫君。” 刘建笑道:“夫人,身体可有好些。” “谢夫君挂念,奴家身体已无大碍。” “孩儿见过母亲大人。”刘阳说完,扑在母亲贺香怀里。 贺香抚摸着刘阳脑袋,关爱言道:“阳儿是不是惹祖父大人,父亲大人生气了。” 刘阳从贺香怀中,探出小脑袋,辩解道:“母亲大人,孩儿没有。” “没有就好,没有就好!” “夫人,阳儿刚刚……。”刘建还未说完。刘良阻止道:“此事已过,无需计较,建儿随为父进府。” “是,父亲大人。”刘建随其父进入内府。 刘阳见刘建走后,扮了一下鬼脸。 贺香疑惑问道:“怎么,阳儿是不是调皮了。” “母亲大人,孩儿真的没有,只是……。” “只是什么?” 刘阳指了指不远的大青石,不好意思言道:“孩儿刚刚一时兴奋,双手将此青石举过头顶了。” “啊!……”贺香看了看不远的大青石,又惊愕的看着刘阳。 眼眶湿润,紧紧的将刘阳报在怀里。 刘建随父亲刘良来至内府。 “建儿,关上房门。” “是,父亲大人。” 刘建轻轻关上房门,问向刘良:“父亲大人难道有什么要事,如此谨慎?” “建儿,汝可知吾等乃何人之后?” 刘建惊惧,问道:“父亲大人何意?难道吾等不是刘氏子孙?” 刘良摇头叹息一声:“建儿,吾等并非刘氏之后,乃西楚霸王之后,吾等姓项,并非姓刘。” “啊!……”刘建满脸狐疑,问向刘良。 “父亲大人,吾等姓项,难道就是西楚霸王项羽之后,为何从未听父亲说起过?” 刘良老泪纵横,诉说当年之事:“先祖霸王项羽兵败垓下,于乌江自刎而死, 乌江亭长陆信过江,将此事告知先祖父大人项隆,先祖父大人大惊, 欲起江东子弟为先祖霸王报仇,陆信劝解,汉军势大,不可鲁莽,等待时机, 同时言及汉军不久便会过江,奉劝先祖父大人隐居,隐姓埋名, 汉王刘邦抬着先祖尸体,勒令江东子弟投降,吾等江东子弟迫于无奈,归降汉军, 汉王刘邦赦免项家子孙,并赐刘姓,唯独不赦免先祖后人, 于是命大将,到处找寻先祖父大人一家老小,故而先祖父大人改刘姓,隐居于九江郡。” 刘建闻听此言,目瞪口呆,张目结舌。 “建儿,今阳儿有当年先祖之气概,若是悉心教导,定可秉承先祖遗志,恢复吾项家天下, 只是目前阳儿还小,此事不宜操之过急,需用心抚养长大成人, 待阳儿长大之后,再将吾项家之事,告知阳儿。” 刘建点头:“父亲所言极是,孩儿谨记!” 第2章 百人将黄忠 公元184年,由于大汉朝廷腐败,当今天子昏庸,朝堂之上只知买官卖官,对百姓苦难,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大将军何进,车骑将军何苗,董太后侄子骠骑将军董重等外戚专政,争权把持朝廷兵马。 中常侍太监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宦官专权, 横征暴敛,卖官封爵,宦官之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各州郡官员皆不敢管。 太尉杨赐,司空王畅、尚书令尹勋、侍中刘瑜、屯骑校尉冯述、太傅胡广、司徒袁隗等百官把持朝堂。 因大汉朝廷,连年征战西羌,军资粮草花费巨大,徭役兵役日益繁重。 加之天下各州各郡,士族之人兼并土地现象严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民不聊生,易子而食,百姓流离失所,纷纷远走他乡。 太平道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天公将军,张宝自称地公将军,张梁自称人公将军, 利用太平道在百姓之中的威望,将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地的信徒百姓数十万,分为三十六方, 大方信徒百姓万余人,小方百姓信徒七千人,每方由一名渠帅率领,各大方小方渠帅听调于张角。 张角将忠实心腹派往八州,命各方渠帅传播不良口号,并妖言惑众,令百姓迷茫,大力宣扬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同时令心腹之人,前往京师洛阳,勾结宦官中常侍封胥、徐奉等,里应外合攻占洛阳。 由于张角得意弟子唐周告密,被朝廷发觉,威逼利诱,重刑之下,唐周供出京师内应马元义, 天子得知大怒,将马元义五马分尸,并下旨命天下兵马,追杀清剿信奉太平道信徒百姓,下旨冀州刺史捉拿张角。 太尉杨赐,司空王畅因此受到牵连,削去官职。 张角闻听此言,大惊失色,于是号令黄巾各方渠帅,提前发动暴乱, 黄巾贼寇烧毁官府,杀害官吏,四处劫掠,一路攻打势如破竹,各州各郡失守,官吏不敌,纷纷逃亡, 一月之中,黄巾之势,席卷大汉天下,消息震动京师洛阳,当今天子大惊失色。下旨命百官上朝。 当今天子刘宏,问计于朝中大臣:“黄巾贼寇暴乱,贼势日重,天下混乱,各州各郡官员逃亡,各州郡已失守,各位大臣有何良策,剿灭黄巾贼寇?” 太尉张温出班,高声言道:“陛下,天下黄巾贼寇猖獗,冀州、兖州、豫州三地更是混乱,此三州之地临近京师洛阳, 当以护卫京师为重,老臣上奏,可令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将士,整兵备战,驻守都亭,镇守京师, 同时于函谷关、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各京师关隘, 设立都尉率兵驻守,并下诏各州郡严防死守,各自招募义军,训练将士,整兵备战。” 天子刘宏赞叹道:“好,就依太尉之言,朕即刻下旨。” 张温及百官同声高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时皇甫嵩出班,高声言道:“陛下,黄巾贼寇气势汹汹,今已席卷天下,为尽快剿灭黄巾贼寇,稳固大汉江山, 臣请奏解除党禁,同时从皇宫国库之中,拿出钱财及良马赐予军中将士,鼓舞提升前方征战将士士气。” 侍中吕强附和道:“陛下,党锢之患日久积累,怨声载道, 若此时与黄巾贼寇同谋,里应外合,谋取京师洛阳,将悔之晚矣,望陛下开恩!” 天子刘宏闻及此言,额头冒汗,手心发凉,思考片刻,微微点头:“爱卿所言极是,朕即刻下旨,大赦党人,并发还原籍, 于京师洛阳设立公车署,各位朝中大臣可向公车署举荐人才, 朝中各公卿大臣,也需捐赠良马、弓弩,刀枪,送与前方将士,助朝廷剿灭黄巾贼寇。” 皇甫嵩、张温闻及此言,大喜,跪拜三呼万岁:“陛下英明,皇恩浩荡!” 公卿百官见二人跪拜三呼,也一同跪拜,三呼万岁! 各州各郡官员,得到当今天子圣旨,张榜贴文,招募义军,一时之间,天下震撼,埋没于百姓之中的将才,纷纷前往州郡报名从军。 此时的刘阳虽然才十二岁,却比同龄之人高出一截,生的高大威猛,英俊帅气,经过数年勤学苦练, 如今已是武艺超群,力大无穷,与其父刘建武艺不相上下,水上功夫更是了得。 黄巾之势席卷天下,九江郡也无法幸免于难,九江郡太守,见数万黄巾贼寇攻打九江郡,吓得连夜逃亡。 此时九江郡丞刘良,正在府中教习孙子刘阳政事及谋略与兵法。 只见刘建急急忙忙跑进府中,大声言道:“父亲大人,黄巾贼寇攻打九江郡甚急, 郡守大人已连夜逃跑,整个九江郡已乱作一团。” 刘良惊呼道:“竖子,黄巾贼寇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这郡守岂可如此害怕,竟然置百姓于不顾。” “父亲大人,现今状况如何是好?” 刘良思考久久,不知该如何是好。 “祖父大人,父亲大人,孩儿有一良策,不知可否?” 刘良,刘建疑惑,同声问道:“阳儿,有何良策?” “祖父大人可联络九江郡尚在之官员,以郡守之名,号令百姓守城。 父亲大人可集齐郡中有胆略之将士,整兵备战,同时于百姓之中,招募能人义士,训练将士,抵抗黄巾贼寇, 如此九江郡可保,百姓得以生还。” 刘良、刘建二人同时惊呼:“阳儿之策甚妙!”刘良暗暗赞叹:“阳儿文武双全,吾项家重整江山有望亦!” “父亲大人,孩儿有不情之请?” “阳儿何事?” “孩儿也想进入军中,随父亲大人共同率兵,剿灭黄巾贼寇。” 刘良、刘建父子惊愕看向刘阳,满脸狐疑。刘建问道:“阳儿,抵御黄巾贼寇, 乃大人之事,汝虽是武艺精湛,力大无穷,然毕竟年龄尚小,此时进入军中,不合时宜,待过几年后,汝在去军中历练。” “父亲大人,有志不在年高,从军者莫论年少,孩儿虽小,却有大志,入军之后, 就是不上阵杀敌 ,于父亲大人身边,帮衬帮衬总还可以, 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有孩儿在,父亲大人也可少操心一些。” 刘良听的是连连点头,暗暗赞叹! “建儿,就让阳儿随汝进入军中,历练一番也好。” 刘建惊呼道:“父亲大人,这……。” “建儿无需多言,为父十分看好阳儿,哈哈。” 于是刘建无奈,只好带着刘阳,来至军中大营。 军中将士见校尉大人,领着公子刘阳前来,随即上前行礼:“见过校尉大人,见过公子。” 刘阳急忙上前还礼,高声言道:“刘阳见过各位大哥。” 众将士同声回道:“公子多礼了。” 刘建双眼扫射营中将士,见营中将士只有五百余人,心中大惊, 于是问道:“怎么军中只有汝等五百余人,其他军中将士为何不来?” 百人将回道:“校尉大人,军中其他弟兄,闻及黄巾贼寇,要来攻打城池,早已四散奔逃。” 刘建大喝道:“汝等将士不惧死乎?” 众将士同声回道:“惧死。” “汝等为何不逃?” 只见一名军中将士,大声言道:“我等虽惧死,然躲避又有何用? 早晚一死,不如与黄巾贼寇拼杀一番,或许城中百姓还有生机。” 刘建赞许道:“黄汉升真乃高义之人。” 刘阳见此人身高八尺,威武雄壮,,正气凛然,暗暗赞许,问道:“大哥如何称呼?” “我乃百人将黄忠,” “黄大哥哪里人人士?” “回禀公子,黄忠乃南阳人士。” “南阳距离九江郡,好像也有数百里,不知黄大哥为何来九江郡从军?” 刘建笑道:“黄忠家乡遭遇大难,一路随难民逃至九江郡,见为父招募义兵, 前来投军,为父见黄忠武艺精湛,为人正直,故而为父令黄忠为百人将。” 刘阳点头,问向黄忠:“哦!黄大哥武艺高强,吾可否领教一番?” “这…公子不过一小少年,小将岂能与公子过招?”黄忠闻及刘阳之言,连忙推辞。 刘阳见黄忠推辞,于是看向父亲刘建:“父亲大人,孩儿想与黄大哥切磋一番武艺,不知可否?” 黄忠连忙上前拱手施礼,阻止道:“校尉大人不可,小将岂敢与公子过招,此事万万不可。” 刘建看了看刘阳,见其满脸渴望,疼爱之心悠然升起,笑道:“阳儿,汝还小,怎可与大人过招?万一受伤了, 如何是好?” “校尉大人所言极是,公子不过一小少年,小将正直青年,若是与公子过招,岂不是以大欺小,万万使不得。” 刘阳笑道:“黄大哥尽管放心,晚辈虽小,却也懂些武艺,此次过招,就当是黄大哥指点晚辈武艺,如何?” “这……。”此言令黄忠哑口无言,不知如何应对。 刘建笑道:“黄忠,汝就与阳儿过几招,看看阳儿武艺如何?也好指教阳儿一二。” “这…好!既然是校尉大人之命,小将遵命便是。” 刘阳见黄忠同意,喜笑颜开,便从军士手中接过一杆长枪,拿在手里掂量一番,自言自语道:“此枪太轻。” 于是问向刘建:“父亲大人,此枪太轻,是否还有重一点的长枪?” 此言一出,军中将士惊惧,拼命用手,揉揉双眼,睁大双眼看向刘阳。 刘建也是满脸狐疑,思考片刻,随即大喝一声:“抬我大枪来。” 第3章 刘阳募兵 刘建一声令下,两名军士抬上一杆大枪。 “阳儿,此枪乃为父使用,汝试试是否趁手?” “是,父亲大人。” 刘阳接过军士手中大枪,重量正好合适。 刘建大惊,无法相信的眼神看向刘阳,心中暗想:“此枪重五十八斤,阳儿今年不过十二岁有余,便能轻松拿起,这力气的确不小。” 刘阳持枪看向黄忠,双手抱拳:“黄大哥,请。” 黄忠也是惊愕不已,连连赞叹,暗暗心惊:“刘阳公子精明能干,力大无穷,而且乖巧,日后长大成人,必为英雄尔。” 于是抱拳拱手:“公子,请。” 刘阳抖动手中大枪,移动脚步,快速刺向黄忠。 高手过招,便知有没有,黄忠见刘阳此招,快,狠,准,而且极有力度,便不敢大意,握紧手中大刀,接住刘阳来抢。 “铛的一声。”刀枪相交,震耳欲聋,黄忠被震退数丈开外,刘建及其他军中将士惊惧不已。 黄忠虽然同意过招,却欺刘阳年小,又是校尉大人的公子 , 过招之时,并未当回事,刀枪相交之时,令黄忠更是惊叹不已:“公子虽年少,却是力大无穷,枪法精湛。” 想到此时,黄忠便不敢大意,握紧手中大刀,大喊一声:“公子小心,”便挥刀砍向刘阳。 “多谢黄大哥提醒,”刘阳应道,挺枪来接,二人大战一起。 刘阳不愧是霸王项羽之后,天生神力,枪法又得刘建真传,一杆大枪使的是神出鬼没,又快又准又狠。 黄忠武艺更是惊艳绝伦,一杆大刀上下砍,劈,挑,更是刀法精湛。 二人战至五十回合,毕竟刘阳年少,力气已渐渐有所不支。 黄忠见刘阳枪法已开始缓慢,知刘阳就要落败,于是劈开刘阳手中大枪,身体倒退数丈。 手握大刀向刘阳拱手施礼道:“公子小小年纪,武艺如此高强,小将黄忠拜服。” 刘阳枪交军士,双手抱拳:“小弟多谢黄大哥承让,黄大哥武艺超群,真乃大将之才。” 黄忠此举令刘建暗暗赞叹,对黄忠更是欣赏。 “黄忠听令。” “小将黄忠在。” 刘建看向黄忠,大声言道:“黄忠武艺超群,品行端正,乃将军之才,今令黄忠为吾之副将。” 黄忠大喜,随即拱手施礼道:“谢校尉大人。” 刘阳也是连连点头,暗赞父亲大人知人善用。 刘建高喝道:“所有将士听令,整兵备战,守护城池。” “是,校尉大人。” 这时刘阳言道:“父亲大人,招募义兵之事,刻不容缓,仅靠这点兵力,无法守住城池。孩儿请命,愿往城中,招募军士。” 刘建微微点头,看向刘阳,笑道:“阳儿欲打算领军?” 刘阳摸了摸后脑,不好意思道:“孩儿虽小,却也熟读兵法,故而孩儿欲想领军, 今黄巾贼寇猖獗,若是九江城破,城中百姓又岂能安生,为救城中百姓,孩儿纵然一死,此生无憾!” 此言令所有在场将士大为震惊,一同跪拜于地,同声高呼:“公子仁义,公子仁义!” 刘阳小跑上前,虚扶一番:“各位大哥请起!” 黄忠来至刘建面前,拱手道:“校尉大人,黄忠愿辅佐公子,招募义兵,抵御黄巾贼寇。 刘建笑道:“好,阳儿得黄汉升相助,吾放心。” “黄忠听令!” “黄忠在。” “命汝相助刘阳,于九江郡城招募义兵。” “是,校尉大人。” 刘建从将士手中拿过大枪,交到刘阳手中:“阳儿,此枪跟随为父多年,今就赠予汝。” 刘阳接过大枪,抚摸一番,含泪望着刘建,拱手施礼道:“谢父亲大人赠枪之恩!” “阳儿有大志,为父又岂能吝啬此枪。” 刘阳点头,高声喊道:“黄大哥,带领十余名军士,随吾前往城中,招募义兵。” “是,公子。” 刘建看着刘阳、黄忠等十余人出了大营,心中感慨:“阳儿小小年纪,便有如此大志,为父不如也。” 想到此时,便抬头看了看天空,只见上空,晴空万里,一片片白云慢慢飘动。 “吾项家有此子,夫复何求!项家复兴大楚有望亦。” 随即擦拭眼泪,大声喝道:“众将士,随吾守卫城池,抵御黄巾贼寇。” 说完大步走出军中大营,五百余名军中将士,雄赳赳,气昂昂跟随出大营。 刘阳与黄忠等十余名将士,来至城中,往来百姓穿梭不停,于是刘阳命将士取来笔墨,亲自书写募兵告示。 “太平道人张角,假借传教之名,妖言惑众,蒙蔽天下百姓, 并集齐所有信徒,创建黄巾军,欲颠覆大汉江山,黄巾贼寇猖獗,沿途烧杀抢掠,祸害百姓,无恶不作, 今欲攻打九江城,毁坏城池,劫掠吾城中百姓,朝廷得知,欲派兵来剿,奈何朝廷兵少,无暇顾及九江郡, 今朝廷下旨,命各州各郡自行招募义兵,抵御黄巾贼寇,绞杀黄巾信徒, 九江郡守惧怕黄巾贼寇,现已不知逃亡何处,郡丞大人刘良、校尉大人刘建,临危受命,统率九江郡各官员及营中将士,守护九江城, 九江城乃九江百姓之城池,乃是九江百姓安生之地,若九江城破,吾等百姓何以安生, 今出募兵告示,望九江城中有骨气之百姓,挺身而出,效力军中, 共同抵抗黄巾贼寇,驱逐黄巾贼寇于九江城之外,还吾九江城之太平。” 刘阳写完后,命将士四处张贴,并设立从军报名之处,刘阳及黄忠亲自接收。 城中百姓闻及募兵告示,纷纷前来观看。 一时之间已挤满数千人,有几名胆大的百姓,上前询问如何报名,黄忠一一回答。 众百姓闻听之后,争先恐后前来报名,数个时辰之后,有三千名百姓报名。 有几个百姓问向黄忠:“将军,我等百姓从军之后,在哪位将军帐下听令?” 黄忠笑道:“汝等从军之后,在这位刘公子帐下听令。”说完便站至一旁。 百姓看向黄忠身后之人,心中大惊,疑惑问道:“怎么是个小孩,我等百姓怎么在小孩帐下听令?” 刘阳走到众百姓面前,拱手施礼道:“吾乃九江郡丞刘良大人之孙,九江郡校尉大人之子,名唤刘阳。” “哦!原来是郡丞大人子孙,校尉大人之子,我等百姓失敬。”众百姓恍然大悟。 有一百姓上前,拱手道:“刘公子小小年纪,便要统军,不知公子如何服众?” 刘阳笑道:“汝何名?” “小人乃是本郡人士,姓周,名强。” “哦!周强,汝认为吾年少,无法统军?” “正是。” “周强,汝需要吾如何证明可统军?” 周强看了看刘阳,暗想:“看刘公子之貌,不过十几岁而已,又会有多大能耐。” 欺刘阳年少,于是笑道:“刘公子,小人有一想法,不知可否?” “哦!周强有何想法?尽管言之。” “请恕小人无罪。” 刘阳笑道:“本公子恕汝无罪。” 周强笑道:“统军者,应有大将之才,统兵之能,须是武艺高强之辈,公子年少,不知武艺如何,小人愿领教一番。” “哈哈,汝言之有理。”刘阳笑了笑,看向周强,问道:“汝之意,本公子知晓,不知汝欲一人与本公子一战,还是十余人与本公子一战?” 此言一出,惊惧百姓,众百姓疑惑看向刘阳,周强也是满脸震惊。 于是拱手言道:“周强乃成年之人,公子乃是少年,岂能以多欺少,以大欺小,周强欲一人对战公子,不知可否?” “好,本公子应允。” 于是刘阳高声言道:“今日本公子募兵,乃为九江城百姓,抵抗黄巾贼寇, 今周强大哥不服,欲试探本公子武艺,本公子请众位百姓做个见证, 若吾不能战胜周强大哥,吾自愿回到府中,面壁思过,汝等从军百姓, 自行归属黄将军帐下,继续抵抗黄巾贼寇,若吾今日胜过周强大哥, 汝等从军百姓归属本公子统领,如何?” 众从军百姓私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盏茶功夫后,众从军百姓同声喊道:“好!” 原来这名叫周强的百姓,自小会些拳脚功夫,仗着有一些武艺,经常打架闹事, 九江城百姓惧怕此人,纷纷躲避,见今日刘公子与其对战, 暗中拍手叫好,正好借此机会,看看刘公子武艺。 刘阳见百姓同意,于是大声言道:“黄大哥,将刀枪交由周强大哥。” “是,公子。” 黄忠命将士拿来一刀一枪,任由周强来选,并命从军百姓散开。 周强看了看,选了一把大刀。 刘阳接过将士手中长枪,向周强拱手:“周大哥,请。” 周强点点头,握紧手中大刀,小跑几步,直劈刘阳。 刘阳见此,急忙抬枪,向上一挡,“铛的一声,”周强手臂发麻,倒退数丈。 周强大惊失色,暗想:“想不到刘公子小小年纪,力气如此之大。” 想到此时,大喝一声:“再来。”抡起大刀砍向刘阳。 刘阳避开大刀,手中长枪直刺周强上身。 周强惊愕,侧身躲过一枪,二人你来我往,大战十几回合,刘阳见时机已到,一枪顶开周强大刀,长枪用力一拍,将周强拍出十米开外。 周强倒地不起,黄忠急忙命人上前搀扶周强。 从军百姓见周强落败,目瞪口呆,傻乎乎,双眼直勾勾看向刘阳,嘴巴张大,难以置信周强就这样被刘公子战败。 黄忠见此,连忙高声大喊:“公子威武。” 从军百姓这才反应过来,跪拜于地,高声大喊:“刘公子威武,刘公子威武。” 第4章 制定军规 刘阳来至周强面前,拱手施礼:“周大哥,吾多有得罪,还请海涵。” 周强闻及此言,声泪俱下,扑通跪倒,高声言道:“公子小小年纪, 武艺便如此高强,周强拜服,周强愿誓死追随公子,效力公子鞍前马后,周强拜见主公。” 刘阳大喜,连忙扶起周强,笑道:“周大哥言重了。” 黄忠来至刘阳近前:“公子,此次招募三千义兵,如何安排?” 刘阳看了看黄忠,又看向周强,思考片刻,随即言道:“周大哥,汝于从军百姓之中,挑选八百余名精壮之士, 组建敢死小队,剩余从军百姓由黄大哥组建一队,至于刀枪剑戟之事, 烦劳黄大哥,去面见吾父亲大人解决一下。” 黄忠应道:“是,公子。” 周强回道:“是,主公。” 刘阳命黄忠安排众百姓,进入军中,同时命人报与祖父刘良,安排处理从军百姓家中之事。 经过一月训练,三千从军百姓,已慢慢转变为真正的兵士, 黄忠见刘阳深得义兵之心,对刘阳极为赞赏,于是便拜刘阳为主, 三千义兵经过一月与刘阳相处,心中已认定刘阳为主,只听刘阳将令, 其父刘建知道此事,只是摇头微笑,并无责备,刘良知道此事,心中更是欢喜。 一日,刘阳命黄忠、周强二人于营中校场集起将士。 刘阳在十余名护卫下,走进营中校场。 黄忠、周强及三千义兵单膝跪拜,同声喊道:“拜见主公。” 刘阳上前,虚扶一番:“黄大哥、周大哥,众位将士请起。” “谢,主公。” 刘阳看向众将士,高声言道:汝等经过一月刻苦训练,已见成效,已经成为真正的将士, 汝等已不是普通百姓,乃是九江郡义兵。吾欲将汝等三千义兵, 打造成一支真正的将士,若想成为将士,就制定军规军纪。 吾在此请问各位,愿意成为真正的将士,多立战功,封侯拜将,光宗耀祖,还是只想做散兵游勇,一事无成?” 众义兵同声大喊:“成为真正的军中将士,多立战功,封侯拜将,光宗耀祖。” “好!汝等有如此大志,吾敬佩之极,今日吾就宣布军规军纪,汝等不可谨记,万不可违之!” “是,主公,我等谨记,绝不触犯军规军纪。” 刘阳微微点头,高声喊道:“吾现在宣布七禁令,五十四斩。 七禁令为,不可轻军、不得慢军、不准盗军、不能欺军、不可背军、不准乱军、不得误军。 五十四斩首为,一,军中将士,闻鼓不进者,闻金不止者,执旗将士,旗举不起者,旗按不伏者,此谓悖军者,触犯者皆斩之。 二,营中点兵之时,呼名不应者,点时不到者,违期不至者,动改师律者,此谓之慢军,触犯者皆斩之。 三,军中将士夜传刁斗,怠而不报者,更筹违慢,声号不明者,此谓之懈军,触犯者斩之。 四,营中将士多出怨言,怒其主将者,不听主将约束,更教难制者,此谓之构军之罪,触犯者斩之。 五,营中扬声笑语,军中蔑视禁约,将士驰突军门,此谓轻军,触犯者斩之。 六,军中军士所用兵器,弓弩绝弦,箭无羽镞,剑戟不利者,旗帜凋弊者,此谓之欺军,触犯者斩之。 七,行军征战之中谣言诡语,捏造鬼神者,假托梦寐,大肆邪说者,蛊惑军士,此谓之淫军,触犯者斩之。 八,军中将士好舌利齿,妄为是非,调拨军士,至其不和,此谓之谤军,触犯者斩之。 九,行军所到之地,将士凌虐其民者,逼淫妇女者,此谓之奸军,触犯者斩之。 十,如有军士窃人财物,以为己利,征战之时夺人首级,以为己功,此谓之盗军,触犯者斩之。 十一,军民聚众议事,如有军士私藏帐下,探听军机,此谓之探军,触犯者斩之。 十二,对敌之时,或闻所谋,及闻号令,军士漏泄于外,使敌人知之,此谓之背军,触犯者斩之。 十三,军中若有调用之际,军士结舌不应,低眉俯首,面有难色者,此谓之狠军,触犯者斩之。 十四,行军征战出越行伍,搀前越后,言语喧哗者,不遵禁训,此谓之乱军,触犯者斩之。 十五,行军征战,将士托伤作病,以避征伐,捏伤假死者,因而逃避,此谓之诈军,触犯者斩之。 十六,军士主掌钱粮者,给赏之时,阿私所亲,使士卒结怨者,此谓之弊军,触犯者斩之。 十七,行军之时观寇不审,探贼不详者,到不言到,多则言少,少则言多者,此谓之误军,触犯者斩之! 汝等军中将士谨记,若有触犯者,休怪刘阳无情,定斩不饶。” 此言一出,黄忠、周强二人惊惧,暗暗惊呼:“如今的主公,已经不是少年公子了。” 三千义兵闻及此言,瞠目结舌,手心发凉,额头冒汗。 刘阳见众将士不应,随即高声喝道:“汝等现在退缩,吾绝不计较,若继续留于营中,务必遵守。” 黄忠、周强二人高声应道:“谨遵主公之令,遵守军纪军规。” 三千将士随即高喝道:“谨遵主公之令,遵守军纪军规。” 刘阳连连点头:“吾年少,汝等年长于吾,自今日起,汝等将士便是吾之兄长,亲如一家。” 黄忠、周强及三千将士,闻及此言,同时单膝跪拜:“誓死追随主公,誓死追随主公!” 两个月后,陈败、万秉,徐凤,马勉四人,率领五万黄巾之众,一路声势浩大,烧杀抢掠,九江郡周边县城,相继失守。 翌日,刘阳正在军营之中训练将士。只见一军士来报:“主公,黄巾贼寇攻打九江城,校尉大人正在拼死抵抗。” 刘阳大惊,急忙高声大喊:“速命黄忠来见。” “是,主公。” 随即大声喝道:“周大哥,集齐八百弟兄,准备去城门。” “是,主公。” 片刻功夫,黄忠到来,拱手道:“主公。” “黄大哥,黄巾贼寇攻打九江城,吾父正在坚守,吾等即刻率兵,前去支援。” “是,主公,黄忠即刻整兵,前往城门。” 黄忠走后,周强已集齐八百敢死小队。 刘阳高声大喊:“各位兄长,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今黄巾渠帅陈败、万秉,徐凤,马勉四人,率黄巾五万贼寇前来攻打九江城, 吾等正是报效朝廷之时,守护九江百姓之时,面对五万贼寇,汝等惧乎?” 周强与八百敢死小队高声大喊:“不惧,誓杀敌寇,护卫九江郡。” “好!汝等随吾斩杀黄巾贼寇。” 刘阳说完,率领周强及八百敢死队,杀向城门。 刘建此时正在城墙之上,率领九江郡官兵,已数次击退黄巾贼寇进攻。 军士见黄巾贼寇, 还在拼命攻打城门,急切喊道:“校尉大人,城中将士已死伤数千之人, 如今只剩不到千人,贼寇还在拼命攻打城门,恐怕坚守不了多久。” 刘建闻及此言,也是焦急万分,于是大声言道:“快,速去郡府,见郡丞刘大人,能否鼓动百姓,前来帮助守住城池。” “是,校尉大人。” 军士领命,急冲冲下了城墙。 刘建问向身边军士:“前往义兵营的军士,出发没有?为何义兵营将士还没有前来?” “回禀校尉大人,早已派人前往义兵营,告知公子了,想必此时义兵营将士,已在路上。” 刘建焦急的看向城中,心中忐忑不安,既希望刘阳及时领兵来救, 又不想刘阳前来送死,心里一片茫然,不知该如何是好。 刘阳率领八百敢死队,刚刚到达城门,黄忠便也领军到达。 正在死撑城门军士,见刘阳领军前来,喜出望外,满脸激动,来至近前, 拱手施礼道:“见过公子,公子来的及时,再晚恐怕城门不保。” “吾已知晓,汝速去报知校尉大人,以免校尉大人担心。” “是,公子。”军士应答一声,撒腿跑向城楼。 刘阳看看城楼,又看看城门,心中暗想:“城外黄巾贼寇数万, 九江城中将士不过数千,若死守城门,早晚必破,不如冲出城门,杀他个措手不及。” 随即看向黄忠,问道:“吾之意死守城门,不如杀出城外,如此也可博的一线生机,黄大哥以为如何?” “主公所言甚是,城外数万黄巾,若是死守,早晚必会攻破,如此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杀个天翻地覆。” “嗯,黄大哥所言与吾相同。” 转而看向周强:“周大哥之意如何?” 周强拱手道:“周强唯命是从,主公之言,便是军令,周强绝不皱眉。” “嗯,周大哥真乃义士也。”刘阳点头,又看向三千义兵。 高声喊道:“城外有数万黄巾贼寇攻城,吾等不能坐以待毙,死守城门。 吾之意,杀出城去,与黄巾贼寇决一死战,以换城中百姓之安, 汝等将士已训练数月,此时正是考验汝等,平时是否用心训练。 吾义兵营不过三千,城外却有数万敌寇,此战以一敌十,生死难料,汝等惧怕否?” 三千义兵闻及此言,心中咯噔一下,但见刘阳坚毅的眼神,随即同声大喊:“不惧,不惧。” 刘阳点头,大声喝道:“好,各位兄长,为了城中百姓,为了吾等家中老小,吾义兵营之信念,宁愿向前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 众义兵将士慷慨激昂,同声喊道:“宁愿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 正在守护城门的九江郡官兵,闻及此高昂之声,感慨万千,心中默念道:“宁愿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 刘阳大声喝道:“打开城门!”